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春天是我們一生中難忘的春天,在這個春風和煦的日子里,中國正在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是2003年還在讀初一的我參加學校的一次作文競賽的開頭。那時候的自己對正在經歷的疫情其實是沒有多深的概念的,更多的是從電視里新聞中報道得以了解。那也是第一次聽到“鐘南山”院士的名字,他不斷的在告訴人們“非典”的真實情況。
十七年后的今天,我們又面臨著一場同樣艱難的疫情阻擊戰。而我們的英雄鐘南山院士已經84歲高齡,他不再是當年我在電視里看到的那般年輕和有力。他老了,我想,如果不是這次疫情,早已淡忘在公眾視線里的他,我可能也記不起他來了。在初始,他就毅然趕往疫情最嚴重的武漢,這和當年他說的“把所有的危重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如出一轍,不因自己的高齡而退卻責任和擔當。
十七年后的自己不再懵懂、無知、恐懼…多了一份堅信,自豪,感動。自信我們最終會戰勝這場病魔,堅信祖國人民團結一致的力量,戰勝病魔將指日可待!我們定能在春暖花開之時擁抱。因為任何一場風雪都無法阻止春天的如約而至。
2020年的元宵喜樂會上,主持人的一句話讓我梗咽的同時更充滿著驕傲,他說“十七年前你們用生命保護的九零后長大了,現在換我們來保護你們。”是啊,因為有大量的新生九零后沖鋒在前,成為最美的逆行者,讓這場戰役更多一份希望和溫暖。
那么多的人舍棄小家,保護大家,從村村組織的志愿者服務,到每一位平凡卻偉大的醫務工作者,到身居國外的華人華僑,再到毅然決然回國的美國科學家李開復,德國頂尖科學家莊曉瑩博士,號稱“哈佛八劍客”的科學家…他們的鏗鏘誓言“祖國有難,我必須回國”令所有國人動容,他們是驕傲,是脊梁。就像《相信》中寫的那樣“這世上哪有什么英雄,只是有人需要,有人愿意犧牲,才成為了英雄。”
他們讓我想起了那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先驅者、那些帶著鐵鐐手銬蹣跚步行在長街的革命者、那些倒在血泊中的共產黨員以及那些和周總理一樣懷著赤子之心為共產主義信念而奮斗一生的人。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奮發向上的正氣之歌、民族之歌,透過這一曲曲蕩氣回腸的旋律,我們所看到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義,也不是卑鄙小人的戚戚蠅營,而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為了民族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犧牲的忠誠和擔當、堅定和大愛。
我們當然也不會忘記嘉興的南湖,和南湖上那條小船,就是在那碧波蕩漾的南湖上,就是在那條小船里,就是那十幾個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人,他們越過黑暗的無邊,躲過追逐的槍炮,艱難而又執著地舉起了拯救中國命運的火種,為中國指明了一條光明而又充滿希望的道路。
在這種精神面前,我們所感受到的不僅是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對一段歷史的緬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神圣使命的召喚。
今天的自己作為中國千千萬萬個平凡教師中的一員,我應該干一行,愛一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培養一個個具有人性光輝的學生,我想應該像管建剛老師說的那樣:“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未來聯系起來。對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規劃,而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種”。應該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有了目標與志向,生命就有了一份期盼和厚重的精神力量,才能抵抗生命中一場場暴風雨的襲擊。對學生最大、最好的責任感,那就是盡快地發展自己,使自己成長為一名成熟的、具有專業水準的教師。
教育事關民族的興衰。知識經濟的今天,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在我們這樣一個很難吸收其他國家優秀的發展中國家里,培養本土的具有創新性的人才,顯得尤為必要與迫切。
我們在教學中,應時刻提醒自己有這樣胸襟和眼界。必須感受到我們的每一個教育行為,都折射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義。我們所從事的職業,和中國人的尊嚴,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未來有著密切關系。懷有這份責任感,我們就是民族的脊梁。我們也才能培養民族的脊梁!
教師:董天蕓
時間:20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