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分娩鎮痛是臨床產科醫學中的專業詞匯,通常也被稱為無痛分娩,但從以往的實際情況來看,想要在分娩過程中完全實現無痛基本不可能,只能通過采用各種方式減輕產婦在分娩時的疼痛感,麻醉就是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和技術的不斷提升,相比以前來說,麻醉技術的應用也更加廣泛和安全,在產婦分娩的時候,可以采取麻醉鎮痛的方式來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就目前情況看來,椎管內分娩鎮痛的應用率比較高,并且在臨床醫學實際中的效果非常顯著,在產婦自然分娩失敗之后轉剖腹產時也可以繼續使用椎管內分娩鎮痛法,十分便捷。
1 分娩鎮痛的意義
分娩疼痛引起的應激反應和其他產婦疼痛聲音的不良刺激,都會導致產婦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酰胺類物質釋放增加,使宮縮抑制和子宮血管收縮,最終出現產程延長、酸堿平衡失調和胎兒窘迫等母嬰不良后果,因此,要為產婦創造一個安全無痛的分娩環境,分娩鎮痛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2 分娩疼痛的原因
產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產程從規律宮縮開始至宮頸口完全擴張,初產婦12-16小時左右;第二產程為宮口開全至胎兒娩出,初產婦一般不超過2小時;第三產程為胎兒娩出至胎盤娩出,正常不超過半小時。
第一產程中的分娩痛。第一產程中,疼痛來自子宮收縮和宮頸擴張,子宮收縮時,宮內壓升高,子宮韌帶和腹膜受到牽拉,子宮壁血管暫時受壓閉塞,周圍組織暫時性缺氧缺血,這些都隨著宮縮的加劇而引起強烈的疼痛感,并傳回中樞。第二產程的分娩痛。此階段中的痛覺系因為盆地以及會陰組織的擴張以及先露部分的持續下降,擴張子宮,兩者疊加所導致,膀胱、腹膜、尿道、直腸等盆腔內器官的壓迫或牽引痛則經骶神經節傳遞。分娩痛在第一產程最為顯著,在第二產程只有墜脹感,并有排便、摒氣用力的感覺和動作,此時宮口已經完全打開,需要病人清醒合作,運用腹壓迫出胎兒,因此,分娩鎮痛適用于第一產程。
3 常見的鎮痛方法
目前所有分娩鎮痛方法中,椎管內神經阻滯是最為有效,也是最安全的方法,主要包括硬膜外阻滯、蛛網膜下腔阻滯、腰-硬聯合阻滯、持續蛛網膜下腔微導管鎮痛。(1)硬膜外阻滯麻醉。是一種椎管內阻滯麻醉鎮痛的方法,一般在宮口開到3厘米時,由麻醉師通過一根微細導管置入產婦背部腰椎硬脊膜外側,隨著產程連續滴注微量的止痛藥物羅哌卡因。產婦在不疼的時候還可以下地走動,并且一直處于清醒狀態,過早鎮痛有導致第一產程延長的顧慮,還會增加剖宮產的風險。這種麻醉技術不適用于患有出血性疾病、胎盤早剝有大出血可能、嚴重心肺疾病的產婦;(2)連續蛛網膜下腔微導管阻滯。將舒芬或布比分次小劑量注入到蛛網膜下腔,可以獲得持續有效的鎮痛。該方法可以彌補單次蛛網膜下腔阻滯的不足,避免低血壓和運動神經組織,減少全身的副作用;該方法對導管要求高,在布置導管期間有可能造成神經并發癥;(3)鎮痛藥物的影響。藥物會通過胎盤完成轉運,各種麻醉性藥物通過胎盤的量和速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藥物的脂溶性越高,離子化程度越低,母血和胎血之間的藥物濃度差越大,越容易通過胎盤屏障,藥物分子量大小也影響著通過的速度和量。鎮痛藥哌替啶能夠很快通過胎盤,母體肌內注射后2小時在胎血內的濃度達到高峰,以后逐漸降低,靜脈注射后僅數秒鐘就能夠在胎血中出現,6分鐘在母血與胎血之間達到藥物平衡。但是鎮痛藥物麻醉也會對產婦和胎兒造成以下不利影響:影響產婦呼吸而產生高碳酸以及低氧血癥;改變產婦心血管以及血液動力學狀態,從而影響子宮胎盤循環;影響子宮收縮;第二產程影響產婦摒氣用力;除了上述產婦所受到的影響對胎兒不利之外,藥物還會直接影響到胎兒的心腦功能;(4)導樂鎮痛儀。導樂鎮痛儀通過有效促使人體自身分泌鎮痛物質阿片肽用于分娩鎮痛,阻斷來自子宮底和子宮體的中樞神經疼痛信息傳導通路,能夠迅速讓產婦劇烈疼痛降低到可忍受的輕微疼痛,起效快,可持續鎮痛,滿足產程需要。
4 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對比
局部麻醉也叫做半身麻醉,就是利用麻醉藥物來麻痹孕婦的神經,消除孕婦在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感,起到止疼作用,基本上對胎兒沒有任何影響。不管是對于孕婦還是胎兒來說,局部麻醉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現如今很多孕婦在分娩的過程中,都會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在該麻醉方式進行的過程中,需要產婦側躺并彎腰,脊椎麻醉和硬脊膜外麻醉的藥物打進孕婦身體之后,孕婦的腹部和下肢都會出現麻木并且沒有力氣的情況,但是孕婦的意識清醒。
全身麻醉主要是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把鎮靜藥、安眠藥、肌肉松弛劑等一系列藥物注射到產婦體內,在產婦進入睡眠狀態之后進行氣管內管插管,之后通過氧氣面罩和吸入式麻醉藥物為主,手術進行多長時間,產婦就吸入多長時間的藥物。不管是對胎兒還是對孕婦來說,全身麻醉的危險性都要更高。
總而言之,分娩麻醉能夠大大減少產婦在分娩中的疼痛感,不管是對產婦還是對胎兒而言都有著較大幫助,要根據產婦和胎兒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麻醉手段,以提升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