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鋒

游泳是一項有助于改善人體心肺功能、提高個體身心協調性的健康運動項目,其塑身健體、舒緩壓力等作用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信心、疏導其不良情緒。因此,游泳具有“育身”及“育心”的雙重價值。文章從課程目標設置、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實施方法、課程評價方式四個層面探究構建小學游泳特色課程的實踐策略。
1 基于新課程改革理念設置游泳特色課程目標
新課程改革理念倡導主動學習、課程綜合、學生自主參與、貼近生活及實際。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小學游泳特色課程應當是與學科課程、學生生活經驗及社會實際聯系緊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因的課程。基于此,結合小學生認知規律、身心發展特征以及學習策略特征設置如下小學游泳特色課程目標。
(1)生存性技能目標,圍繞學生自救救助能力設置游泳知識與技能、游泳安全與規則兩大子目標;
(2)發展性素養目標,圍繞小學階段學生成長必備的心理素養、道德素養、文化素養、科學素養設置四大子目標;
(3)審美性目標。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
2 基于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需求設計課程內容
在確定小學游泳特色課程目標后,下一步的核心任務即為圍繞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以及全面成長設計課程內容體系。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特征,其傾向于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因此設置理論與實踐兩大類型課程。其中理論課程包括三大課程目標下的游泳與生存技能拓展型理論知識,例如自救救助知識、游泳文化知識、游泳審美知識等;實踐型課程為理論知識的生活化補充與延伸,以探究活動為載體,如根據實際案例探究游泳的規則、通過拍攝照片感悟游泳之美等。 以下表1針對各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征設計的具體課程內容:
從該課程體系來看,其涵蓋了游泳專項課程向學科課程的橫向拓展,以及向德育、美育方面的縱向拓展,是一個較為立體的游泳特色課程群。能夠培養學生勇于克服困難的信心、不畏艱難險阻的品質、追究美的精神,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圍繞審美、創新以及實踐構建課程實施模式
夯實師資力量基礎。該課程內容體系內包括理性的游泳理論知識以及感性的人生啟發、安全意識、責任意識培養知識,既需要教師具備高超的教育技能,又需要教師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思想及行為,為此,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其掌握該課程實施的要點,并能將理論知識以系統化、有序化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自身道德素養,充分發揮學生向師性,以榜樣效應實現德育、美育的隱性教育效果。
其次,針對不同目標下的課程內容采取差異化教學方式。其一,針對生存技能目標下課程內容采用案例教學法,使學生閱讀、分析案例了解遵守游泳規則的重要性,掌握保護自身安全的方法;其二,針對發展素養目標下的課程內容,采用探究、啟發、情境等教學方式,將教學意圖滲透至活動、情境中,學生通過與活動、情境的交互獲得多層次的體驗。
4 圍繞游泳特色課程目標與內容完善評價體系
結合上述游泳特色課程目標及內容,確定四個維度的評價內容:生存技能素養、公共安全素養、身心健康素養以及探究審美素養。對于課程的評價,要將各個評價內容量化為指標,并采用統計分析的方式考量學生綜合素養。對于評價的主體,構建多元化評價主體體系,其中專業游泳教練對學生游泳技能進行評價;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對學生身心健康素養進行評價;公共安全素養、探究審美素養則通過家長反饋+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學生自評方式實施 ,從學生行為層面評價其綜合素養,更具有科學性及實效性。
(作者單位: 興寧市羅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