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芝蘭

摘要:在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改革背景下,深度學習在近幾年備受管著和認同,在李松林教授提出的“深度學習”思想引導下,我校開展了“以惑為軸的深度學習引導實踐探究”課堂改革實踐活動,探索出“誘惑—析惑—解惑—活用”的基本模式,再融進我們龍泉的特色四學環節:“首學—互學—群學—共學”中,讓我們的學生深度參與,從而讓課堂更有深度!現結合《20以內進位加法變式練習》為案例來闡述。
關鍵詞:以惑為軸;四學;深度參與
一、首學誘惑:誘發學生深度參與課堂學習
以“惑”來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可以從深度學習的誘發策略著手:“深度學習的誘發需要運用問題驅動策略,其實質是設計高質量的問題”①,針對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內容20以內進位加法的內容設計了變式練習如下:
首學環節,讓學生圍繞學習任務進行自主先學,讓學生明確“知道了什么?”課件呈現:算一算,觀察上下兩個算式你發現了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計算,通過計算知道了兩道題目的得數,再讓學生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層層深入讓學生深度參與課堂。
9+1+1= ? ? ? ? ? ? ? 8+2+3=
9+2= ? ? ? ? ? ? ? ? ? 8+5=
生說得數,再說發現:
生1:我發現上下的得數相同,
生2:前面都有9或者8
生3:下面的9+2就等于上面的1+1
師追問:你喜歡上面的還是下面的算法,為什么?
生:上面的,更好算
師:為什么好算,因為都是在湊十。
共學:師小結:通過觀察、討論我們發現,上下兩個算式得數相等,上面的算式是下面的算式的一種計算過程,比如算9+2時,可以想成9+1+1,他們的得數都是11,我們知道等號兩邊的算式得數是相等的,可以用等號連接,所以可以寫成9+2=9+1+1=11。
二、互學析惑,維持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
在互學環節析惑,采用深度學習的維持策略,運用切身體驗策略和高階思維策略,對一年級學生來說運用的更多的是親身體驗和移情體驗兩個方法進行引導,例如在《20以內進位加法變式練習》這一題中,通過讓學生切身參與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說一說的活動過程,維持學生的深度學習狀態。
互學環節通常是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先學學習效果的一種檢測,解決主要問題,通常采用同桌互學或者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主要是同桌互學,通過合作探究得交換自己的答案,理解同桌的思路,得出正確的結論,在數學課堂中通常時得出正確的解題方法和答案。
課件呈現9+2=9+1+()=(),8+5=8+()+()=()
師:你能看懂嗎?怎么填?獨立想一想,再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然后抽生來說
生:填1,11,因為前面是2,已經加了一個1,所以再填一個1,就等于11,最后一個空是他的得數。
師:你說的真明白,這里用到了湊十的思想,先看到9,想到1,把2分成和1 ,9和1湊成十,10+1=11。那我們再請同學來說一說8+5怎么填呢?
現在我們來檢測一下,是不是每個同學都學會了用湊十法來填一填,拿出題單來,我們一起來填一填吧,在做題之前,范老師有一個地方要提醒大家:那就是等號兩邊的算式得數要相同,現在開始做題
9 ?+ ?7 ? = ? 9 ? +( ? )+( ? )=( ? )
7 ?+ ?6 ? =( ? )+( ? )+( ? )=( ? )
8 +( ) =( ? )+( ? )+( ? )=( ? )
三、群學解惑,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在群學環節進行解惑,“引導學生開展切身體驗”教師可采用深度對話、階梯遞進策略和實踐反思等策略,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在《20以內進位加發變式練習》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對話,讓學生說出“湊十”更簡便,學生匯報完后再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評價,這一環節要抽小組上臺展示。這一環節教師需要巡視,抽生上臺展示時通常先展示一份正確的題單,讓孩子說清楚自己的思考過程。這一環節孩子們通常會高高舉起小手,“我贊同……”“我有補充……”“我有不同的方法……”
四、共學提升,活學活用
在共學環節進行小結,暨師生小結,共學提升,在首學、互學、群學的基礎上進行共學提升,也是在誘惑、析惑、解惑的基礎上進行活用練習,在這個題解決后馬上進行對點練習。
如本題在共學環節,我們通過算一算、說一說這些活動,發現我們在做這種題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關注符號,等號連接的兩邊得數應該相同
生2:計算時可以用湊十的方法,讓計算更簡便
生3:計算時可以湊大數也可以湊小數
師:要先關注符號,等號兩邊得數相同,計算時可以用湊十法,既可以湊大數也可以湊大數,讓計算更簡便。
五、小結
沒有困惑,何來思考?沒有思考,何來深度?我們學校經過不斷地實踐研究探索出“誘惑—析惑—解惑—活用”的基本模式,再融進我們的四學:“首學—互學—群學—共學”中,讓學生的學習的動機更有深度,讓學生的學習動機更有深度,學習更有深度的知識!
參考文獻:
[1]深度學習設計模板與示例[M].四川師范大學電子出版社,李松林.2020
[2]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J]. 楊子舟.教育探索.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