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發展,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一些學生與土地接觸少了,感情淡了,對生養我們的土地缺乏感情,勞動意識觀念不強,不尊重勞動者,不珍惜勞動成果。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加強勞動教育,將其課程化,培養“五育”全面發展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勞動教育;勞動課程;勞動機會
一、加強勞動教育開設勞動課程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指人們運用一定的生產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有目的的活動。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勞動在人類形成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眲趧訉τ谌说倪M化、提升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加強勞動教育都做出了指示。毛澤東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根據胡錦濤的講話精神,2010年教育部頒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勞模進校園活動的通知》(教思政廳〔2010〕17號);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要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這使得勞動教育被重新納入到教育方針,實現德智體美勞并舉的局面。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指導。勞動教育不僅僅是要學習基本的勞動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和養成勞動的習慣,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成果的觀念。
二、勞動教育課程虛名化的表現及其原因分析
《辭?!氛J為虛名是指與事實不符的聲譽。勞動教育課程虛名化指部分學校沒有將勞動教育課程落到實處。具體表現為只見文件不見落實,只見口號不見動靜、只見旗鼓喧天的陣勢未見真正實效等。
(一)勞動課程被讓位
在各種層級考試壓力下,諸多學校將勞動課程“讓位”給考試課程,將勞動課程作為噱頭點綴,社會或上級以升學率高低評價學校,而對勞動觀念、能力等高低則放其次。教師的前途、獎金、社會地位等也是靠升學率決定。為提升成績,補課、刷題、搶時間,招式多樣,排擠勞動課程成為自然。
(二)勞動教育機會少
從家庭來講,諸多學生來自421家庭,家庭勞動被父母、長輩分擔,認為孩子的唯一任務是學習文化知識,會不會做家務勞動不重要。從學校來講,諸多城市學校與物業管理公司合作。樓道、廁所、公共場所等場所的清潔衛生等都已經交給物業公司,學生力所能及的勞動機會喪失。從社會來講,學生參與社會勞動的機制不健全,尚未建立起各層次學生實踐的公益場所。受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思想觀念影響,認為成績好,一切都好,凡是體力勞動是下賤、文盲的行為。若學生被當選勞動委員,被認為是沒出息、沒前途的“官”。久而久之勞動機會減少了,勞動觀念也就淡泊了。
(三)勞動課程開設難
在現實中,學校將勞動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存在諸多難度。首先是勞動場所。農村學校有土地還好辦,城市寸土寸金,咋辦?二是勞動教育課程師資怎么協調,又是班主任代勞?三是勞動教育課程基本沒有規范的教材;四是勞動教育課程沒有統一的考核標準;五是學校的教學課時有限,難以安排課時教學。諸多問題影響到勞動教育課程的開設。
三、解決勞動教育課程虛名化的途徑思考
為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具有相應的勞動觀念、具備相應的勞動能力和勞動意識,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依法依規開設勞動課程。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指出:“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學校要對學生每天課外校外勞動時間作出規定?!保瑢W校必須安排一個課時用于勞動課程,確保勞動課程有時間保障。
二是因時因地開設勞動課程。腳底沾滿多少泥土,心中積淀多少情感。條件適宜地區,讓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使其知曉各種作物的耕種要求。據筆者了解,諸多城市學生根本不知農作物種植時節及其規律特點,不了解種下種子到收割的各環節的艱辛,使其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內涵,樹立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的觀念。
三是借力家長資源開勞動課程。家庭在勞動教育中是基礎作用,家長不僅要教孩子做家務,也要到學校分享經驗,一是給孩子信心,二是利于家校溝通、形成家校合力。家長可到校開設諸如高效整理家務、美食品鑒、烹飪、家庭美化、勤儉持家、洗滌等課程等。
四是協調社區組織開勞動課程。讓學生參加社區、公益組織能力所及的勞動,諸如清掃、宣傳文明禮貌、幫助整理花臺、辦黑板報、到敬老院與他們談心交流,排解他們的憂愁等活動,這對于培養學生工作不講代價,勞動不計報酬,關愛弱勢群體,更好適應、了解、關注社會、培養有責任的善良大有裨益。
五是結合學科特點開勞動課程。理論聯系實踐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各學科開展第二課堂。例如生物學科可以開設植物栽培、水培、動物飼養等實踐課程,物理課堂可以開設小家電維修等家庭必備技能課程;政治學科可以走訪人大、政協、司法機關等實地調查實踐課程;化學可開設生活用品制造等實用性課程;地理可開設地圖繪制等有關生存技能課程;社團組織可組織烹飪、縫紉、編織等勞動技術項目。
六是學校需開展職業體驗課程。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原則。引進來是請勞動模范、技術能手、行業先鋒等工匠人物為學生舉辦公益演講,讓學生學習他們的精神、鼓舞他們的斗志、激發他們的興趣;走出去是讓走出校園、進入工廠、奔向田野等,了解各工種的特點,所需技能、知識等。
七是要開展勞動技能競賽活動。勞動技能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學校要將勞動課程常態化、規范化,可以將其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梢耘e辦內務、書桌整理節等比賽活動,沁潤學生內心。
參考文獻:
[1]李磊,羅樂平.《馬克思對黑格爾勞動觀念的分析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解讀》[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02-01.
[2]陳素紅.《“兩課”教學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
[3]何小芳.《江澤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4.
作者簡介:唐其友(1983.01-),男,漢族,四川中江人,大學本科,中學政治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