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曙光
摘要:研學旅行是中小學校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是全面培養人的有效方式之一,它是一種全方位、立體式的學習方式,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是一種新型的‘研學方式和旅行方式,更是一種新型的科學教育方式”。
關鍵詞:小學生;科技研學;維度
一、科技研學課程文化的內涵求真+至善
眾所周知,科技就是求真,但其并不必然導致“善”的價值。科技成果的運用可造福人類,如居里夫人發現的鐳和釙、愛迪生發明的電燈等。但有些科技成果也可能會被人用來滿足邪惡的需要,給人類帶來災難,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勒納德和施塔克淪為德國納粹的幫兇。由此可見,善是“真”科技的價值取向。當真與善的價值高度融合時,科技的社會功能才不會異化,人性的光輝才會最閃亮。
二、科技研學課程內容的取向興趣+問題
研學旅行課程是一種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的課程。關注并尊重學生對自然和社會事物的興趣,激發他們參與研學活動的熱情,是選擇和組織科技研學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之一。學生既是課程開發的參與者,又是受益者,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興趣、需要和經驗背景等,確保每一個生命體都能積極投入到科技研學過程中去,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圍繞事物產生的“問題”也應是選擇和組織科技研學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在制定課程的教學內容前要廣泛調查,通過分析問卷答案和提出的問題來研究學生對哪些研學資源和事物更感興趣,哪些問題更有深度和寬度,更有研究價值;再把這些問題歸類、整合、提煉、排序;最后根據問題的集中程度及研究價值的大小來選擇課程內容;選定內容后,再將科技知識、學生經驗和當代社會生活三者統一于“問題解決”。
三、科技研學課程目標的層次普及+提高
從宏觀角度來看,科技教育應普遍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以提升綜合國力;從微觀角度來看,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期待。從縱向看,學生任何預期學習結果客觀上都是通過從較低層次目標要求逐步達到較高層次目標要求而實現的;從橫向看,不同學生個體所能達到的目標在層次上是有個別差異的。為了適應這種多層次要求,科技研學課程目標設定為普及和提高兩個層次。
“科學教育應該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使他們在遇到影響他們自己和他人利益以及環境問題時,能夠參與決策,并采取適當的行動。”每個學生都享有科技教育的機會,科技研學課程的普及層次目標是要讓學生人人都熱衷參與、自主參與;要求不宜過高,保證受眾面最大化;點燃學習科技的欲望與激情,獲取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還要考慮那部分酷愛科技、勇于探究的學生,為他們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小學的科技教育不僅要普及,也要為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和創新型人才奠基。為此,科技研學課程又設定了提高層次目標。提高目標的難度系數比所屬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略高,讓學生不斷挑戰自我,收獲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習慣、科學思維等,同時,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感受嚴謹的科學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
不管是普及目標還是提高目標的實現,都須要設計更多實踐性、體驗性、研究性環節,幫助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生活、自然、社會聯系起來。
四、科技研學課程學習的策略元認知+資源管理
注重運用元認知和資源管理策略,可以避免或減少課程實施中帶來的困擾,推動學生持續探索心中的疑惑及問題,使課程的功能與價值得到有效發揮。“元認知策略是一種典型的學習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此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在研學前做好規劃設計、海量閱讀、信息提取,在研學中進行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評價,控制學習過程中遇到阻礙而出現的畏難情緒及疲勞心理,在科學合理的學習時間內適時放松、調節身心、把控自我,休整再研學。小學生運用元認知策略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五、科技研學課程評價的理念開放+發展
“教育評價體系是教育教學轉變的核心要素,評價方式的轉變才能真正帶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徹底變革。”科技研學的實施倡導小學生自主探究其本質超越了確定性、標準性。因此,研學評價必然轉向開放的評價主體和多元化評價指標,注重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
一是評價主體開放。可以是項目組教師、班主任其他教師或考核研學工作的校領導,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同伴、家長,還可以是研學解說員、聘請的專家、公眾等。二是評價過程開放。評價始終是處在動態之中的,可以隨時利用網絡進入評價平臺,進行即時和過程評價,對自動生成的各項指標進行分析,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成長與進步狀況,關注個體差異,主要從科技與人文素養兩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殷世東,湯碧枝.研學旅行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157.
[2]孟建偉.走向“科教融合”的科學教育——關于中小學“研學旅行”的哲學思考[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0(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