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成
摘要:隨著我國同人作品數量的增多, 著作權侵權問題備受關注, 作為著作權侵權判定的基本原則“接觸加實質性相似”原則的運用也至關重要。本文分析“接觸加實質性相似”原則的法律本質, 并對實質性相似判斷的“三段論方法”進行闡述, 來判斷作品間是否實質性相似;并進而應當將此種行為認定為著作權侵權行為,更好地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著作權;實質性相似;同人作品;不正當競爭
一、實質性相似的認定
(一)實質性相似的法律本質
我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二條對著作權侵權行為方式作了簡述,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實質性相似加接觸”規則。這一認定標準的出現給我國審理知識產權侵權案件帶來了更便捷和更加科學的判斷方式,但同時該標準的認定在司法實踐中所體現的復雜性也凸顯出來。
根據普遍認為,“實質性相似加接觸”規則,顧名思義是指著作權人有證據表明被告在此前有接觸過原作品的機會或者已經接觸過原作品,并且侵權作品與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在表達上被人民法院判定具有實質性相似,就可認定涉嫌侵權作品的被告實施了著作權侵權行為。雖然這種判斷方式目前看來較為優選,但是也大量體現了法官的自由心證,因為有著諸多證據要素。
在我國, 關于著作權上的實質性相似并沒有法律明文規定,實質性相似的判斷與認定在司法實踐中尤為重要,是決定案件結果的重要因素,而這往往取決于人民法院的自由裁量。判斷涉嫌侵權作品與原作品間是否存在內容上的實質性相似, 則要先判斷出作品中可作為實質性相似對比的內容。從行為層面考察實質性相似會發現, 法律意義上的實質性相似是指被告的作品與原告作品中的獨創性表達相同或相似。所以, 作品的實質部分就是原告的獨創性表達部分。
(二)實質性相似的判斷方法
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并不必然排除著作權人的思想與感性,當這些思想被作者用作品的重要內容加以表達之后,就也屬于與文字等符號等同的最終表達形式,而這種形式是在司法實踐中最難以辨別與判斷的,因此需要法官的自由心證來加以判斷。
而目前有兩種方法標準來判斷實質性相似,抽象、過濾與比較三步法通過抽象、過濾將著作權所保護的具有獨創性的表達作出限定,進而與復制作品、借鑒作品或其他作品進行實質性相似的比較更加科學與被認可,即三段論認定方法。有學者認為,一部完整的作品是因為各元素的有機結合才構成的, 對作品進行分解, 把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部分分離出, 這樣可能會忽略著作權人的正當利益。
人物、情節在以小說、散文為主要的文學作品領域是重要內容。二者相輔相成,人物設置和人物關系來推進情節發展,情節又進而完善人物的特征。若在創作之前即已接觸原告作品,故判斷被告作品是否侵害原告著作權,需要認定被告作品與原告作品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
二、同人作品著作權侵權行為的認定
(一)改編行為的判斷
在同人作品著作權侵權案件中,多為改編權被侵犯,而著作權法通過賦予著作權人專有權的方式,來體現對著作權人的保護,對于侵犯改編權行為的認定,在司法實踐中普遍遵循前述所提到的“接觸加實質性相似”的認定規則。
改編權所指向的改編行為是一種將他人作品用于自己作品的行為,但這種使用行為不同于復制行為和借鑒行為。 復制行為可以理解為簡單的拷貝、復印等機械復制,而改編行為是在原作品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具有獨創性。那與此對應在借鑒行為中,借鑒者所創作的新作品是在借鑒原作中的情感等屬于“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獨創性表達,也就是說這種表達已經可以理解為與原作品中的表達具有實質性差異,即該表達不同于或脫離于被借鑒作品中的具體表達。
(二)著作權侵權行為與不正當行為的界定區別
關于“同人作品”構成不正當競爭的判斷標準,應包含以下兩個重要方面:第一個是“同人”作者的主觀意圖,“同人”作者的主觀惡意是是構成不正當競爭的關鍵;第二個是“同人”作者與原作作者是否形成競爭關系,雖然在判斷一行為是否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時,都傾向于將重點落在“不正當”上,但是因為無法適用具體發條而適用原則性條款,所以兩者之間的競爭關系也是考量重點;其次還有遭受損失與因果關系等。我認為,將同一種行為認定為兩種行為性質并不矛盾,《著作權法》保護的是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二者不管在理論中還是實踐當中都具有交叉性,只是此時我們應該選擇對被侵權人更有利的判定方式和結果。
對于侵犯改編權的行為,我認為,應當具體案例具體分析,以營利為目的的同人作品,應當嚴格受到改編權的限制。非以營利為目的的同人作品,應按照該作品有沒有給原著作者造成損害來認定是否存在侵權責任。如果該同人作品并未對原作者造成任何損害,應將其歸入合理使用范疇,這樣更利于同人作品的發展,更利于文化的多元發展。 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已經形成了一種成熟的標準來認定構成著作權侵權,即實質性相似的判斷標準。對比兩方有爭議的作品內容,在注重故事情節相似性的前提下,進行綜合、整體的判斷。這種方式體現的更加科學,在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時,也能更好地保護侵權人的合法權益,防止法院肆意枉裁。這一合理有效的判斷標準已經為我國司法實踐公認的權威,被各個審理法院廣泛應用。
結語
判斷同人作品是否侵犯著作權中的改編權,應該從人物設置、人物關系和情節設計等角度出發,采用三段論侵權認定方法,通過過濾篩選出人物、情節等表達方式來判斷其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并以此成熟的“實質性相似”規則判定改編行為在構成要件中不同于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了更好地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體現司法的權威。
參考文獻
[1]黃小洵. 作品相似侵權判定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5.
[2]梁志文.版權法上實質性相似的判斷[J].法學家,2015(06):37-50+174.
[3]江南,劉遠山.“接觸加實質性相似”原則在著作權侵權判定中的運用——以“瓊瑤訴于正案”為主樣本[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S2):41-47.
[4]王遷.情節相似是否構成侵權?[J].社會觀察,2015(01):32-34.
[5]李愷.同人作品的著作權問題探析[J].昆明學院學報,2021,43(01):81-85.
[6]劉雨佳. “同人作品”與原作的著作權沖突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20.
江南,劉遠山.“接觸加實質性相似”原則在著作權侵權判定中的運用——以“瓊瑤訴于正案”為主樣本[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S2):41-47.
梁志文.版權法上實質性相似的判斷[J].法學家,2015(06):37-50+174.
李愷.同人作品的著作權問題探析[J].昆明學院學報,2021,43(0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