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冬
本文通過查找文獻資料及相關資料,分析新時代背景之下“體教融合”的概念、國內的發展現狀、優勢和不足,并提出針對性建議。本研究旨在拓展“體教融合”模式的研究成果,探索新時代背景下“體教融合”模式的實踐路徑和可行性。結論:體教融合的優勢:(1)培養全方位發展的復合型競技體育人才;(2)實現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的資源共享。體教融合的不足:(1)實現該模式所需的經費不足;(2)教練員的培訓水平不高;(3)運動員的生源、招生差異問題;(4)運動員學習文化知識和體育訓練的時間沖突;(5)運動員缺少在比賽中鍛煉的機會。建議:宏觀方面,相關的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建立必要的法規政策,建全保障管理體系,同時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設立專項扶持的資金以及技術支持。微觀方面,針對性的提出解決策略,例如資金問題,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依靠社會共同力量,建立資金保障體系;運動員教練員執教水平問題,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練員隊伍,通過引進高水平高層次教練員等。
1 “體教融合”的概述
“體教融合”模式指的是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密切合作,確保文化教育和體育訓練的有機結合。“體教融合”就是要順應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潮流,一方面既要遵循體育發展規律,另一方面又要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培養全方位的綜合型的體育競技人才,同步帶動我國體育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發展。但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又有各自的優勢,體育系統在長期的實踐中培養出了較高水平的教練員,形成了良好的體育傳統,積累了體育訓練的寶貴經驗,而教育系統的優勢則集中在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和社會社交問題上,可以對體育發展提供理論文化支持,發揮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的優勢,實現完美融合。
2 新時代“體教融合”的幾種模式分析
2.1 大學直接引進退役運動員
這個模式最大的問題是退役運動員能否成功完成學業。目前,大多數退役運動員都是在業余體校接受教育的,他們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而進入省市專業隊、國家隊后,更是訓練比賽任務繁重,無暇顧及學習。這使得退役運動員在進入高校之后,在學業方面遇到了巨大的困難。部分優秀運動退役后在高校就讀時,都是通過延長學習年限才最終拿到學位,更有甚者選擇了提前退學。
2.2 運動隊和高校聯合舉辦運動隊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高校附屬運動隊、運動隊負責運動隊的培訓和管理,高校負責運動隊的學習和學習管理,如北航與北京男排的合作或“省隊辦學”。在這一模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運動員掛著學籍不上課,拿的大學文憑水分高;或高校為這一特殊群體制定專項培訓計劃,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與物力資源,教育成本過高,取得的效果還有待檢驗。
2.3 現役運動員進入高校深造
相對而言,這一模式最大的問題在于運動員是否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2006年曾經有一位現役的世界冠軍進入北京大學學習文化知識。在此后的三年中,由于一直肩負著繁重的訓練比賽任務,無法在學習中投入足夠的時間,最后只能選擇退學,這是讓人感到非常遺憾的。
2.4 大學與中學和小學直接相連
這樣在教育系統內形成獨立的培訓體系,例如清華大學的一條龍模式,清華大學及其附屬中學和小學形成的大學-中學-小學一條龍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機制。這種模式是按照體育和教育的發展規律培養高水平的體育競技人才,從小學生抓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和廣泛的參與性,是新時代“體教融合”模式最好的體現,也是我國課余訓練的發展方向。
3 新時代“體教融合”模式的優勢、不足分析
3.1 “體教融合”的優勢
(1)一方面培養全方位發展的復合型競技體育人才。通過“體教融合”模式培養出來的運動員,一方面加強了文化知識的教育,另一方面體育訓練更加專業,培養出的復合型人才也緩解了就業壓力。“體教融合”不單單是彌補運動員自身的缺陷,而且對學校體育的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為學校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提供了機會。
(2)另一方面可以實現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的資源共享。通過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各自的資源來看,教育系統擁有豐厚的文化教育背景資源,但是缺乏培養人才的人力物力,而體育系統正好可以彌補教育系統所缺少的。“體教融合”模式使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有機結合,實現資源的共享互補,這樣避免了國家財政的雙向投資,節省了成本。
3.2 “體教融合”的不足
(1)“體教融合”模式的資金不足。“體教融合”、高校辦運動隊是新的探索,需要相當的經費支持,現在的情況是,大多由高校自籌解決,國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資助不夠。
(2)高水平運動員教練員的培訓水平不足。教練水平是影響運動隊運動能力的關鍵因素,姚磊、譚明義研究發現:目前,大學教練大多在短時間內接受訓練,17.4%的教練不到5年。6~10年教齡占37.2%,二級運動員的比例較大,一級為22.9%,大師級以上僅為13.5%,可以看出,中國高校的大多數教練缺乏領導高水平運動隊的經驗,自身的運動技能較低,參與學習和訓練的機會較少,水平不能滿足高水平運動隊的訓練需求。
(3)運動員生源即招生差異問題。中國高校招募高水平運動隊有四種方式:一是各省市體育隊退役運動員;二是,省級和市級體育學校沒有入選一線隊的;三是部分預備運動健兒;四是,有良好體育基礎的普通高中生。高等院校招收學生,許多學生或運動員熱衷于擁有更好經濟基礎的著名大學,這導致了入學的兩極分化,令“體教融合”的設想落空。
(4)高水平運動員的學習和訓練時間沖突。“教育與體育相結合”的核心理念是“成功捍衛者”,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競爭水平,還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因此,高校運動隊的文化課與運動訓練之間始終存在矛盾。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通過對“體教融合”模式的形成、發展現狀及該模式優缺點進行分析,得出“體教融合”模式是一項長期復雜系統的大工程,要實現該模式切勿操之過急,急功近利。
新時代“體教融合”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實現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的有機結合的實現上,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競技體育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實現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的資源互補共享。
新時代“體教融合”的不足在于實現該模式所需的經費不足,教練員的培訓水平不高,運動員的生源,招生差異問題,運動員的學習文化知識和體育訓練的時間沖突問題以及運動員缺少在比賽中鍛煉的機會等問題。
4.2 建議
(1)宏觀方面:相關的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加強溝通和聯系,建立必要的法規政策,盡量減少一些實用性不大的決定政策,走我國法律允許的途徑,建立完善的保障管理體系,各個部門明確自己的責任權利,各行其是。同時還要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設立一些專項扶持的資金以及技術支持等相關政策。
(2)微觀方面:針對“體教融合”存在的一些不足,針對性的提出一些解決策略,例如資金問題,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依靠社會共同力量,建立資金保障體系;運動員教練員執教水平問題,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練員隊伍,通過引進高水平高層次教練員等。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