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 李群群
1 研究背景
隨著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發展,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已被越來越多的高職高校所采納。我國高校情況不一,體育教學發展極不平衡,推進體育俱樂部改革不能用一個標準、一種模式去要求和評價。而應深入調查研究,立足校情和體育教學實際,以提升體育教學質量為目的,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推進改革措施落實到位,并最終使學生課內外體育鍛煉相統一,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得到明顯地提高。
2 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針對合肥市新站區磨店職教城六所已經開展體育俱樂部的高職院校,重點研究體育俱樂部開展模式和現狀,分析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在教學模式、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評價體系四個維度的問題,比較相關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研究成果,尤其要借鑒合肥學院體育俱樂部開展實施所取得的成果,結合高職院校本身的學制特點、師資配備、組織管理等,綜合所有分析得出一個相對可行的方案,為了其他沒有開展體育俱樂部的高職院校提供參考,同時也通過教學實驗分析,探討一體化課程建設形成結論,采用探究式教學和自主性教學方法,盡可能提升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效果。
3 目前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開展現狀
3.1 教學模式局限性,缺乏一體化的課程體系
目前普通本科高校采用的教學型(專項班授課)、健身型(課外俱樂部)、訓練型(競技水平運動隊訓練)三種俱樂部教學模式,以及“課內外一體化”“教團學一體化”的課程管理體系。合肥市新站區磨店職教城六所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對比普通本科高校面臨著學制短、教學時間不足的具體問題,難以實現普通本科高校體育俱樂部倡導的中高級會員指導初級會員鍛煉實踐的教學目標,無法構建成一體化的俱樂部課程體系。
3.2 課程開設不均衡,缺乏更全面的體育課程
針對六所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開設項目類型和數量的調查,發現各個學校因為場地設施、教師配備以及學生興趣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現個別項目的體育俱樂部開設數量較多,而小眾或難度較高的項目開設少,學生選課少的現象。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只有開設不均衡的體育俱樂部項目,課程類別達不到體育俱樂部的開設目標,學生無法更好參與不同運動項目的學習鍛煉。
3.3 評價體系不合理,缺乏定性和定量的綜合性評價方式
通過對六所高職院校中的體育教師、學生和體育俱樂部管理者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高職院校多數未完全依據相關高校體育工作指導文件開展工作,未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學生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融合的重視不夠。目前無法完全以學生運動興趣和運動技能的掌握作為綜合考量,難以形成多維度綜合的評價體系。
4 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改善建議
4.1 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團學一體化”的課程管理體系
高職院校應在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鑒普通本科高校體育俱樂部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設計,以學生為本,“課程化”改造教學、健身、訓練三種俱樂部課程,創建“課內外一體化的”課程體系;面向所有學生,針對差異性,開展俱樂部分層教學與管理;打破教學單位、學生管理處、團委部門的條塊分割,創設學校體育工作“教團學一體化”的管理體制。
4.2 體育俱樂部課程內容的豐富和均衡
基于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運動項目開設的過于集中,雖然從運動項目的數量而言,達到22個不同運動項目的體育俱樂部,但是有的項目開設數量較少,選課學生不足的現象。學生選課出現連續兩學期選擇同一個運動項目的體育俱樂部,無論動機是什么,都影響了學生全面發展運動技能的初衷。因而,更合理均衡的設置體育俱樂部課程內容,進行選課管理,才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
4.3 實現中高級俱樂部會員指導初級會員的目標
高職體育俱樂部受限于高職學生學制較短,以及學生缺乏體育教育專業和高考體育生的現實,高職院校培養高級體育俱樂部的會員的難度較大,對于實現高校體育俱樂部所采用的中高級體育俱樂部會員指導初級俱樂部會員的方式,目前采用傳統教學方式較為困難。因而結合線上教育資源,通過線上課程和運動APP的打卡補充,可以更好的實現“學生教學生”的目標。
4.4 建立符合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的課程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要依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標準》,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級的評價形式,將各體育俱樂部的現有考核標準,結合大學生體質監測的優秀率和合格率,最終形成更為全面合理的體育俱樂部學業成就評價體系。
基金項目:安徽省職業與成人教育學會2020年度教育教學研究規劃課題: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開展情況診斷與改進問題的研究;重點課題編號azcg24。
(作者單位:1.合肥職業技術學院;2.阜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