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燕
課程思政,指將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有機結合,突出課程教學育人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至全方位流程、全員及全科之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思想理念。在大學體育課程開展期間,包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內涵,構建全方位且極具時代特色的體育課程育人體系,能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教育意義及作用。因此,本文以大學體育教學為切入點,分析其現存問題,進一步提出課程思政背景下具體的育人路徑,旨在全面提高大學體育課程育人工作的效率及質量。
“課程思政”理念自提出以來,明確要求各大高校將德育內容與體育課程教學間有機結合,能極大程度上增強體育課程的德育教學功能。從目前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水平來看,普遍存在過于看重學生機體素質培育的問題,完全忽略思想政治理念與體育課程教育間融合,對于大學體育教學質量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同時,為了積極探索符合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要求的育人路徑,相關高校勢必需要兼顧大學生機體健康發展及思想政治培養二者間差異性,否則無法向社會輸送更多地社會主義接班人及建設者,甚至可能阻礙我國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鑒于此,本文針對“課程思政下大學體育課程育人路徑”進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1 課程育人路徑建設的作用及必要性概述
大學體育課程開展期間導入課程思政理念是統一體育課程價值的前提條件。從傳統教學模式角度來看,體育課程的價值集中體現于增強學生體質、傳承優秀體育文化及全面掌握運動及體育技能等方面,但是對于體育課程立德樹人功能的體現不充分。由此可見,將體育課程的知識技能教育與價值引導功能間有機結合,方可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應用價值。同時,導入課程思政,能持續優化大學體育課程體系,特別是構建教育評價機制,納入運動樂趣、體育品德及健康行為等指標,能全面展現體育課程的綜合教育功能。
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高校教學過程始終,能取得全方位育人及全過程育人的目標。課堂作為育人及課程教學的前沿陣地及重要渠道,各類課程勢必需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間形成一致方向,利用全課程、全過程及全員的育人形式,促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間保持同一方向,明確教育育人的根本任務。由此可見,新形勢下,強化大學體育課程的改革力度,大力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將集體素質與體育常識間相結合,采取相應的培養措施,能滿足同時培育大學生機體素質及思想政治素質的要求。
2 大學體育教學的現狀分析
2.1 育人本質不足
當下我國高等院校普遍存在教學雙方對體育課程及思想政治理念理解層面不充分的問題,例如:體育課程教學不存在明確目標及學生群體對體育課程的認知出現偏差等,過于看重通過考試及獲取學分,反而不利于學生個體長遠發展。同時,部分高校對大學生培養提出相對硬性的規定,即大學生始終遵循學校規定修滿2年大學體育課程且獲取相應學分,以至于大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學習時傾向于選擇分數高或通過率低的項目,導致體育課程喪失原有的應用價值,反而無法集中體現體育課程的開設作用。此外,體育課中多數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消極的學習狀態,造成學生體能指標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2.2 課程設置偏向
從課程設置的角度來看,隱性課程及顯性課程均尚未得到合理設置,難以滿足知識傳授與價值取向相結合的要求。其中,顯性課程又稱顯性思想政治課程,多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隱性課程又稱綜合素養課程及專業教育課程,例如:以體育課程為例,其本質為隱性思想政治課程。當下我國體育課程設置尚未將顯性思想政治課程與隱性思想政治課程相結合,其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停留于顯性教育階段,不止無法充分發揮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更難以取得體育課程中隱性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發展的效果。由此可見,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間關系處理不得當則直接影響體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2.3 育人統籌不當
現階段我國體育教學改革仍存在著較多問題,勢必需要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例如:體育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間尚未達到合理融合,以至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同時,大學體育教學方法相對單一,不具備創新性意識,停留于模仿教學的階段,說明常規教學方法早已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知識追求需求,難以大幅度提升學生的機體素質,甚至可能影響總體學習效率。我國多數高校所選用的教學材料過于看重體育技術,其教學計劃的擬定及實施完全脫離體育教學的基本要求,例如:具體實踐期間,僅僅熱衷于培訓領導團隊及競賽,完全忽略大學生教育環節。
3 課程思政下大學體育課程育人路徑的建設要點分析
3.1 強化教學管理
體育課程教學作為一項體育活動,其本質為教育手段,不止能向學生普及體育知識,更能樹立學生堅強的意志力,滿足錘煉其內在精神的要求。同時,體育課程以鍛煉身體素質及掌握體育知識技巧為核心目標,側重于培育學生的體育精神及思想理念,換而言之體育能提升個人機體素養及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因此,相關高校體育教學將育人重點由原本的掌握體育項目技巧及體育技能向培養學生體育品質、精神及意識轉變,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及自強不息的精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例如:側重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強化道德素質建設力度,鼓勵其主動參與體育課程改革。
3.2 重視課程改革
課程設計與課程任務、課程目標實現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往往被視為實現的前提條件,而將大學體育課程設計與課程思政理念相結合,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能輸出更多地高質量人才,是傳統體育教學提升其內涵的有力舉措。因此,相關高校高度重視教師備課環節,盡量于上課前期完成課程設計,不斷增強教師課程設計的能力水平,促使其成為保證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夯實基礎。例如:肩負起引導教師的職責,靈活運用線上教學平臺,充分發揮其應用優勢,將講解清晰、動作規范及畫面精美的教學課件引入課程設計之中,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體育課程的教學技巧,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及積極性。
同時,課程設計能適當運用案例教學法,促使體育文化逐步滲透至體育課堂線上教學過程之中,更好地突出體育價值、體育道德、體育魅力及體育精神等文化理念,例如:播放運動競賽教學視頻,向學生直觀傳達體育運動百折不撓的精神內涵,側重于培養學生堅強果斷、團結合作、勇敢無畏及挑戰自我的優秀品質,形成面對困難勇于挑戰的工作作風。此外,充分發揮線上教學平臺的應用優勢,適當開展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教學,例如:八段錦、五禽戲及太極拳等,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品牌課程,以傳授及講解傳統體育鍛煉方式為基礎,側重于向學生宣揚中國傳統體育文化。
3.3 健全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判斷教學過程及教學結果價值的過程,是提升教學質量及規范教學行為的有力舉措。因此,課程思政下建設全新的大學體育課程育人路徑期間,勢必需要搭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否則難以實現課程思政與大學體育課程線上教學相融合的目標。例如:評價體系根據體育教師教學任務及勞動特點,不得脫離課程思政的具體要求,集中體現體育課程教學評價的目標及指導思想,適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內容及標準。同時,以向教師提供人文關懷為基礎,贏得社會、家長及學生三方的支持,否則難以將課程思政有效融入體育教學過程之中,以至于出現體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分離的問題。此外,積極引進教學評價反饋機制。
4 結語
通過探究,認識到大學體育教學水平還有待提升,存在著較多問題尚未解決,例如:課程認知偏差、體育教學目標不明、育人本質體現不充分等。與此同時,部分高校自身體育課程設置合理性遠遠不足,難以將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結合,以至于教學理念與育人理念之間出現統籌不一致的問題。因此,相關高校根據體育課程的教學要求,合理擬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強化教學管理的力度,改變原有的課程設置,形成符合現代化教學要求的方案,并且不斷完善教學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大學體育課程思政背景下的育人效果。
(作者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