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江艷
摘要:名人故居紀念館作為我國博物館體系中的一種重要類別,從起步發展至今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嶄新時代背景下,名人故居紀念館具有重要的人文教化意義與文化傳承價值。名人故居紀念館管理人員應注重傳承名人故居紀念館的文化積淀,并采取多元化策略促進名人故居展陳形式創新,從而充分彰顯名人故居的人文價值,發揚先輩的優良品質。
關鍵詞:名人故居紀念館;文化積淀;展陳形式
引言
名人故居紀念館陳列形式創新,有利于優秀歷史文化的全面彰顯。但當前大多數故居紀念館除了存在場館面積小、資金有限、人員不足等固有的、難以改變的客觀局限性因素以外。還有進入新時期后,由于文物史料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職能的轉變等因素,原來的陳列形式已經與人們的認知需求和審美趣味逐漸脫節,展陳形式創新的工作亟須提上議程。
1名人故居紀念館的文化積淀與傳承價值
1.1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
名人故居紀念館展陳形式創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博物館的職能發生轉變,名人故居紀念館蘊含著社會主義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除了傳播文化知識,還身負弘揚人文精神的重要責任,是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陣地。紀念館展陳傳播的目的是在人物生平事跡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賦予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使命,提煉出愛國、廉政等先進典型事跡,有利于激發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感,引導觀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科學觀。
1.2有利于推進歷史人物學術研究工作
文物史料是展覽學術體系的支撐,是博物館"說歷史"的實證和依據,展陳形式與內容是以人物的學術研究成果為支撐。歷史人物已經蓋棺卻尚未定論,對于歷史人物的研究必定是不斷更新推進的過程,陳列內容的更新工作也必定會推動人物文史資料的再次整合和研究工作,采用當前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眼光去審視、研究原有的文物史料,去重新發現舊的文物史料里的新問題和新關系。同時這也需要博物館的研究人員主動關注和搜集那些還未被發現運用的文物史料,隨著當代考古發掘不斷涌現的新發現,很有可能會出現與人物相關的新的文史資料,文物史料的征集研究工作會進一步催生新的學術成果,有利于推進歷史人物的學術研究工作。
2當前名人故居紀念館陳列工作常見的問題
2.1展廳面積小,觀展體驗不佳
名人故居紀念館的展陳面積受限于其本體建筑的大小,大多數名人故居本體建筑面積小,還由于名人故居是歷史人物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陳列一般要留有一定比例的空間用以展示人物當時日常起居的場景,這樣就進一步壓縮了人物生平展陳的空間,有限甚至狹小的展陳空間對陳列內容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名人故居展陳工作中應合理安排每個專題內容的動線長度,提高每個展廳的空間利用率[1]。
2.2展覽定位滯后,展陳結構單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對博物館的要求和期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當代博物館的職能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文物收藏、保存和研究,教育功能成為首要的。作為肩負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重任的公共文化機構,展覽陳列是發揮其功能的重要手段。展覽陳列內容則是根據各博物館的展覽傳播目的而設計規劃,所以首先要明確博物館的展覽傳播目的,做好相關展覽主題定位,才能設計出有靈魂的陳列展覽。隨著近年來博物館教育功能不斷被強化,除了歷史文化知識的傳播,名人故居紀念館發揮思想道德教育和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作用也被不斷加強。在展陳提升工作中需要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重新審視和定位展覽的目的和主題,在充分挖掘文物史料的研究上,進一步豐富展陳結構。
2.3展陳語言枯燥,趣味性不足
如果說展陳結構是支撐展覽的骨架,那么展陳語言就是運輸展覽重要信息的血液。陳列文本平鋪直敘、語言枯燥冗長是大多數博物館陳列的通病,博物館陳列的目的是傳播和教育,填鴨式的信息轟炸無法讓觀眾在有限的觀展時間內收獲良好的體驗。讓大多數觀眾在短時間內能了解博物館最想表達的信息,取決于展陳設計人員如何挈領提綱地處理信息,并運用趣味性的語言組織形式調動觀眾的主觀能動性[2]。
3名人故居紀念館展陳形式的創新路徑
3.1明確人物定位,展現人物多元人生
在名人故居紀念館的展陳設計中,首先應對該人物的生平作全面且深度的調查了解,以此提煉出個性鮮明且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人物定位,擺脫人物臉譜式展覽模式是紀念館展陳設計的一大趨勢。以“百年張學良”展覽為例,該館以往所作的張學良人物專題展中,偏重于對人物進行歌功頌德式的展覽,而忽視對其個性化人生觀的展現。“百年張學良”展覽中,在傳達張學良精神信仰的同時,更多增加了對其五彩斑斕人生故事的多方位、多角度、多細節的展現。
3.2強調精神品格,注重人物思想發展變化
歷史名人作為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杰出代表,他們的偉大思想和支持他們獲得尊重的精神信念都成為后世學習的重點。在名人故居紀念館的展陳設計中,平鋪直敘的表現人物事跡無法有效地烘托這些偉人的精神層次。強調精神品格,注重人物思想的發展變化,多側面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個性風采,塑造飽滿的人物形象和獨特的人格魅力至關重要。
3.3第一人稱敘事,消除歷史人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感
第一人稱敘事在名人故居紀念館的展陳方式中不失為一種創新式的敘事模式,一方面,第一人稱敘事有利于消除歷史人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感。例如位于南京師范大學附中內的魯迅紀念館,嘗試用魯迅自述的口吻講述故事,為觀眾塑造一種親臨其境之感。另一方面第一人稱敘事有助于構建時間與空間的架構,使觀眾體會人物內心所想所感,極具體驗感。
3.4與建筑對話,和空間線條相呼應
名人故居紀念館展覽紀念氛圍的營造十分重要,主要建立在語境與情境的交融和呼應上。我國名人故居紀念館中,所用建筑中有許多為歷史遺存下來的古代建筑,其建筑本身也具備可供參觀的獨特歷史風采,這些建筑多以民居、廟宇、祠堂、殿閣為主,歷經滄桑,積蓄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未來名人故居紀念館的展陳設計中,更多偏向在保留建筑物原貌的基礎上,利用建筑物的歷史感與沉重感,借以塑造人物形象[3]。
3.5突出重點,提高展覽感染力
名人故居紀念館的展覽愈加避免歷史人物生平似流水賬記錄的設計方式,展覽內容在編排與設計上通過做大放小,詳略得當的方式,設定展覽重點,突出展現人物生平重要的事件節點,突出表達更能夠打動觀眾的經歷亮點,提高展覽感染力,使觀眾得到更為良好的參觀體驗。
3.6推進多媒體技術的深入應用
多媒體技術在名人故居紀念館展陳中的應用愈加廣泛,利用聲音、燈光和還原場景進行情景模擬、觸摸屏技術、手持交互方式(PDA)等技術的運用,為更好的表達展陳內容、拓寬展覽思路提供可能。但多媒體技術在名人故居紀念館中終究為輔助品,起襯托作用,既不能喧賓奪主,又要發揮好“配角”的作用,是多媒體技術在紀念館展陳設計的應用中值得思考的重要命題。
結語
名人故居是良好的人文教育資源,有利于厚植人文精神,涵養參觀者品德修養。在嶄新時代背景下,推進名人故居紀念館的展陳形式創新,有利于豐富展覽結構層次,深化展覽主題內容,從而更好的傳承發揚名人故居紀念館主題人物崇高精神,發揮名人故居紀念館的社會教育職能。
參考文獻:
[1]鄧師瑤.博物館空間陳列設計色彩研究[D].廈門大學,2018:85.
[2]周進.我國博物館陳列設計思想發展研究[D].復旦大學,2013:315.
[3]博物館理論研究與博物館發展方向——蘇東海先生專訪[J].蘇東海,毛穎,龔青.東南文化,2012(01):19-2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