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
摘要:情感因素逐漸成為多數人在選擇服裝時考慮的因素,如何將人們內在情感意象化表現在服裝設計中,使其與服裝功能二者相互融合,成為未來服裝設計的趨勢之一。本文從情感意象化表達切入,以理性與感性情感交織為例,分析情感意象化表達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基于此,探究服裝設計中情感意象化表達的可能性,為情感意象化表達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提供思考方向。
關鍵詞:情感意象化、服裝設計、理性與感性
引言
隨著人們藝術及審美意識的提高,服裝除了有保護、裝飾功能外,同樣可以作為一個表達情感的載體,情感意象化表達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主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人們的內在情感意象化表現在服裝設計中,二者相互融合,以滿足消費者審美與心理要求,獲得兩者之間的情感共鳴。當前,以情感意象化表現為主題的服裝設計側重以人的需求與情感為切入點,在設計中強調情感化,已經成為未來服裝設計的主要趨勢之一。
意象化最早出現在文學領域,是詩歌創作構思的一種審美趨向,是對文學領域傳統的具象化直述其事的反撥。詩的意象化,包括意象捕捉、自由疊加及靈活組合等內容。情感意象化表達在服裝設計上的運用,與其在詩歌創作中的表現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理性與感性的矛盾與沖突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爭論已久的話題?,F代多數人深陷內心理性與感性沖突的痛苦中,而服裝往往是人內心世界的外在表達,文章試圖通過理性與感性的交織為情感意象化案例,探討情感意象化表達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服裝主要是通過其本身或服裝穿著狀態來體現人內心的情感,其意象化情感體驗除了在服裝本身上體現出來之外,還需要借助身體媒介,主要是依靠聽覺、觸覺及視覺感受,獲得相應情感,所以在服裝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可通過聽覺、觸覺及視覺等幾個方面對服裝設計語言,如服裝結構、廓形、面料等進行設計考量,從而以服裝藝術特有的要素來傳達豐富意象化情感信息。
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帶給我們的感受是心理上的,或愉悅、或悲傷、或歡喜、或厭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大多數人在自身的情緒面前,像是個提線木偶,難以擺脫它對我們行為的控制。如何將這種難以言狀的情感在服裝中表現出來,是我們試圖去探索的方向之一。文章將從結構語言、材質語言及象征意義三個方面來探討理性與感性的交織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
一、結構語言
“人體”是服裝結構的源和本,也是服裝的載體。服裝結構是對服裝各部位之間的關系組合進行設計,其中包括:衣領、門襟、袖子、省道等幾個門類的設計。
在進行具體意象化表達的服裝設計過程中,根據意象化情感表達的具體內容,可從服裝結構或部件出發來表達服裝各方面的形態。如“理性與感性的情感沖突與交織”,從形式上可簡單理解為兩種情感的糾纏狀態,物化到服裝可以采用解構主義中拼貼或疊加等手法從服裝結構部件的形態纏繞上考慮,如能體現沖突感的錯位門襟、糾纏拉扯狀態的袖子或是對比沖突感強烈的服裝內部結構組合等等。或從服裝的著裝方式入手,區別于日常的佩戴、系扎、貫頭等著裝類型,以“交織、纏繞、矛盾”為關鍵詞特點的服裝設計則可側重選擇纏裹、垂曳、包裹或其他新穎的形式裹覆人體來呼應我們的設計主題。除此之外,褶皺強有力的表現也可為我們的設計主題營造相應的設計調性,規律褶富于秩序,傳遞的是冷的、理性的氛圍;自然褶隨意,營造的是暖的、感性的氛圍。不同類型的褶皺帶給我們不同感受,也為我們設計創作提供了不一樣的方向。
二、材質語言
服裝材料是服飾藝術美的直接體現,服裝材質從觸覺、視覺等多方面直接影響我們對服裝的感官體驗。
在我們以情感意象化表達為設計導向的服裝設計中,將難以言狀的情感具象化表現出來不易,但是對情感色彩直接判斷卻并非難事,積極或是消極的情感能夠直接影響我們對于面料色彩的選擇。色彩的冷暖感、輕重感、軟硬感、大小感以及不同色彩所體現的特征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遞到大腦后,大腦便與以往的記憶及經驗產生聯想,從而形成色彩心理反應。所以從視覺的角度通過服裝材質用色來鏈接情感內容,是一種比較直觀且能夠快速表達情感色彩的方向之一。
從天然面料到合成化纖面料,不同的原料、組織形式及織造方式,使得服裝表現出不一樣的風格。棉布淳樸自然,絲綢光潤高貴,毛織物挺括豐滿,針織物自由隨性,這些不同種類的材質面料都能為我們的服裝設計帶來不一樣的情感特點,除此之外,服裝設計師將面料與藝術相結合,運用特殊的手段對面料改造創新,更是能夠滿足不同情感意象化表達的設計需求,為設計師表現情感意象化設計理念提供獨特別致的設計語言。
三、象征意義
古代詩人通過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進行詩歌創作構思,用以抒發詩人的思緒或情感。如在《小雅·采薇》中用楊柳表示離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彪x別之情難以用具象的物體來表現,便可通過象征的手法將離別之情承載在其它物體上。理性與感性情感交織的狀態也同樣可以用具有象征意義的元素來表達,并通過進一步設計轉化運用在服裝設計上。
在電影領域,感性與理性的矛盾與沖突是導演李安電影的精神核心,李安導演用他獨具一格的藝術表現手法恰到好處地將我們內心的矛盾搬上銀幕,其代表作之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向我們展現了人性最本真的矛盾,電影中所運用的場景象征、人物象征、色彩象征、音樂象征等內容,如發光的海水、老虎、猩猩、蓮花等元素,制造了電影自身的文化環境,詮釋了電影視覺信息以及主題內涵。這種處理方式及隱喻手法同樣可以借鑒在服裝設計中,通過對能夠表現理性和感性交織與矛盾的象征元素進行意象化表達、解構與重組設計,找到人的理性與感性交織沖突的特點和服裝中的共性與特性,最終創造出以服裝為載體的具有象征意義的新的服裝設計語言,為情感意象化表達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結構語言、材質語言及象征意義僅僅是服裝設計所涉及的其中幾個小方向,在情感具象化表現的具體設計過程中,應將這幾個方向的內容步步剖析,抽絲剝繭,尋找人的內在情感特點和服裝中的共性與特性,從而進一步來探討情感意象化表達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馮漢宇.試析現代服裝設計語言中的情感化體現[J].質量與市場,2020(02):80-81.
[2]劉興邦.服裝設計語言[J].紡織導報. 2009(08)
[3]歐陽芳.服裝設計中材料的創新應用發展研究[J].紡織報告,2021,40(03):81-82.
[4]王一枝. 人性的反思和救贖: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影像符號與意義呈現[D].蘭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