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毅
功能性體能訓練越來越受到師生的歡迎。本文基于功能性體能訓練在小學體育教學的研究進行探究,首先分析了功能性體能訓練的介紹,然后分析了功能性體能訓練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策略,構建良好運動氛圍,運用重復訓練方法,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注重體能拓展訓練四方面進行闡述。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是提高知識學習能力,提升學生體質,同時可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因此,要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當學生處于小學階段時,正處于身體高速發育時期,進行科學的體育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協調能力和身體素質的增強。功能性訓練對于小學體育教學來說有著重要作用,具有科學性、高校性的特點,確保體育課程滿足所有學生運動需求,讓學生能掌握正確鍛煉身體的方法,提升體能,增強體質。
1 功能性體能訓練的介紹
功能性體能訓練來源于美國,最早被應用在醫療康復和健身領域。后來逐漸被應用到體育教學中。功能性體能訓練沒有固定的定義,可以是多平面、多維度的訓練,通過持續的時間、頻率、強度、組數、恢復、次數等急性訓練進行身體練習;可以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是維持身體平衡的練習;還可以是立體的、多關節的感覺活動,關于力的強弱和動量關系、重心穩定、身體控制等。綜上所述,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內容包括傳統訓練,振動核心訓練,懸吊訓練等等。目的是為了多方面的提高運動者的身體素質,使身體機能保持最佳狀態。功能性訓練可以分化成三個階段:第一,基礎訓練階段。讓學生身體柔韌性調動起來,增加身體的靈敏及穩定性。二,一般功能性訓練。此時包括耐力及爆發力的訓練,融入一些彈跳力功能訓練。第三,功能專項訓練。專項訓練的目的在于調整動作結構,糾正錯誤姿勢。
2 功能性體能訓練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策略
2.1 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
小學階段身體素質的養成即為關鍵。但是由于傳統教學較為枯燥,在課堂中缺乏創新和趣味性,導致很多學生對于體育課程有所抵觸。因此,要開展功能性體能訓練,要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鍛煉中能夠輕松、愉快的緊張鍛煉。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豐富多樣的運動器材,滿足學生的鍛煉需求。還可以積極創設趣味性情境,假設學生們都是動物的保護著,只有通過這些訓練才能解救小動物逃離黑心動物園的掌控。讓學生充分激情的進行鍛煉,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2.2 運用重復訓練法
為了促進小學學生功能性體能訓練得到良好的效果,必須進行重復性訓練。就是讓學生在長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持續不斷的不僅性訓練。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的生理負荷能力穩定在一點上,從而能夠有效的進行鍛煉。可在每個星期一開展體育課程標準教學,星期二至星期四進行系統性的功能訓練。通過每節課在速度、力量、柔韌性、靈敏度以及耐力等方面中選取一兩個方面的素質進行針對性訓練,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能夠發現學生的各項素質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在對學生進行50米加速跑測試,在未進行功能性訓練前,學生的平均成績為10.6秒,而在經過了一段功能性訓練之后,學生的平均成績能夠達到9.3秒。
2.3 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
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分組進行體能訓練,讓學生在小組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能夠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這樣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團隊合作是重要的。例如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的形式來讓學生進行接力跑,通過團隊的形式來共同完成體育訓練目標,教師也可以組織一些趣味活動,例如兩人三足活動,大腳板活動等,為了增強學生的參與度,組織小組模式比賽,并且提供一定獎勵。過體育訓練能夠讓學生認識到集體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團隊意識,在訓練過程中學生也會逐漸加深對友誼的理解,從而更好的和其他學生相處,改掉不良習慣。小組合作教育模式能夠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進來,保證體育教學的課堂質量。功能性體能訓練不僅規范學生的運動動作,有效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增強學生凝聚感。通過比賽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使學生在訓練中更加努力。這時讓學生通過體育鍛煉,能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提升對運動的喜愛,并且養成鍛煉的良好習慣,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2.4 注重體能拓展訓練
要讓學生對于體育鍛煉有正確的認識,能夠關注自身的身體素質和發展,促進學生對于體能訓練的深入了解。教師可以采用外部拓展的方法完善學生的體能訓練空間,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進行訓練。例如,在節假日和寒暑假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體能訓練的作業,讓學生養成堅持鍛煉的良好習慣。日常教學需著重培養學生的意志力,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保證學生在自己訓練中不會受傷。要為學生制定長期的訓練計劃,不斷促進學生在體育方面的增強。
綜上所述,將功能性體能訓練融入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可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促進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和正確的三觀,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不斷增強自身的教學水平,為學生帶來更多高質量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成為符合社會發展的全面性人才。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