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鵬
摘要: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在教育教學中也在不斷的進行變革。語文作為比較重要的教學學科,不僅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的知識,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名著導讀;中國傳統文化;策略探究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針對名著教學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培養和建設,是一個可以推動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保證學生學習素養和學習效率提升的關鍵所在。但是,就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而言,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基于學生對名著的自主閱讀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且無法根據不同中國古典名著內容為學生提供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案。另外,教師對于如何借助名著教學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也存在有一定的認識偏差,以至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古典名著的魅力。
一、強化自主閱讀能力
有很多人可以把一本書看完,但是看完之后卻完全不明白作者講了什么,等于白讀,學生的注意力沒有成年人集中,并且天性愛玩,讓他們讀完一本書更是困難,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可以先從局部閱讀入手,因為局部閱讀相比較整體閱讀更能帶動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閱讀《西游記·猴王出世》的時候,這篇文章寫的是孫猴子從石頭縫出來,帶領一群小猴子占領花果山的故事,孫猴子的膽子異常大,碰到什么好玩的、其他猴子不敢去嘗試的事情它都敢做,這篇課文很有意思,但是由于它是文言文,所以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不是很好懂,教師可以一個字一個字的教學生翻譯,最后讓學生自己把這篇課文的譯文寫出來,最后打開PPT與學生寫的譯文做對比。這整本書更有意思,主要寫孫悟空和唐僧的一系列故事來體現人世險惡,還寫了孫悟空的成長,非常有教育意義,教師可以先培養學生興趣,課后再讓學生自行閱讀,強化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二、選擇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樣也可以參與到教學評價中去,通過自我評價和互動評價的方式來讓音樂學習獲得更好的成績。自我評價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來制定學習目標,然后結合學習目標對一段時間內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和分析。自我評價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有利于學習能力的發展。
例如:互動評價則是指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時間最長,相互了解也更加深入,他們知道對方在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在哪些方面取得進步。同時,相互評價還能夠讓學生虛心接受自己的問題,學習其他學生的長處,在今后獲得更好的音樂成績。閱讀名著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時之趣,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以不同的閱讀方式,帶領孩子們體會閱讀名著。基于此,學生的自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時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每天的晨誦午讀,每周一到兩節的閱讀課上,一起閱讀名著,活動課上讓學生自行組織排演劇本或是闖關答題。
三、借助名著培養審美學生能力
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初始環節,這一環節的教學對于學生是否能夠集中注意力,是否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產生求知欲具有直接的影響。導語的設計目的便是為了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引出主題,通過導語帶領學生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因此教師在審美教育的滲透中應從導語的設計入手,借助導語的巧妙設計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在名著閱讀中的興趣,從而主動發現美。
例如:以《紅樓夢》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具有情境的導語,如“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這樣的情境導語設計凸顯出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價值,在導語中透露出了《紅樓夢》這部名著作品的思想內涵,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可以引發學生的無限遐想。導語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活躍因子,在整個審美教育的滲透中渲染著色彩,推動著學生主動探索名著作品的藝術世界,起到傳遞美的作用。同時,在導語的設計中教師應抓住《紅樓夢》這部作品的情感線路,在導語設計中包含作者的復雜情感,以悲傷的情境創設以及富含情感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將學生引入到《紅樓夢》的情境之中,有助于學生在名著作品的閱讀中感受到作者復雜的情感,對悲劇社會引發的現實進行深入的思考,并受到作品中濃濃的親情、愛情、友情所感染。
綜上所述,閱讀能力是很重要的,這里的閱讀能力指的不是把一本書看完的能力,而是指看完一本書后能否更深的理解其中的意蘊,明白作者到底想表達什么的能力。總之,教師要以一切方式鼓勵學生閱讀,更要創造一定的條件滿足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長時間不間斷的習慣閱讀并且樂于去閱讀。學生在與名著閱讀日漸“交往”的過程中明了閱讀名著并不是一件難辦且無聊的事。
參考文獻:
[1]蔡阿聰,孟偉.論高校古代文學課程“討論模式”的創新意義[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10):117-120.
[2]吳青霞,石瑋.中國古典名著課外閱讀教學初探[J].文學教育(下),2008(0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