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音樂教育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兼備美學功能和德育作用。在小學階段的民族音樂教學中,為踐行“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教師通常以賞析名曲和學唱歌曲的方式,引導兒童沉醉其中,體悟作品的精神內涵,使其獲得積極向上、奮勇進取的精神力量。因而,從“立德樹人”的角度來看,音樂的德育功能并非是強制說教的產物,相反,卻因“潤物細無聲”的熏陶和涵養,而被學生所喜聞樂見。音樂在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等方面,有其天然的優勢。但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教學目標定位不清、課堂上忽略民族音樂內涵的表達、音樂教育被“邊緣化”等問題,嚴重影響到了“立德樹人”理念在民族音樂教學中的滲透與落實。對此,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及相關思考,對該問題淺談一些個人的見解。
一、展示民族風韻情境,感受民族音樂魅力
以人教版五年級《依媽呀吉松》一課為例,在教學導入部分,教師播放音樂并引導兒童猜測該音樂是哪個民族的。接著,通過微課視頻向他們展示藏族的地域風韻,如:有關藏族地區的飲食、娛樂、環境等方面的圖片視頻。師:“大家覺得藏族地區的風土人情是怎樣的?”生1:“當地人很淳樸。”生2:“地域很廣闊。”由此,讓他們在民族音樂學習中,深入地感受和認識藏族風情的同時,學會理解不同民族文化差異。帶領學生聆聽音樂,感受藏族音樂的內在魅力。師:“這首音樂有哪些特點?”生3:“感覺很質樸、自然。”生4:“音樂節奏富有變化。”生5:“音調高遠深邃。”......師:“同學們,結合剛才有關藏族風情的視頻,你們能感受到這首藏族歌曲所表現出的意境嗎?”生5:“我覺得這首歌高亢清脆的音調和他們居住的遼闊高原形成對應,讓人聽了會產生身臨遼遠地域的感覺。”生6:“音樂整體歡快、質樸的特質,也讓人感覺到當地的民風淳樸。”師:“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不同水土養出的音樂氣質、風格和魅力也是不盡同的。藏族音樂高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與他們所居住的地域有關......”
教學實踐表明,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具象化的音視頻及圖片,向兒童展示民族的風土人情和地方風韻,不僅能夠拓展他們的眼界,豐富他們對祖國的認識;而且也能有效引導他們將地域文化特點和該民族音樂緊密聯系在一起,深切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和特色,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個人品質。
二、品味歌曲人文內涵,激發民族文化認同
具有愛國意識和民族認同感,是一個人的立德之本。民族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形式,其內在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價值和德育價值,既可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亦能引導他們在音樂潤物無聲、德育無痕的熏陶下,催生出愛國主義意識和民族文化認同感。故而,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啟發學生關注音樂背后的情感及價值觀,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并深入理解歌曲的文化內涵,激發他們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之情,以此強化音樂的德育功能。
例如,在小學欣賞類音樂教學《賽馬》中,教師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啟發兒童關注音樂的節奏變化、情緒表達等內容,以此帶領他們欣賞和體會該音樂所蘊含的人文表達;繼而,再通過完整的樂曲感受,引導學生即興表演,催生起他們對民族音樂的喜愛,激發他們對中華多元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意識。如,師:“現在大家邊聽邊思考,這首音樂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樂曲的情緒如何?速度和力度又是怎樣的?”音樂播放結束后,生:“可以分為三部分。”師:“很好。我們先來看第一部分的情緒、力度和速度的表現是怎樣的?”生1:“因為音樂的力度強,節奏急促,所以情緒應該是熱烈的、歡呼雀躍的。”師:“不錯。大家看音譜,這部分的音樂主要是以有力的強音“6”和急促的十六分音符,讓節奏寬進相間,刻畫出了這種群馬奔騰的沸騰場面。”為讓學生能夠更清晰地了解其中的音樂所表達的情緒和畫面,教師通過哼唱的方式讓他們重新感受音符間所傳達出的蒙古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和贊美之情。而后,在賞析完音樂后,教師還引導學生,根據腦海中的畫面即興表演,進而通過體態表達和聽感品味,強化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在本課的賞析教學中,不少兒童體會到揚鞭催馬、飛速前進、激烈緊張三部分的音樂情感后,均表現出興奮和熱烈的情緒。在即興表演環節,他們根據自身的想象,或作出手持馬鞭狀,或坐在位置上微微俯身,作出飛速前進狀,課堂趣味性十足。由此可見,本次課程在激發兒童的民族認同感方面的德育效果較好。
三、音樂滲入生活實際,培育兒童環保意識
此外,在小學民族音樂教育中滲透“立德樹人”教學理念,教師還應注重引導兒童形成良好的文明素養,以此達到“全方位育人”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引導兒童關注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而將音樂情緒滲透到現實生活中,啟發學生自發產生對家園和環境的守護之心,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以人教版四年級《天山之春》一課為例,本首音樂是新疆地區的民族音樂,整體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段主要通過兩個鮮明對比的主題,展現天山一帶秀麗喜人的自然春景;第二段主要描繪了維吾爾族在天山下載歌載舞的歡快場面。對此,教師首先通過引導學生聆聽音樂,自行想象腦海中的畫面,讓其暢游在音樂中,感受音樂所流露出的歡快、喜人的積極情緒。接著,再通過多媒體播放本首音樂的情境視頻,引導他們結合視聽感官,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融洽感。而后,鼓勵他們聯想現實生活中有關人和環境和諧相處的例子,感受人們的情感氛圍;同時,通過對比,引導他們想象,假使環境被破壞,居住此地的人會如何,給人帶來的情緒是怎樣的。由此,通過聯系實際、對比情境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環保意識的形成,達成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現民族風韻、引導兒童體悟樂曲的內在情感,以及將音樂內容滲入生活的方式,帶領他們體會民族音樂特質、激發文化認同感、建立良好的環境人文觀。以此,推進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郭燕玲.再談小學音樂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8(23):219.
[2]王雪蔚. 核心素養視域下音樂教育的“審美”與育人內涵[D].西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