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迅速發展,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還會引發環境污染問題,并且造成社會生態系統的退化與破壞,因此促使生態文明建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高校教育實踐中,教師應該在思政課程內容上不斷加強對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態安全教育,并且對此加以辨析,從而提升學生的生態環境安全的觀念。本文站在高校思政課程教育與二課融合教學課堂的實踐角度上,加快拓展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態安全教育的內容,在兩者的辨析和認識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精神層面的教育和建設,凸顯出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態安全教育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的現實性價值,并且可以將其價值展現于實踐。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生態安全教育;辨析;思政課程
前言
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要求之下,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要求逐漸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與生態安全教育主要集中在學生的精神層面,高校職業教師近些年來不斷加強對生態文明及生態安全教育建設方面的研究,并且將其作為思政課程和二課教育內容上的有機教育內容,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的認識,并且以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文明實踐的基礎部分,以此發揮出兩者在學生思政精神層面的現實性引導價值,推動學生投身于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的實踐,進一步進行主體、客體以及操作工具上的辨析,加深高校思政教師和學生對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態安全教育的兩者核心價值上的認識,使得兩者與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建設的發展共同前行。
一、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態安全教育的簡述
(一)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分析
在當下生態文明的概念并未形成統一的認知,生態文明概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上的應用和教育,也是體現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生態文明的概念考察主要是在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關系以及社會公眾于社會發展之間的整體發展趨勢加以掌握,進一步在保護自然的前提下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1]。隨著現代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步伐,生態文明的教育內涵也不斷被注入新的思想活力,多數學界研究者表明人與自身、社會發展之間的整體性與統一性出發,進一步掌握人在自然生態環境中的發展規律和精神需求,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加快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景。生態文明教育應該是在高校學生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和諧統一,進一步總結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與精神層面之和,主要的教育內涵表現在對學生精神層面的培養,生態文明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逐漸形成教育理念,必須在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文明理念基礎上加以辨析和利用[2]。
(二)生態安全教育的內涵分析
生態安全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又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所要求的的生態文明建設內涵,應該加快形成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理念基礎,并且將學校和教育課程作為發展的特殊主體,將相關的生態安全教育理念融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中,包括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建設等等,為加快分析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注入新的契機,以此來實現生態安全教育在社會現代化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3]。生態安全教育應該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引,主要是為了實現對學生思政意識層面的交易和引導,加強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代的生態安全發展奠定基礎;生態安全教育的內涵不僅是對生態領域的研究和分析,還是加強生態文明和安全教育內容理念相融合的基礎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化。生態安全教育在解釋自身內涵的基礎上也要加強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聯系和融合,促使兩者的內在邏輯相連接。
由此可見,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的課程融合與創新也是順應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必經之路,同時也可以為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的教育資源與自身生態安全意識的利用奠定思想政治教學基礎,為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基礎創造良好的課堂教育環境,站在生態文明的視角下拓展生態安全教育相關的內容,使得高校教師與學生在思政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獲得較深層次的認知[4];提升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在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的辨析和互動中加深對生態文明在社會主義新時達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二、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辨析
(一)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之間的聯系
1. 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的內在邏輯
人類文明的實踐和建設是在多個文明時代的變革之下逐漸演變而成,在現代化社會發展實踐中,人類文明建設逐漸朝著時代自然的變化和人類為中心的出發角度偏移,呈現出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的價值觀念;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過去人類文明的內在邏輯層面存在著超越自然界的界限,導致所使用的的生態文明教育出現細節上的不平衡,并且直接影響生態文明系統的精細化和完整性。將眼光投放到生態文明教育當中,教師應該站在自然系統建設不受到破壞的角度上,保障學生在相關生態文明內涵的學習狀態下及時掌握教育的邏輯,并且對價值觀念作出反思,逐漸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義和諧生態協調發展的新價值觀念,以此來推動生態安全教育的開展。
生態安全教育應該在生態文明教育的引導下加以建設,站在高校學生整體性思政公開課堂教育的系統化邏輯角度,不斷將生態文明教育內涵注入到生態安全教育環節當中,加快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融合與聯系[5],進一步投放到社會主義的建設實踐中,逐漸形成以生態安全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體系,使得學生在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感受到生態安全教育的滲透與意識培養,在掌握生物學內涵以及生態文明知識的基礎上還應該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理念,在接受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態安全教育的內在邏輯聯系上,增強學生自身的生態安全環保意識。
在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生態安全教育的內在邏輯上,存在著社會生態互動建設與思想政治建設之間的聯系必然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教育,促使在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實現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的建設和指導,進一步引領社會思想風尚,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學生思政教育以及生態環境良好的根本教育目標[6]。結合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的內在邏輯,可以看出兩者在高校思政意識層面的教育和引導都將發揮出不可忽視的精神引導作用,有助于幫助學生對生態環保意識的認知,并且帶動學生的全面性發展,有利于學生在高校教育實踐中獲得對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知識的掌握,同時也會為自身的終身發展以及社會需求奠定堅實性的基礎。
2.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安全教育的基礎,生態安全教育充實生態文明教育內涵
生態文明教育能夠為生態安全教育提供開展思路,生態安全教育又是對生態文明教育內涵上的補充和拓展,生態文明在高校思政安全教育知識的開展實際中占據著基礎地位,并且可以為高校師生的思政課程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在整個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發揮出健康的引導作用。其次生態文明教育只是對高校學生和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實踐教育內容,促使生態文明建設走向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在生態安全教育的拓展和實踐中,高校教師不斷需要注意對學生開展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課程,也不能忽視生態安全教育在現實社會主義發展中所具有的現實性引導作用[7]。生態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安排中的基礎內容,在學生掌握相關生態文明教育內涵的基礎上,拓展對生態安全教育內容的教育和更新,以此來保障學生在精神層面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滿足,并且增強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兩者之間的聯系,不僅僅是局限于生態文明教育的基礎教學層面,最終促進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的整體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的基礎部分,應該及時掌握教育內容和規律,并且抓住時代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需求,進一步拓展與生態安全教育相關的內容,以此來實現學生的全面進步[8];人需要在生態保護的意識觀念下不斷拓展自身的實踐能力,教師應該站在學生實踐需求的基礎上,逐步科學性地規劃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相關的實踐活動,并且在其中進行科學性的制約,促進學生在正確生態觀念的引導下,進行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教育學習,不斷取得生態安全教育相關的新成果,推動和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新內涵。
(二)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之間的區別
1. 教育主體不同
生態文明教育以及生態系統的建設應該站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價值認同上,進一步認清生態文明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與社會文明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生態文明教育在社會公眾思想層面發揮著一定的優勢,并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代表著師生精神層面提升的責任,主要是為了建構良好的高校學生對生態文明內涵以及自然協調發展知識共享和掌握的良好氛圍[9]。生態安全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安全生態環境意識以及健康行為上的約束,教師應該在主動培養生態文明健康理念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對安全教育內容的實踐活動,不斷創新生態文明教育的成果和新內涵。
2. 教育客體不同
生態文明教育屬于意識形態上的教育形態,主要是對高校學生在內涵傳授的過程中感受到自身精神層面的學習和提升,以此來指導學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對生態文化內涵的學習與掌握,進一步拓展自身的精神層面[10]。生態安全教育是在掌握生態文明教育形態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生態安全觀念的掌握,主要是屬于行為形態的范疇,以此來指導學生處理現實性的生態問題,形成良好的生態保護目標。
結束語
縱觀全文可知,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的新內容和新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上的安排與實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必要性。生態文明建設在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基礎上具有較高的現實性教育價值,能夠對學生的生態理念和生態安全知識的掌握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并且可以逐漸形成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相聯系的雙向教育模式,以此來為大學生提供新時期的文明觀念的導向牽引,盡快實現職業院校學生在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樹立良好的學習心態,進一步加強學校對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培養,在不斷提高學生對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教育認知的基礎上,實現學校的思政教育質量得以提升。由此看來,不斷加強對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態安全教育之間的辨析,也是滿足新時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必然選擇,在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安全教育的辨析中發揮出戰略性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平凡, 陶嶺莉. 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引領[J].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 2019, 129(36):5-10.
[2] 包涵. 內蒙古高校生態文明觀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9,125(28)117-118.
[3] 馬多勇,石開斌. 職業院校學生思政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評《生態文明建設與食品安全》[J]. 中國釀造, 2020, v.39;No.345(11):232-232.
[4] 范夢, 范寶德.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問題與對策[J]. 廣西教育, 2019,96(7):17-19.
[5] 牟云, 周璇. 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 中小學校長, 2020,23(1):55-57.
[6] 柳文茂. 注重生態文明教育 引領和諧校園發展[J]. 名師在線, 2019, 82(49):124-125.
[7] 劉雨. 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基于教師視角的研究[J]. 滁州學院學報, 2019, 21(11):104-108.
[8] 肖春越. 生態文明教育的功用及提升途徑[J]. 農家參謀, 2020, No.651(27):259-259.
[9] 李娟.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方略與特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9,29(14):66-69.
[10] 丘釗武. 淺析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及實現路徑[J]. 基礎教育論壇:綜合版, 2019, 236(24):132-133.
(項目信息: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高職思政課程實踐教學與第二課堂協同育人路徑的研究 課題編號:BTZY2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