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徐倩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口增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石川河項目綜合生態修復系統主要是土壤修復工作,在生態重建并采取保障措施的基礎上確定科學合理的土壤厚度,以景觀、森林等為一體構建生態系統,運用此類生態系統,可以有效重構當地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系統意義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口增長、社會活動等因素對城市周邊設施和生態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最終導致部分地區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對于現有生態退化地區,我國先后實施了重要的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項目,森林改善和覆蓋效果顯著,但缺乏各建設項目之間的連續性和綜合性,且存在后期管理方向混亂、復原和管理功能不完善的現象。這種管理體系存在著局部效果好,但整體管理效果差等矛盾,生態系統的綜合服務功能修復和提高效果不明顯。目前,景觀、森林、湖泊和草地整體生態修復體系,在生態保護的廣泛實踐中得到充分認可。生態系統合理利用系統工程,結合當地人文景觀,能夠改善環境退化地區生態問題并維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形成和諧共存狀態,生態管理創造的生態經濟效益可應用于整個生態系統的修復,改善污染退化的土壤環境問題。
二、目前石川河基本情況
石川河位于我國陜西省阜平縣境內,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支流。石川河是渭河的一條支流,發源于陜西省東川市北家坪山和陜西省東川市耀谷鎮北山,自西北流向東南,主要分布在川東地區,流域總面積較大。事實上,由于土地面積增加等原因,部分河道因被埋藏或覆蓋導致河道功能喪失。由于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污染嚴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通過流域治理來提高流域的環境脆弱性。河內危險廢物主要為無機廢物,為不易燃和無腐蝕性的廢物,需要大量的運輸和填埋以消化廢物,因此,應加強資源分類和管理,便于危險廢物的分離處理。
三、主要修復技術
3.1科學確認土層厚度
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土壤厚度決定土壤生產力,進而直接影響植物生長,同樣,土體結構的穩定性是工程建設的關鍵。此外,覆蓋土層的厚度決定了工程的價格,厚度增加或減少了幾厘米,就會對工程量和成本投資產生影響。本工程的創新點是在植物正常生長和建設用地基本結構穩定的基礎上,降低工程價格,確定合理土層厚度。
3.2減少污染
項目區域整理有機土改造工程,即項目區域垃圾,合理確定表土薄厚程度,嚴重地區可能出現局部土壤污染,所以,應采取深埋措施。每層土層的堅硬厚度必須在25cm以上,只有表層足夠堅硬,樹木才可以有效起到綠地景觀的作用。為了繼續改善市政道路等項目實施要求,采取草皮覆蓋等措施,主要是對土壤和水質的污染,土壤污染主要在場外處理。根據當地特點,河床生活垃圾和土壤污染較多,不同的土壤應該按件分類后,采取不同措施,集中處理生活垃圾,并運到填埋場,河床填埋和相關材料進行局部處理,部分腐蝕性廢土作為兩岸景觀的填料。在對污染水質進行管理的過程中,主要是要考慮到河川的自凈功能,以此為基礎加強水源保護,加強水路疏浚工作,可以在河兩岸種植大量水生植物。
3.3生態重建工作
在建設完成后,為了達到生態目標,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水路中生物和魚類的生存,不斷完善設計方案,降低水流速度,同時降低水的氧氣含量。在防水工程的設計過程中,最終將柔道壩作為防水工程。柔道壩可以使水向上游升空,因為感應壩的材料種類繁多,可以將橡膠作為材料使用,并且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景觀和生態的需求,設計了噴泉,大大提高了地域景觀水平和水的氧氣含量,使水資源成為提供生物和魚類生存所需的保障。考慮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將土壤有機地復原,在兩岸的丘陵保護工程中種植生態保護和丘陵保護植物,采取有效保護措施。
3.4保障措施
石川河流域常年干涸缺水,河道內建筑垃圾堆積,生活垃圾明顯,水質差,河道內砂被過度開采,導致河床嚴重凹陷和不均勻。對當地生態造成極大破壞,給當地社會和人民群眾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導致區域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因此,應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加快流域管理。冬季施工中的低溫會對混凝土的澆筑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已采取向混凝土中添加防凍劑的工程措施,為現場混凝土養護創造內部條件,即在其他設施完工后,為減少低溫對工程的不利影響,應立即設置保溫棚覆蓋已安裝的施工區域。
四、生態系統修復與管理的意義
石川河老河道原有生活垃圾無處不在,導致污水泛濫。只有河水清澈、兩岸綠化良好的場所,才是居民休息的好地方。石川河對老河道進行了綜合性的建筑垃圾處理工程,通過在景區打造時尚獨特的休閑場所和音樂噴泉亮麗表演,吸引周邊地區的游客,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增加當地居民收入。通過石川河(城區段)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的實施,使昔日河道內各類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的臭水溝,成為河水清澈、兩岸綠意盎然、居民娛樂休閑的好去處。南岸正在建設文化商業街—“百花溪谷”飲食街,北岸正在進行四季陽光酒店建設;高檔的養老住宅、老年公寓配備三甲醫院也在規劃建設中。優美的濱河景觀帶,配備幽雅別致的休閑場所及音樂噴泉燈光秀表演,吸引著周邊地區游客的到來,刺激了本區域的經濟發展,提高了當地百姓的經濟收入。
石川河(城區段)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實施后右堤岸及左岸濱河路達到石川河50a一遇洪水標準;左岸濱河公園達到20a一遇洪水標準。以綜合生態修復治理措施為基礎,通過控制河流污染,擴大濱水空間,加強空氣環流;生態駁岸設計、河底縱斷面生態設計、綠色廊道的設計,采用“開源—凈化—利用排放—再生”和開辟新途徑相協調的水資源利用新模式污水資源化措施,通過污水的凈化和再生利用使水資源不受破壞,并能較好地進入再循環系統。中水回用是深度處理后的再生利用,將污水變廢為寶,既可以減少對新鮮淡水的攝取量,又可以緩解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危機,為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開辟了可靠的新水源。該項目的實施改善了流域的水環境,使石川河成為一條具備安全、生態、景觀等多功能的美麗河道。因此,本項目是一個集觀光、旅游、度假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項目。項目建成后,可促進當地的人文、景觀和諧發展,達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一致發展。
五、結束語
整個生態系統以景觀林湖草為中心進行修復,生態河道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有大量的生物群,包括動物和微生物。生態河流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群通過復雜的食物鏈傳遞信息,交換物質和能量,以維持系統內外生物群的動態平衡。河流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如陸地雨水的流動和水流對河岸的侵蝕和污染等,都是通過物質交換與周圍生態系統的協調,通過復雜的信息能量傳遞的。通過實施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實現共同發展,控制河道污染,拓寬價格空間,加強大氣循環,改變河水污染格局,改善流域水環境,提高安全性和生態性,打造一條風景優美的河流,對提高當地的形象和品位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流域管理提高了該地區的抗災能力,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對地方發展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何懷軍.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原理與生態保護修復[J].江西農業,2019(24):40.
[2]張文炤,朱明君,杜琳瑋,李建林.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的湯河流域生態修復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20(07):24-26+41+5.
[3]陳陽,王西平,甄娜,張剛,郭玉娟,李喆,任洪濤.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理論內涵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實踐——以河南省南太行地區試點工程為例[J/OL].環境工程技術學報:1-14[2021-05-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972.X.20210330.0959.004.html.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地質勘查院 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