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凡
摘要:小說閱讀鑒賞是歷年高考語文考察的熱點,其中的對環境描寫的考查也較多,而考生面對這類試題往往不得要領,多套用模板作答,使答案的分析邏輯不通或不全面。筆者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反思與分析當下在涉及這一知識點的語文復習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課堂實例提出解決方法,主張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究,注重對課堂的反思,加強學生運用知識方面的多樣訓練,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更加全面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說結尾;環境描寫;高中語文;問題反思
在歷年各地的高考語文試題中,小說文體的考查往往受寵于現代文閱讀題型的命題老師,其中的對環境描寫這一知識點考查也較多。而考生面對這類試題往往不得要領,只能生搬硬套地“默寫”一些“環境描寫題目模板”,或回答不全面,或分析不匹配,漏洞百出。為此,在高三語文學科專題復習階段,我從學生的初高中教材和其他一些經典的作品篇目當中選取了一些經典的小說環境描寫片段,引導學生加以賞析,讓學生真正去思考、感悟、反思和實踐,從中自主找到答題的規律性,便于學生真正理解鑒賞小說結尾環境描寫的方法,便于學生今后能更從容自信地應對此類試題和鑒賞相關的其他文學作品。下面我就結合我的一些教學實際情況淺談一些對如何引導學生鑒賞小說結尾環境描寫這一話題的一點感悟。
一、關于復習課上現存問題的反思
過去在講到小說環境描寫的鑒賞方法,特別是在高三專題復習課時,和很多其他老師一樣,我會直接給學生一個“標準模板”,要求學生抄寫在筆記本上并熟記背誦,然后在碰到了相關題型就直接套這個標準模板,得出答案。不可否認這的確是一個十分“速成”的辦法,能夠讓學生在遇到相應題型時能快速反應,得出公式化的答案。但在教學反思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事實上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在問某個小說結尾的一段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的時候,學生直接不接思索的答“渲染氛圍,激發了讀者閱讀興趣”,我真是哭笑不得。當我反問他“那么,這個小說結尾激發了我這個讀者的閱讀興趣了,可我的閱讀興趣被激發出來了小說卻在結尾這里結束了,怎么辦呢?”,學生尷尬的笑了。
后來我就在反思,也許該尷尬的不是學生,而是一直以模板灌輸的方法僵化地設計課堂教學的我。這種直接先給模板、再大量刷題的方式短時間內也許有效,能夠一定程度上讓學生不至于“無話可說”,但實際上學生沒有自己去歸納總結的過程,也并沒有真正去體會感悟作品中的那些環境描寫、真正用心地鑒賞小說語言,于是也就很難和作品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這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成長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也影響了他們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們一次次以我的“標準模板”演繹出的沒有靈魂的答案給我敲響了警鐘,讓我意識到,要想真正讓學生學會鑒賞小說環境描寫的方法,乃至真正學會鑒賞小說結尾,都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
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注重反思與訓練
引導學生鑒賞小說環境結尾的描寫,要給寫生思考探究的空間,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究,使知識自然地生成,讓學生自己歸納環境描寫在小說結尾的作用等。而作為高三的復習課,也要讓學生在知識的實踐運用的過程中真正學會運用環境描寫題的答題技巧。
著名的語文教育學者錢夢龍老師曾提出過“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教學理念,令我深受啟發。借鑒錢夢龍老師的“三主”理念,在引導學生鑒賞小說結尾環境描寫的過程中,要做到三個方面:“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堅持以學生為教學活動中學習、認知和發展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為主導”,就是在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引導作用;“以訓練為主線”,就是在堅持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在教學活動中將實踐訓練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基本線索,從而真正地讓學生學有所得,在實踐訓練中理解和獲得知識,提升知識運用能力,促進思維發展。
首先,在引導學生鑒賞小說環境結尾環境描寫的實際課堂教學中,可以選擇學生初中學過的小說篇目中的經典結尾的環境描寫(如《草房子》節選等),或者一些經典小說篇目的結尾環境描寫(如《藥》節選等),再或者是學生高中教材中學過篇目的小說結尾環境描寫(如《邊城》等),恰當的文本選擇更符合認知心理學上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的自主解讀。
同時,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發揮空間,改變以往的老師給方法、學生記錄背誦加套用的模式,讓學生自行歸納梳理,體會思考探究與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孔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么,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愉悅感呢?我認為,一定要使學生真正有所得,愉悅感一定要建立在獲得感的基礎之上。可以以小組形式讓學生對一些環境描寫結尾進行自主探究,互相補充,老師以板書進行記錄,再由大家討論修正答案,讓學生通過自主賞析對小說結尾的環境描寫有更加清晰的認識,真正做到在高三語文復習課中能夠“學而時習之,習之而必有得”,這即為這種獲得感、成就感的來源。
另外,可以選擇一些高考真題去讓學生運用自己總結出的角度方法去解讀鑒賞這些小說的環境描寫,印證方法的正確性和全面性。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用一些創新的教學環節讓學生真正領會這些規律,如讓學生自己用一段環境描寫改寫《紅樓夢》的結尾,讓其思考什么樣的環境描寫放在這里更合適,自然就讓學生主動思考這樣的環境描寫在結尾會有什么樣的作用與表達效果等。在實際訓練過程中,要通過聽、說、讀、寫、觀、評、思等多環節設計讓學生真正從語言、審美、思維、文化認知能力等多方面得到能力的提升,真正領會并學會運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切實提升語文素養。
反思當下課堂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轉變過去老師灌輸模板、學生套用模板的課堂模式,在復習鑒賞小說結尾的環境描寫乃至其他專題的復習課中,都應當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注重反思與訓練,切實提高學生語文閱讀鑒賞能力,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使高三語文復習課成為具有高效性、實效性的新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友. 中學現代文學作品閱讀與鑒賞方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2]趙愛東.高考小說中環境描寫作用答題指津[J].文學教育,2012(4).
[3]鄧宛如.關于錢夢龍“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的探討[J].文學教育,2019(11).
[4]董一菲.發現語文的詩意[J].中國教師,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