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秀朵
摘要:目的:分析嬰幼兒早期教育對心理行為發育的影響。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分娩的78例新生兒,信封法隨機劃入試驗組和常規組(n=39)。常規組行常規兒童保健干預,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個性早期教育,比較兩組嬰幼兒的心理行為發育情況。結果:干預前兩組心理發育指數比較無顯著區別,干預后試驗組嬰幼兒MDI評分顯著提高,高于常規組(p<0.05)。干預后兩組NBNA評分均有所提升,其中試驗組分數上升幅度更大,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早期教育可促進嬰幼兒的心理行為發育,對嬰幼兒未來發展可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嬰幼兒;早期教育;心理行為發育
嬰幼兒是祖國未來的希望,科學且全面的兒童保健發育模式,可降低嬰幼兒不良疾病發生率,使幼兒潛能得到早期開發,對幼兒未來的成長發育可產生積極影響[1]。但是嬰幼兒階段受到家屬認知情況等影響,兒童保健干預的效果無法得到彰顯。嬰幼兒早期健康教育則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提升嬰幼兒家長的兒童保健重視程度。文章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分娩的78例新生兒,根據嬰幼兒行為及心理發育的情況討論,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分娩的78例新生兒,信封法隨機劃入試驗組和常規組(n=39)。常規組男女比值20:19,年齡1-3歲,均齡(1.27±0.25)歲。試驗組男女比值21:18,年齡1-3歲,均齡(1.33±0.19)歲。兩組基礎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案
常規組行常規兒童保健干預,為嬰幼兒測量身高體重等,結合其情況實施兒童保健干預,介紹注意事項等,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個性早期教育,措施如下。
1.2.1 集體指導
組織家長參與兒童保健課程,根據嬰幼兒心理行為發育規律、循證醫學內容及《塑造最佳的人生開端》等書籍內容,制定早教方案。講解兒童保健的意義,實施的措施等,耐心解答家屬提問。
1.2.2 專項訓練
結合每個嬰幼兒的特點實施個性化專項訓練指導,比如視覺、聽覺等日常訓練,進食、擁抱等生活訓練等等,促進嬰幼兒身體功能的全面發展。
1.3 評價標準
應用嬰幼兒心理發育指數(MDI)測評嬰幼兒心理發育情況,分數高表示發育情況佳。應用新生兒行為神經評分表(NBNA)比較兩組嬰幼兒的行為狀態,分數0-60分,分數高則行為能力強。
1.4 統計學方法
SPSS 20.0統計數據,計量資料t計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嬰幼兒的心理發育指數對比
干預前兩組心理發育指數比較無顯著區別,干預后試驗組嬰幼兒MDI評分顯著提高,高于常規組(p<0.05)。詳見表1
2.2 兩組嬰幼兒的行為發育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NBNA評分均有所提升,其中試驗組分數上升幅度更大,優于常規組(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嬰幼兒處于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其心智及潛能開發的情況會直接影響其未來發展[2]。家長需要提升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給與嬰幼兒正確的引導,促進其智力及行為發育。
早期教育主要是從知識講解、行為指導等方面展開,為嬰幼兒家長講解相關專業知識[3]。結合生活介紹飲食、鍛煉的注意事項等,指導家長學習多種刺激的方式,科學促進嬰幼兒潛能的發展[4]。此次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嬰幼兒MDI評分顯著提高,高于常規組。干預后兩組NBNA評分均有所提升,其中試驗組分數上升幅度更大,優于常規組,證實了早期教育的意義。
綜上報道,早期教育可促進嬰幼兒的心理行為發育,對嬰幼兒未來發展可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許吟,衛雅蓉,蔣新液,等.集體式早期教育模式對早產兒神經心理發育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8,33(21):4897-4899.
[2]張國英,謝瑩.對社區嬰幼兒實施早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智慧健康,2017,3(15):80-82.
[3]李倩,陳霓,曹燕.早期綜合發展促進干預對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的影響[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11):1301-1303.
[4]李莉.種子的力量——啟蒙讀物與嬰幼兒心理成長淺探[J].現代教育科學,2014(08):52-53+21.
(惠州市第二婦幼保健院 5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