陳鳳鳴 董淑蘭 孫燦 杜旖旎
企業環境違規犯罪事件頻頻發生,環境污染問題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本文基于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的大數據平臺,收集了嘉興市180家制造業企業2016-2020年的環境違規行為的相關數據。企業的環境違規行為不僅損害企業自身的利益,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也危害周圍居民的生活,導致當地生存環境惡化。通過對嘉興市企業環境違規行為的調查和分析,梳理其違規行為特征,為環境監管政策的完善和實施提供參考建議。
一、企業環境違規行為的規模特征
來自IPE平臺的數據顯示,嘉興市企業共有180家,其中,大型企業24家,中型企業117家,小型企業39家。在大型企業24家中,水污染排放超標被罰款有1家,大氣污染物排放超標被罰款的有2家,廢棄物及危險物品存放處理不當被罰款的有1家,項目未批先建、未驗先投被要求完善備案的有9家。中型企業共117家,不正常使用污染物處理設施被罰款的有6家,水污染排放超標被罰款有44家,大氣污染物排放超標被罰款的有14家,廢棄物及危險物品存放處理不當被罰款的有20家,項目未批先建、未驗先投被要求完善備案的有55家;未及時啟動應急方案被罰款的有1家。小型企業共39家,不正常使用污染物處理設施被罰款的有3家,水污染排放超標被罰款有9家,大氣污染物排放超標被罰款的有5家,法律新規要求停產、減產的有4家;廢棄物及危險物品存放處理不當被罰款的有8家,項目未批先建、未驗先投被要求完善備案的有21家。具體數量及占比見表1。
二、企業環境違規行為的行業特征
在180家企業中,農、林、牧、漁業共3家企業,因項目未驗先投而被要求完善備案的有1家。制造業共126家企業,不正常使用污染物處理設施被罰款的有9家,水污染排放超標被罰款有40家,大氣污染物排放超標被罰款的有15家,法律新規要求停產、減產的有4家,廢棄物及危險物品存放處理不當被罰款的有19家,項目未批先建、未驗先投被要求完善備案的有65家,未及時啟動應急方案被罰款的有1家。加工業共36家企業,水污染排放超標被罰款有9家,大氣污染物排放超標被罰款的有5家,,廢棄物及危險物品存放處理不當被罰款的有7家,項目未批先建、未驗先投被要求完善備案的有9家。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共2家企業,因項目未驗先投而被要求完善備案的有2家,因超標排放大氣污染物而被罰款的有1家。建筑業共1家企業,廢棄物及危險物品存放處理不當被罰款的有1家。倉儲業共1家企業,因項目未驗先投而被要求完善備案的有1家。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共2家企業,因項目未驗先投而被要求完善備案的有2家。批發和零售業共6家企業,水污染排放超標被罰款有2家,廢棄物及危險物品存放處理不當被罰款的有1家,因項目未驗先投而被要求完善備案的有4家。商務服務業共2家企業,因項目未驗先投而被要求完善備案的有1家,水污染排放超標被罰款有2家;未按要求設置工業固體廢物堆放場所有1家。公共設施管理業共1家企業,違法排放污染物被罰款有1家。具體情況見表2。
在不同規模的企業中都出現了水、大氣污染物排放,廢棄物及危險物品存放處理,項目未批先建、未驗先投這三種違規行為,并且未批先建、未驗先投種類的違規行為在不同規模的企業中都是最多的,總占比高達47.22%;不正常使用污染物處理設施種類的違規行為在小型企業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占比達到7.69%;制造業的違規頻率大于其他行業;在不同行業中,未批先建、未驗先投種類的違規行為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在制造業和加工業中,水、大氣污染物排放的違規行為種類出現的頻率較高;未及時啟動應急方案種類的違規行為只出現了一次,屬于個別行為。
三、企業環境違規行為的區域特征
根據對180家的企業進行分析,發現秀洲區20個企業中,有一次違規的有20家企業,有18家多次違規的企業,處罰的種類以罰款和責令停止生產為主,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廢水超標排放,未批先建,未驗先投,說明秀洲區污染物排放污染比較嚴重。平湖區有26家企業,有違規的有23家企業,沒有違規的有3家企業,多次違規的企業有20家,處罰形式以罰款、完善備案和限停產為主,處罰的金額大多數都在10000以上。南湖區有20家企業,有18家企業違規,2家企業沒有違規記錄,項目未檢先投、完善備案與罰款是主要的違規形式,在海寧市33家企業中,32家企業違規,15家企業多次違規,相對其他區,多次違規少。在桐鄉市36家企業中,34家企業違規,違規形式以廢水超標排放,未驗先投為主。海鹽縣有19家企業,有18家企業違規,處罰種類以罰款和完善備案為主,企業的整改問題有超標排放污染物,未及時啟動應急方案,項目未檢先投。嘉善縣26家企業均有違規情況,違規類型主要是超標排放大氣污染物,廢水超標排放,未批先建。
污染物排放超標最多的區域分布在南湖區,項目未批先建、未驗先投違規行為較多的是南湖區和桐鄉市,污染排放不當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的秀洲區和桐鄉市,違反相關規定的企業在各個區域分布都比較平均。根據圖表,違規次數最多的是企業在桐鄉市,根據2020年各區域的GDP排名,海寧市和桐鄉市經濟總量在最前面,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企業環境違規問題跟區縣的經濟實力有一定關系,經濟越強盛出現環境違規問題的企業也越多,但海寧市多次違規的企業卻比其他區縣少,這與海寧市的監管更嚴格,處罰的力度更強有關。
四、企業環境違規與處罰形式
(一)違規形式
通過對180家企業近幾年來環境違規情況的整理分析,我們發現企業受到處罰的環境違規問題大致分為以下6類,具體違規形式如下:
1.未經環保部門審批或驗收
我國相關環保規定要求,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必須持有在有效期內的排污許可證。全部樣本中共有85家企業因為未經環保部門審批或驗收而違規。部分企業多次因項目存在未驗先投、未批先建等問題而違規。如2016年桐鄉市龍鳳包裝制品有限公司生產設備未經有關部門驗收就投入使用,2018年又發生未驗先投的問題,2019年經嘉興市環保局檢查發現,該企業同時存在未驗先投、未批先建的違規情況。
2.污染物處理設施操作不當
處理廢氣、廢水等污染物時,企業需要正確安裝并使用相應的污染防治設施,從而保證排放的污染物低于標準水平。樣本企業中有 10家因不當使用設備而受到相關部門的處罰。如2018年嘉興市元泰植絨有限公司不正常使用大氣污染物處理設施受到處罰。
3.不當或超標排放污染物
根據《水污染防治法》的相關規定,企業禁止采用私設暗管、利用規避監管的方式或者通過非法定排放口排放水污染物。樣本企業中共有83家存在不當或超標排放污染物問題,超標或不當排放大氣污染物的有23家,如2017年浙江傳化天松新材料有限公司存在超標排放大氣污染物的問題;超標或不當排放水污染物的有68家,如2016年嘉善永邦毛絨服裝有限公司違法設立排污口,2017年嘉興市經開平安石材廠未經法定排放口排放水污染物。其中8家企業同時存在超標排放水污染物和大氣污染物的問題,如平華市噴塑廠于2017年同時存在超標排放水污染物和超標排放大氣污染物的問題。
4.危險廢棄物貯存和轉移問題
共有25家公司存在非法貯存危險廢棄 物問題,如2017年嘉興市友聯環保服務有限公司未按要求設置工業固體廢物堆放場所,2018年嘉興海發家具有限公司不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志。
未對危險廢物建設專門的貯存設施、場所,而是將危險廢物與非危險廢物混放,反映此類企業針對危險廢棄物貯存的監督管理不當,不僅會給周邊環境造成危害,還可能給企業自身員工帶來安全健康風險。出現這類違規行為表明, 企業沒有充分重視對危險廢物后續存儲和轉移的嚴格管控。
5.未制定緊急預案
企業應當提前制定危害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以降低突發事件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樣本企業內有4家企業因缺乏環境方面的應急預案而受到處罰,如 2016年嘉興市元泰植絨有限公司因未制定突發環境事件緊急預案而違規。
6. 未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志
企業在貯存、轉移危險廢物的時候應當設置相應的識別標志,起到警示作用。樣本企業中有7家因未設置廢物識別標志而違規。如2018年浙江天潤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因未設置廢物識別標志受到行政處罰。
樣本企業中,企業最常見的環境違規問題是未經環保部門審批或驗收和超標、不當排放污染物企業數量分別為85家、83家。企業需要加強項目建設期和廢氣、廢水排放過程的管控,嚴格遵守有關部門審批標準以及污染物排放標準。
除此以外,樣本企業中有62家企業存在多種環境違規問題。如桐鄉市鑫隆印染有限公司2018年存在超標排放廢水的問題,2017年存在未經環保部門審批或驗收的問題,2016年存在危險廢物貯存、轉移的問題。上述環境違規的問題表明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對污染物的排放、生產設備的使用、危險廢物的處理等流程的控制和監督存在一定的缺陷以及對于可能發生的環境損害問題沒有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最終導致企業發生環境違規問題。
(二)處罰形式
企業環境違規的處罰形式主要有完善備案、停止生產、罰款、行政處罰、整頓規范這五種形式。
樣本180家企業中有152家企業因環境違規問題受到有關部門的處罰。其中,56家企業因項目未經過環保部門審批即投入建設、使用而被要求完善備案。10家企業被要求停止生產,106家企業因超標排放廢水、廢氣等違規行為受到罰款,罰款金額從1500元到707500元不等。14家企業因不當排放污染物或未按規定貯存、固體廢物等行為被要求限期整頓規范。2家企業因未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志受到行政處罰。上述企業中,有36家企業因存在多種違規問題受到多次處罰。
五、研究結論
1.企業環境保護意識淡薄。部分企業為獲得經濟利益,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違規處理廢水廢氣,給環境造成了無法恢復的傷害。主觀上企業的環保行為陳舊落后,只注重生產,不關心排污,錯誤地認為環保是政府、社會的事,企業的責任只是搞好生產。另外,以罰代排的現象較多見,罰款與投資相比企業自然選擇了前者,使企業產生惰性思想。因此,政府仍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產業和新能源產業,通過技術的革新來減小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加強對企業的監管,關停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企業。社會第三方機構及相關部門要加強公民的環保意識教育,依靠全社會的力量提高我們的環境質量。企業應該結合政府核定的排污總量、自身生產裝置技術水平和環保裝置的處理能力,合理確定環境保護指標目標。
2.企業環保投入不足。環保投入不足無法有效地保證環保設備的正常運轉,部分企業的盈利較少,無法更新環保設備,特別是在設備壞損的情況下,得不到及時的維修處理,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建議政府協同相關部門,加強對企業環保設備操作者進行技術培訓,提高設備使用效率。企業也要加強設備管理,避免無效投資。在調查中發現,企業環保隊伍、環保技術落后比較普遍的現象,因此,仍需從制度和技術層面進行控制,盡量減少排放、減少環保裝置的運行負荷。
參考文獻
[1]申純,王向化.論我國企業污染環境犯罪的刑法懲治[J].西部學刊,2020(14):101-104.
[2]嚴方.我國上市公司環境違規信息披露市場反應的實證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
[3]趙朝紅.論企業的環境刑事責任[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
[4]陳紅心.企業環境責任論[D].蘇州大學,2010.
[5]JohanGraafland,ReyeGerlagh.EconomicFreedom,InternalMotivation,andCorporate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ofSMEs.2019,74(3):1101-1123.
[6]徐華,趙曉康.企業環境違規與企業價值研究——以我國化工行業A股上市公司為例[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04):142-148.
[7]楊光忠,張家冀,黃峰.企業的環境違法后果與環境管理創新探析[J].科技創業月刊,2015,28(10):28-31.
[8]李穎.環境保護黑名單制度研究[D].內蒙古科技大學,2020.
[9]熊躍輝,姜凱.謹防環境違法違規行為蠶食減排成果[J].環境保護,2012(19):41-44.
[10]Laplante,PaulRilstone.EnvironmentalInspectionsandEmissionsofthePulpandPaperIndustryinQuebec.1996,31(1):19-36.
基金來源:嘉興學院大學生科技訓練(SRT)計劃,項目名稱:嘉興市企業環境違規調查研究。
基金來源:嘉興學院大學生科技訓練(SRT)計劃,項目名稱:嘉興市企業環境違規監管問題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