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摘要:工傷事故是如今現代化過程中必不可少切不能回避的問題,農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所從事的工作又是高位行業,所以他們的工傷事故是頻發的,我們要吸取歷史的經驗,努力革新。
關鍵詞:農民工;工傷保險;政府;保險制度
(1)工傷保險覆蓋不均勻,目前中國大多數工傷保險都集中與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和大中型私企,在一些中小型鄉鎮企業未能參保或者參保比率低,比較集中的四個行業為制造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這四個行業的從業農民工占參加工傷保險農民工總人數的 78. 0% 。其中,制造業農民工參保人數占全部農民工參保人數占全部農民工參保人數的一半(49.7%){2}.制度已實施多年,但在各行業間的落實情況還是參差不齊。而恰在這些企業中環境惡劣,工傷預防手段低下,農民工數量多。農民工工傷事故頻發,由于企業規模小,應對能力弱。
(2)民工自我保護意識淡薄,維權能力差
首先,農民工忽視對自己長遠權益的維護,只看到眼前利益。農村相對城市而一言比較封閉,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宣傳力度不夠,在農民工的意識里,養老就是靠子女、靠家庭、靠土地,所以當農民工來到城市時,缺乏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認識,對辛}會保障制度一無所知,因此農民工也就不會意識到為其繳納工傷保險費是企業應履行的義務。在農民工的觀念里,只要能按時發放_「資的企業就是好企業,至于簽不簽勞動合同,丘不上工傷保險都無所一謂,諸如工資條、出入證、工作證等能證明勞動關系的訓了據少之又少。
其次,農民卜的法律索質偏低。山于缺乏法律知識,大部分農民不能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事先的預見,山此進行相應的自我保護。而損害自身權益的事件發后,農民工又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維權。
再次,農民一的收入微薄,處于社會的最底層。發生工傷事故后,農民工的勞動能力被嚴重削弱,平時的基本生活也因沒有足夠的金錢而無法得到滿足,更不用說得到相應的賠償。此外,在工傷事故發生后,為了迅速處理工傷事故,農民工及其親屬們基本都不愿意通過法律程序來解決問題,而是持消極忍耐態度或是選擇私下解決,將希望寄托企業主的良心發現。同時,農民工的組織化程度低,很少有農民工有機會加入諸如工會那樣的正式組織,農民工的權益維護和利益表達也因正式組織的缺失而缺少相應的載體和渠道,當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農民工自身權益無法通過集體的力量得到更好的維護。
(3)工傷預防補償和職業康復的工傷保險尚未健全近年來在建筑行業、采礦業等高危行業工傷事故頻發,死亡人數居高不下,他們除了安全帽等防護能力低下的防護工具,再沒有其他的防護工具,尤其在金屬采礦業中,大量農民工因為防護口罩防塵能力差,患了塵肺病。這種傷勞職業病并不會當時顯現而是有一個漫長的潛伏期,結果病發,失去腦洞能力,或者死亡,卻找不到工傷賠償。
(4)民工工傷保險法律法規不健全
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和一些國有企業覆蓋在我原有的《勞動保險條例》中,而農民工卻被排除在外。而之前開展工傷保險天理作址為玉要的法律依據是國務院于4月27公布的《工傷保險條例》,工傷保險的實施和發展受到該條例法律約束能力的影響。該條例的公布標志著以《勞動法》為龍頭,以《工傷保險條例》為核心的工傷保險法律體系的形成。但是,現實生活中·日_出現違規行為,《工傷保險條例》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強,難以達到頂期效果,原因就在于該條例是一種行政法規,立法層次較低,約束能力較弱,難以在實踐中發抨其實際效力。對于如何解決農民工工工傷保險待遇問題,《工傷保險條例》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實際上是回避了農民工群體的工傷保險補償問題。《工傷保險條例》參照城鎮居民的月薪制度規定的相關規定不適合農民工農民工本身具有季節性、流動性的兩大特點,他們有著和城鎮職工不同的待遇標準和待遇支付方式。與此同時,雖然《關于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已下發,但是在維護農民工工傷權益方面依舊缺乏剛性規定和相關的法律法規。
對策及方法
加大工傷保險覆蓋面,政府加大監管力度,不僅在保證國有等大型企業工傷保險的全覆蓋,而且要保證中小型企業積極參保。總的來說就是抓擴面保增長,在工傷保險擴面工作始終做到領導到位、考核激勵到位、輿論宣傳到位。
普及法律知識體改農民的維權能力
我國農民工整體素質偏低,提高農民工的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目前農民工的維權問題又是迫在眉睫,所以國家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出面進行干預。農民工是游離在城市邊緣的弱勢群體,各項合法權益都沒有得到有效維護,農民工有權享受國家提供的相關法律援助。首先要對農民工進行普法教育,一方面讓農民工知法守法,另一方面讓其合理地用法,用人單位不給其繳納工傷保險費時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不是私下協商解決。其次為了讓農民工形成有困難用法律的思想意識,為農民工提供高效優質的法律服務,政府應該專門建立職業傷害援助機構,注定在農民工出現糾紛是進行調解,為打官司的農民工提供專業性意見等。
要做到減少工商損害,就要做好工傷預防,并做好職業工傷康復工作,是保證農民工利益不受損害,也是保證勞動力的再生產。首先政府要加大監管力度,嚴格禁止非法生產,危險生產,并做好宣傳工作,讓企業和農民工提高防護意識,自覺做好防護。其次,企業要重視安全生產,在防護工具上一定要做到最好。政府同時供電開展風險評估,開展對企業特別是高危行業、企業的工商風險檢查評估,及時消除工傷隱患,是保證國家財產和人民安全不受損害的重要手段。再次,要轉變觀念豐富形式推進工傷英語坊培訓。嚴格落實企業工傷預防教育培訓制度,切實做到先培訓后上崗。
最后在職業康復方面,建立高效便捷的工商認定途徑,勞動關系的的確認是中財委員會的職責,工傷認定是深灰保險行政部門的職責,在這兩方機構中藥保持協調高效,讓職業病患者做到有理可依,醫病有道。
參考文獻:
[1]應永勝,中國農民工保險制度的演進及運行效果評價 2015年
[2]魏建偉、胡勁松工傷保險參保情況分析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