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彤
“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隨著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逐漸深入人心,教育部制定的“體育與藝術2+1項目”明確指出學生應該通過課外活動掌握兩項體育技能和一項藝術技能,這與素質教育理念存在互通互融之處。廣大中小學開始全面推進體校本課程構建,重點突出本校的體育特色,通過顯性和隱形教育的引導培養學生運動習慣與運動興趣,為學生體育興趣、體育習慣及體育能力形成奠定基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將跳繩項目納入評價體系,跳繩項目作為全身性協調運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骨骼發育與肌肉生長,進而改善學生的呼吸系統與心肺循環系統,多樣的跳繩跳法及自由的場地時間選擇使得調整運動非常適宜小學生參與鍛煉。“家校社一體化”調整校本課程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活動形式,此次研究對課程構建的途徑與經驗進行總結分析。
1 引言
校本課程是以國家和地方課程精神為指導、以學校特色和學生需求為出發、以社區和學校資源為根本、以教師為開發主體的課程模式,校本課程能夠為學生們提供多元化的可選擇的學習內容,通過家庭、學校、社區資源的全面整合實現特色課程的建設與充實。“家校社一體化”遵循了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客觀規律,實現以上主體的互動、合作與融合,共同為學生能力提升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2 “家校社一體化”跳繩校本課程的校內課程
《義務教育階段基礎課程改革》明確支持在國家教育框架內,學校可以組織編寫適合中小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材,《跳繩校本課程》教材編寫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層次差異設置多冊,有效豐富校本課程結構,引導學生們逐步掌握調整方法與技能。學校可以根據國家課程目標將課程細分為總體目標與分段目標,總體目標涵蓋健康與運動兩個方向,前者借助跳繩運動發展學生身心健康,后者則明確不同年級學生應該掌握的運動技能。例如低年級階段可以趣味情境激發學生熱情為主、中年級階段以競爭合作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個性需求、高年級階段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多種合作運動。在內容選擇方主要包括常規跳繩、并腿跳、跑動跳、交叉跳、雙人跳、交換跳、花式跳繩、娛樂跳繩等等,跳繩課堂的構建以“靈趣課程”為主,教師從學生興趣出發激發學生們活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素養的全面發展。為了進一步豐富拓展跳繩校本課程覆蓋范圍,學校方面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例如在陽光大課間可以組織學生們開展跳繩運動,各個年級和各個班級可以選擇不同特色的跳繩形式。學校方面可以組織班隊、年級隊、校隊逐步提升學校的跳繩水平,組織學生們展開多種多樣跳繩競賽活動,激勵學生們深入參與到跳繩活動之中,借助榮譽稱號激發學生們的競爭意識。
3 “家校社一體化”跳繩校本課程的家庭活動
家委會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助力,在校本課程構建過程中同樣需要家長的有力支持,學校方面協助家長組織的班級、年級、學校三級家委會成員能夠在組織、宣傳、策劃家校活動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親子運動會是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和親子關系良性構建的有效途徑,學校方面可以圍繞跳繩運動開展親子跳繩運動會,學生、家庭、學校共同參與到跳繩運動之中,全民健身活動也可以依托親子運動會順利推進。家長群體中熱愛體育運動的成員可以共同組成家庭跳繩隊,學校方面可以為學生家長提供技術指導,家長團隊不僅能夠參與到跳繩活動之中,更能夠協助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學校方面為了進一步發揮校本課程作用可以依托微信公眾號和官方論壇構建互動平臺,學校方面借助公眾號發布跳繩運動相關信息,上傳校本課程為學生們的學習復習提供支持。在家庭作業布置時,體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年齡、性別、興趣愛好與身體素質情況進行調整,鼓勵并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在家庭或社區展開跳繩活動,家長與學生共同合作完成作業,這進一步豐富了學生與家長互動的機會和空間。
4 “家校社一體化”跳繩校本課程的社區活動
我國提出的健康中國戰略明確指出要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全面服務體系,有效培養居民的健身意識和健身習慣,持續改善民眾身體素質,青少年體育教育恰恰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構成。學校與社區合作開展體育活動對全民健身進程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意義,跳繩在我國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學校與社區聯合開展活動能夠有效推動全面健身持續發展,帶動社區體育不斷進步提升。學生在課余時間同樣需要參與體育運動,公立學校的體育設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提供給周圍居民使用,學校在嚴格落實進出等級制度和訪問證制度的基礎上可以引導社區居民在課余時間到學校內參與體育鍛煉。學校可以嘗試與社區共同成立跳繩協會,在社區和學校之間展開形式多樣且內容豐富的跳繩交流活動,將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與群眾體育運動更加緊密的結合起來,充分挖掘跳繩運動的價值,積極全民建設理念。此外通過與社區的互動,學生們有機會接觸更多成年人,在與他們的溝通交流過程中逐漸提升社會適應能力,這將進一步提升廣大學生的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廈門市集美區內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