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初明
摘要:本研究通過分析運動參與的重要性以及運動參與評價的體系構建,對于學校、教師以及家長充分認識運動參與的重要性,通過對影響初中生運動參與因素的調查,總結歸納學生自身、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方面存在的重點影響因素,使相關主體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初中生;運動參與;因素
一、研究背景
當前初中體育課程存在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學生的運動參與不足,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學生在運動參與方面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對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調查了解影響初中生運動參與的主要原因,以期制定相應措施,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的運動參與,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才。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青島市市北區初中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檢索有關初中生運動參與方面的文獻,以“運動參與”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查找新課程標準下運動參與狀況及評價的相關資料,同時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總結和分析,為本課題提供理論支持。
2.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在研究初期,根據研究內容搜集初中生運動參與相關資料,以研究內容為基礎框架,編制了《影響初中生運動參與的因素》調查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對相關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3.數理統計法
運用統計學方法結合SPSS21.0以及EXCEL2007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對處理結果進行分析,總結數據中反應的問題,得出相應分析結論。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 運動參與評價的組成
1.評價主體多元化。體育教師、班主任、學生自身以及家長都應納入評價的主體,其中學生自評與互評應相結合,評價應體現交互性,使評價對象最大程度的接受評價的結果而不是結果本身的正確性。
2.運動參與評價的內容多元化。評價不僅關注技術、技能,還要充分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及形成良好的心里素質、積極情感體驗和培養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3.運動參與評價的方法多樣化。不同評價主體可采用以下方法:家長運用觀察、日志、視頻、照片等;同伴運用觀察、照片、投票表決、視頻等;自評可以采用筆記、他人作證、口頭演說、反思記錄、照片、視屏等;老師運用課上觀察、測驗、作業、提問等。
(二)影響初中生運動參與的因素分析
1.學生個人自身因素
在學生自身因素方面,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因素中,有95.06%的學生把強身健體作為參與體育運動的主要目的,有68.13%的學生把參與體育運動作為自己的興趣愛好,另外,有58.33%的學生認為參與體育運動能夠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這幾方面的因素是表現出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有27.97%的學生認為體育活動中容易受傷,因此,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次數較少。
2.學校因素
在學校因素中,活動設施是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影響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比為81.67%,有73.79%的學生認為體育課上豐富的運動項目能夠促進體育參與的積極性,有71.16%的學生認為課外體育活動的設施齊全與否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參與的積極性,還有52.03%的學生表示課余時間的多少影響其參與體育活動,這一點對于初三的學生而言尤其現實。
3.家庭因素
在家庭因素方面,父母的支持程度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其中有79.12%的學生認為父親的支持能夠促進自身參與體育活動,有57.69%的學生認為母親的支持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另外,父母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的情況,父母進行體育活動習慣帶動孩子進行體育活動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5.26%、34.34%。
4.社會因素
在社會因素中,有88.05%的學生認為體育中考是促進其參與體育活動最重要的因素,有72.19%的學生認為體育活動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另外,體育明星的帶動作用也是促進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重要社會因素。由此可見,體育中考是每個學生都必須參加的,所起到的帶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1.運動參與評價的主體應多元化,從不同角度體現被評價者的運動表現;評價的內容應是綜合性的,拓寬評價內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體育參與;運動參與評價的方式應是多源的,多種評價方法呈現學生多向的參與方式。
2.影響初中生體育參與的因素:個人方面主要有興趣愛好、對體育活動功能的認識以及潛在的運動損傷;學校方面主要有活動設施、課程內容的豐富程度、活動時間的限制;家庭方面主要是父母的支持程度以及父母的活動習慣;社會方面主要來源于體育中考的硬性要求以及日常生活的需要。
(二)研究建議
1.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滿足學生的個體化體育愛好。
2.學校、家庭應從不同方面支持、鼓勵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為學生創造更多的體育鍛煉機會,制定適宜的鍛煉計劃。
3.推廣形式新穎的體育活動,積極創造條件運用身體功能性活動提升學生的運動參與積極性。
4.運動參與評價的主體較多,為達到評價的實效性,應著重落實各個主體的評價反饋,通過反復的糾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鍛煉意識,從而達到評價主體的評價初衷。
參考文獻:
[1]劉新蘭.影響中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動機因素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5(6):54~57.
[2]趙廣濤.從運動生理學角度看加強中學生體育鍛煉的意義[J].運動,2010(6):37~38.
[3]蔡皓.上海市中小學體育與鍛煉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分析[J].體育學刊,2009,16(2):26-27.
[4]謝龍.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與行為的關系性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1):72~74.
山東省青島第五十三中學?26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