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園濕地作為公園內的重要景觀,對于提升園區環境美觀性、維護園區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必須選擇性地種植多種類型的水生植物,結合具體情況,讓水生植物發揮凈化水體、改善水質的基本作用,使之融入周邊自然環境,為濕地中生存的動植物創造良好棲息環境。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生植物的基本特性與主要種類,指出了水生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發揮的調節作用,并就水生植物如何在生態系統中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提出幾點合理措施。
關鍵詞:水生植物;公園濕地;生態系統的作用
前言:隨著我國現代化城市建設進程的逐步推進,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愈發提高。濕地生態系統作為公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濕地生態系統成為了當前階段業界重點關注的話題。相關部門在建設公園濕地時必須選擇具備較強環境適應能力的水生植物進行種植,發揮其維護濕地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的作用。
一、水生植物的主要種類與特性分析
水生植物可被概括為在自然環境中基于水環境生長的、對水分與氧氣有著固定需求的植物,此類植物多生長于近水區域或淺水區域,如河畔、湖畔、池塘、海岸等地點,能夠適應潮濕地區的溫度與日照變化,在生長過程中必須汲取大量水分,其習性與其他陸生植物差距較大,具備生長速度快、危害少、生命力強等基本特點,大規模種植此類植物的成本較低,且易于清理與控制。
植物學家根據水生植物的習性與生長條件,將其分為多個類別,如飄浮型、濕生型、沉水型等主要類別,濕生型植物主要生長在沼澤、堤岸、淺灘等日照條件較差的地點,能夠在潮濕環境中快速生長,無法適應較干燥環境,不具備抗旱能力,通常生長在水深30厘米左右的岸邊污泥中,能夠對淺灘的表層起到遮蔽作用。漂浮類水生植物不具備穩定的地下根系,無法長期固定在一處生長,整體漂浮在水面上方,隨著水體的流動不斷變換位置,植株整體密度小于水,能夠吸收水分中的各類浮游物作為生長的養料,根莖內部多為中空結構,能夠在水面上漂浮,分叉枝干上生長的綠葉能夠為水體提供裝飾,此類植物主要有浮萍、蘭葉萍等,后期清理難度較低。沉水型植物可被概括為生長于水體底部泥漿中的綠色植物,能夠適應水底的較低溫度與不良的日照條件,其植株上方葉片與絲狀觸須能夠吸收來自水體的豐富養分,在水下的特殊環境中能夠正常生長[1]。
二、水生植物能夠起到的生態保護價值分析
(一)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多樣性
部分生長在岸邊的水生植物能夠為兩棲動物提供遮蔽陽光與風雨的藏身處,在一定程度上隔絕紫外線,限制水體中藻類植物的非正常快速生長,產生更多有機質與能夠被水中魚類等動物吸收的養分,為水環境中多種類型的動植物提供良好生存環境。水生植物能夠在周邊形成一個穩定的內循環生物系統,水生植物枯萎后掉落的葉片能夠成為水生昆蟲、兩棲動物、魚類等生物的固定食物來源。生長在岸邊的水生植物底部的根系能夠起到護坡固岸的作用,避免受到潮汐作用的水體對岸邊造成不必要的侵蝕,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地表水的滲漏速度,防止暴雨天氣下雨水沖刷河岸,很大程度上能夠為公園濕地堤岸與緩坡地區的生態多樣性提供保護[2]。
(二)凈化水體,提高公園濕地美觀性
水生植物能夠吸收水體中不斷積累的污染物與雜質,提升公園濕地各類動植物的生存概率,減輕環境污染程度,維護水體生態環境的內部平衡,能夠促進良好濕地環境的形成。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公園為了維護濕地應有的美觀性每年投入了大量資金,例如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水體骯臟發臭,水生動物大量死去,水體流動速度較慢,長期處于靜止狀態,不具備自我凈化能力等。然而水生植物在濕地中能夠發揮重要價值和功能,不僅能夠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質,如睡蓮、水罌粟等水生浮葉植物能夠吸收漂浮在水面的污染物,同時部分生長于岸邊的濕生植物能夠吸收并轉化沙土中的污染物[3]。這對于維護濕地美觀性有著重要意義。
三、水生植物如何在公園濕地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一)結合公園景觀,批量栽種水生植物
濕地維護工作人員要充分結合園區的實際情況,正確把握濕地與公園整體景觀之間的關系,在濕地建設上可選擇批量種植水生植物,使之發揮針對水中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如滿江紅、鳳眼蓮等水生植物能夠發揮降解作用,將部分造成水體污染、水生動物死亡的微生物轉化為促進自身生長的營養物質,可保證水體所含微生物數量與高級動物數量處于均衡狀態,在同一封閉空間中,批量種植的水生植物在根系部分會結成一體,形成網絡狀的大型根系,可起到隨著天氣變化與日照強度波動調節水體含氧量的作用。水中富營養物質的增加,容易導致藻類快速繁殖,引發赤潮等自然災害,導致水中動植物因缺氧大量死亡,為了抑制綠藻、常葉藻等藻類的快速生長,必須在公園濕地中大規模種植水生植物,使之擠占藻類生存空間,與藻類形成對立的競爭關系,吸收能夠維系藻類正常生長的營養物質,部分漂浮類水生植物可在生長過程中遮蓋湖面,如荷花、并蒂蓮等水生植物,不僅能夠提高公園濕地的美觀性,還能夠讓生長在水底的藻類植物無法獲得光照,藻類植物因缺乏光照而死亡或停止生長。
(二)選擇正確后期維護措施
部分水生植物可吸收水體中的污染物質,并將其沉積到植株的根莖部分,能夠發揮公園濕地系統外觀、維系生態平衡的基本功能,為了更好地發揮水生植物在公園濕地中的重要作用,工作人員必須在秋冬季節,水生植物尚未完全枯萎之前,對其進行收割處理,清理水生植物根系下方所積累的雜質與淤泥,做好配套的水體養護工作,對水生植物進行修剪或拔除處理。工作人員應當根據濕地的實際情況,制定較為完善的水生植物種植計劃,根據不同類型水生植物特性,進行合理化搭配,避免種植習性不同、容易形成競爭關系的水生植物。
結論:水生植物能夠在濕地生態系統中發揮涵養水土、吸收污染物的作用,水生植物的快速生長,有利于改變水分的含氧量,還能夠起到美化環境的正面作用,成為具備觀賞性的視覺景觀。因此,公園濕地建設中要對其予以足夠的重視,以此為公園濕地生態系統提供更好保障,同時提高公園濕地美觀性。
參考文獻:
[1]任瑞麗.水生植物在濕地生態系統中的作用[J].環境與發展,2019,31(12):191+193.
[2]張玲,牟江.水生植物在濕地生態恢復中的應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7,43(04):208-211.
[3]李相逸. 七里海濕地植物群落與動物生境的景觀生態化恢復研究[D].天津大學,2014.
作者簡介:魏碩(1987.9),女 ,漢,北京,本科,助理工程師,濕地生態,北京市玉淵潭公園,1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