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琪
體育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教師便是這個陣地上的司令員。看評課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十分有效的途徑之一。作為體育教師,應對每一次看評課的機會牢牢把握,善用有效的看評課方法,以達成學習目標,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促進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教師自身的發(fā)展。
看評課是體育教師教研活動的一部分內容,是促進教師研究能力和課堂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而很多教師尤其是剛畢業(yè)的新進體育教師在聽課評課活動中會出現(xiàn):看得懂,說不出,不會評課的現(xiàn)象。那么,我們作為新進體育教師,到底應該如何看評課呢?
1 發(fā)現(xiàn)一個亮點
一節(jié)優(yōu)秀的體育公開課,應該在保證教學目標設置合理、教學內容豐富、教學過程流暢等前提下具有一個不同于他人、突出的亮點。比如新穎的教學手段,例:《前滾翻》教學中,普通的教學手段多采用講解示范法,此種方法雖然有效,但不免略顯枯燥,可改為游戲:“低頭望月”,學生雙手撐墊,眼睛從胯下往后上方去看天上的月亮,老師在旁進行語言鼓勵,當學生看到正上方的月亮時,自然向前滾動,完成動作,簡單而且有趣。比如自創(chuàng)的教學器材,例:在《平衡》教學中,教師利用廢舊管道,通過加工自制成五顏六色的半圓形瓦片,既實現(xiàn)了廢物利用,絢麗的色彩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多種顏色幫助課堂分組,整節(jié)課各部分內容都可依托彩色瓦片展開,可謂一物多用。
優(yōu)秀體育課的亮點,既要新穎,更重要的是對本節(jié)體育課達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有著顯著效果,切不可為了新穎而忽視效果,本末倒置。
2 提出一個問題
提出一個問題既可以是所聽課程設計不合理的地方,也可以是自身對于本節(jié)課某些設計不明白的地方,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夠解決問題,提高自身教學水平。而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也代表自身對于教學內容有一定的掌握與理解,通過探討,彌補自身的不足,糾正他人的錯誤,共同進步。
首先,本節(jié)課是否是所上年級所對應的單元內容,是否有按照教學計劃選取教學內容,在教學目標方面,是否存在目標不明確、目標設置難度是否合適,是否有兼顧學生身心發(fā)展目標設置等等。如江蘇省教研室編寫的《科學的預設 藝術的生成》一書中,《跳躍與游戲單元》每個水平段都有,但不同水平段又分為跳遠、跳高等,我們應該根據(jù)學生的水平段去選擇對應的教學內容,循序漸進。
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是否有遵循學生主導地位,游戲、準備活動等是否與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有關,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對應水平段的新課程標準,其中不僅教學內容,還有游戲、熱身操、放松操等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如游戲部分“開火車”游戲更加適合低水平階段的學生而不適合高水平階段的學生。教師語言是否能夠做到精講多練,體育課的根本要求是要讓學生充分掌握技術動作的同時達到一定的運動負荷,而教師過于啰嗦的語言會減少學生的練習時間,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對所教內容有著透徹的理解,能夠用簡短的文字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
還有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場地的選擇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在一節(jié)體育課程中所研究的對象,合理地發(fā)現(xiàn)問題,才是進步的第一階梯。
3 構思一個解決方法
想出一個解決方法,不一定是需要解決某個問題,也可說是想出一個相對于原先手段來說更為合理更為有效的方案 。能夠針對課堂中已發(fā)現(xiàn)的問題想出一個新的解決方法,不僅能夠使得課堂環(huán)節(jié)更加完善,課堂教學效果更高,同時也能從新的不同的角度重新對教學內容產生新的理解,這是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最為快速、有效的方法。
首先,筆者認為所有的課堂教學設計都應以課程標準和學生自身身心特點為基礎,其次能夠吃透教材,掌握多種教學方法,靈活地運用教學器具,思維不應局限,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結合多方面手段來解決課堂教學目標。如低年級段學生較為幼稚,好勝心強,我們利用此特點,多多采用競賽、游戲的教學手段來提升學生練習熱情;教學器具的作用也不應局限于某一項運動技術,田徑器具也可用于球類教學,操類器具也可用于田徑類教學,器材本身只是一個物體,只要能夠解決教學重難點,那么任何器材都可成為任一運動項目的教學器材。同時教師還可發(fā)揮想象力,利用身邊的廢棄物動手制造新型的教學器材。針對不同的問題有著很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法,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挖掘,不斷開拓思維,才能不斷提高。
4 結論
新進青年教師,在專業(yè)技術上較為扎實,但在教學能力和教學技巧上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教研活動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靈活運用“三個一”教研法,提高教研活動的效率,確保在教研活動中能夠切實有效地看到、學到、想到,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我們既要有對教材的深度理解,又要有對細節(jié)的研究,還要有天馬行空、不拘一格的教學想象力。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qū)達善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