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筱潔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部署任務中要求全面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創新課程形式,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這對高校的公共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公共體育教學模式仍是灌輸式教育方式,沒有更好地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無法喚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運用混合式學習模式--即線上線下、課上課下相整合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1 相關概念的概述
1.1混合式學習模式
混合式學習模式是指將網絡學習的優勢與傳統教學中的優勢相結合,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歸根結底需要通過新媒體這一手段與教學進行完美融合,形成學生課上與課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融合線上網絡教學和線下傳統課堂教學優勢的教學模式,也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其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教學引導、學習監督和過程調控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表現在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上。
1.2 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具體做法是授課老師將提前準備好的教學內容發布在教學平臺上,學生在課前或課外觀看教師的視頻講解,自主學習,教師不再占用課堂時間來講授知識,課堂變成了師生之間互動的場所,主要進行師生討論、答疑解惑、合作探究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3 慕課
慕課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慕課的主要特征是由高校名師錄制核心內容突出重難點在線開放的教學模式,通過更大的自由度和開放性,它為學習者提供了通過網絡共享學習的自由選擇。
1.4 微課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一節微課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于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
公體課教學混合式學習模式主要表現為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新型教學模式在高校公共體育教育中的運用。
2 公體課混合式學習模式的運用
2.1 教學內容的安排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革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強調要開齊開足體育課,高等教育階段學校要將體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學生體質健康達標、修滿體育學分方可畢業。
目前很多高校體育課時不足,基本上以室外實踐教學為主,除了強調基本的安全理論知識外,很少上理論課。現在《意見》要求開足開齊體育課,增加學時后,混合式學習模式可以增加相應的體育理論課。
結合《意見》的要求,公體課混合式學習模式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四個方面:(1)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包括體育文化、運動禮儀、運動損傷與防護、競賽規則等。(2)身體素質訓練。(3)運動技能訓練。(4)運動技能提升訓練。其中運動技能提升訓練是選項課,安排在最后一學期,為了營造競爭的氛圍,只有上學期考核優秀的學生才有資格參選該課程。
2.2 課程設計
2.2.1課前以任務為導向的自主預習階段:
教師將下次課的教學內容、慕課或微課等視頻或相關鏈接及相應任務提前幾天發布在教學平臺上(特別是將教學重點難點進行定格與慢放,讓學生看得清楚明白,從而掌握技術要領),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遇到問題可以在平臺上發送彈幕與老師及同學進行討論交流。
以任務為導向的混合式自主預習模式既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下次課的學習內容,對所要訓練的技術有了直觀初步的認識,有利于其掌握動作技巧,同時也提高了教學效率。
2.2.2 課中練習掌握階段
利用混合式學習模式的目的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學生由被動參與轉變為積極參與,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從而樹立終身體育觀。因此上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大家討論難點并答疑,接著讓各組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練習,教師進行集體示范及糾錯,然后每組派代表分別展示技術動作并用手機拍攝視頻,最后教師引導同學們參照上傳的標準技術動作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再讓同學們進行糾正練習。
2.2.3 課后鞏固檢驗階段
課后的練習可以鞏固技術動作,因此教師要布置課后任務,并要求學生錄制成視頻上傳到平臺上供教師檢查并評分。教師將動作標準的學生優質視頻上傳供學生觀摩學習,并通知技術掌握不全面的學生對比自己的視頻動作進行糾正練習,并再次錄制成視頻上傳。課后鞏固檢驗階段是課中教學工作的延續,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體育理論知識,加深對技術動作的理解,從而推動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其對體育健身的信心和興趣。
2.3 考核方式
考核既可促進學生主動練習,又是檢驗學生身體素質是否得到切實提升、運動技能是否嫻熟掌握的手段。傳統的公體課考核方式是將平時成績和期終考核成績按一定比例(如六四開)進行計分。平時成績由考勤、服裝要求、學習態度、課后作業等組成,只要學生平時按要求來上課了,課后作業完成了,即便期終考核成績不過關,其總分也不會低,至于其身體素質提高了多少甚至是否提高,不得而知。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公體課混合式學習模式對傳統評分模式中的平時成績計分項目進行改革,細化、增加過程性評價指標,將過程性評價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其總分構成平時成績。
2.3.1 平時成績的評價設計
2.3.1.1 課前評價
課前評價指標主要分為以下三項:(1)平臺登陸頻率;(2)平臺觀看慕客、微客及其他教學視頻的學習時長;(3)討論區活躍程度;這三項平臺上都有記錄可查,簡單易操作。
2.3.1.2 課中評價
課中評價指標包括考勤、服裝及鞋(是否符合上體育課的要求)、學習態度、課堂練習完成情況等,這幾項教師每堂課都會有一定記錄,便于期末統計。
2.3.1.3 課后評價
課后評價主要是課后布置的作業完成情況、成果展示、運動技能提高的幅度。要想準確評價每個學生的運動技能提高的幅度,教師平時工作要細致。教師開始教學時,要對全班同學的運動基礎進行摸底并記錄在案,平時上課時要多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及訓練狀況并備注,方便期末進行對比。
2.3.2 期末成績的評價設計
期末成績的評價可以采納傳統的公體課考核方式,分為體育理論知識測試、身體素質測試和專項技能測試,這三部分的總分即為期末考試成績。
公體課混合式學習模式克服了傳統體育課單調枯燥的教學特點,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讓學生通過平臺直觀地看到技術動作的運動軌跡,方便其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的要領,從而調動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其評價體系更科學全面客觀,使學生的每一分都有跡可循。
當然,金無足赤,公共體育混合式學習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4 公共體育混合式學習模式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4.1 公體教師網絡信息化技術運用能力有待提升
公體課混合式學習模式需要在教學平臺上發布慕客、微課、相關運動視頻及教學資料,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師具有一定的錄制視頻、通過網絡查找資料及共享的能力。然而,傳統體育課的教學模式導致教師更注重實踐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很少利用網絡來進行教學,更不用說年齡比較大的體育教師了。
現在是信息網絡時代,體育教師也應與時俱進!學校可以通過相關宣傳及培訓來提高體育教師運用網絡信息技術的能力。
4.2 學習平臺繁雜給教師和學生帶來諸多不便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類學習資源平臺應運而出,如騰訊會議、騰訊課堂、釘釘、云課堂智慧職教等等。學習平臺太多,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選擇,有時導致一節課用多個APP進行教學,加重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公體教研室可以根據自己學科的特點,選擇適用的教學平臺并規范化,此問題即可解決。
4.3 對于教師而言成績計算相對煩瑣
公體混合式學習模式評分體系比較科學客觀,就是計算起來比較復雜。傳統公體課考核方式中,平時成績只包括考勤、服裝、學習態度和課后作業,而混合式模式的平時成績不僅包括以上幾項,還增加了平臺登陸頻率、視頻學習時長、討論區活躍程度等,計分過程相對煩瑣一些。
該問題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登分表來解決。將登分表上的每一項指標所占總分的比例以及總分計算模式都設置好,教師只要將每項成績輸入到表格里,成績即可顯示出來,這樣可以簡化教師計分流程。
5 結語
混合式學習模式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高校公共體育課中來,豐富創新了公體課的課程形式,是全面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一個重要方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混合式學習模式將會得到不斷探索與深入研究,勢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武漢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