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赟 王光云 王雯菲 王雪奇
摘要:古詩詞承載燦爛的中華文化,陪伴每一代中國人成長。由于受到種種因素影響,古今語音有很大差別,使得古典詩詞的教育和傳承中出現許多問題。以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為例,發掘所選詩詞中的錯誤注音及易錯讀音,并結合部編本中小學課本中詩詞注釋,探究古詩詞規范讀音。
關鍵詞:古詩詞;古今音;讀音規范;《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一、前言
近幾年大眾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古典詩詞煥發新的魅力,與之相關的文藝表演和綜藝節目越來越受關注,人們也更加重視下一代的古典詩詞教育。規范讀音的工作正是傳承古典詩詞的重要環節,正確的讀音有利于學習者記憶詩詞,理解詩詞,感悟詩詞。
然而在時間、地域、政權更替、文明進程等因素的影響下,古代語音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各版本詩詞讀本注音也有很大不同。《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以下統稱《作品選》)中就存在一些注音問題。同時,對于詩詞讀音的困惑和思考不僅存在于大學課堂,基礎教育教材中的古詩詞單元也面臨同樣的情況。部編本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個別字讀音的分歧、生僻字和多音字未注音、通假字的標注等問題都對學生學習產生影響。
在此情況下,為使古典詩詞得到更好的傳承,有必要從源流上梳理部分存在讀音問題的字詞,探究讀音分歧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規范讀音的建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強化學生對古代詩詞讀音的認識,傳承詩詞語言的韻味,幫助中小學生“會讀詩,讀好詩”,使人們在學習古典詩詞的過程中追溯中華語音的歷史源頭,增強文化自信。
二、作品選和教材所選詩詞中需注意的讀音
(一)要注意對字詞意思的正確理解
王維的《使至塞上》中,“蕭關逢候騎”中的“候騎”二字的讀音常常是誤讀的對象,部編本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對“候騎”的注釋為“負責偵察、通信的騎兵”[1](P.61),《作品選》也同樣解釋了“候騎”的意思,但教材和《作品選》都未標注這二字的讀音。
在日常的課堂上,教師發現有學生會將“候”讀作“hóu”。這是因為很多學生認為與“侯”搭配的詞語一般表示官職,“候”則通常表示時間、節氣等含義。根據詩中內容,“候騎”指一種負責偵察、通信的官職,所以學生在不知道“候”的其他含義的情況下,容易將其視為通假字,但“候”并不是“侯”的通假字。“候”在《說文解字》解為“伺望也。從人矦聲。胡遘切”[2](P.162)??梢姟昂颉钡谋玖x為守望、偵察,當它作為名詞的時候,便是指“邊境守望、報警的官吏”,可指偵察兵,因此“候”不是“侯”的通假字?!膀T”這個字的讀音也有爭議?!膀T”古音讀作“jì”,是一人一馬的合稱。如今隨著民眾閱讀需求的變化和字音簡化的需要,現代漢語詞典已經將讀音統一為“qí”,“jì”這一讀音的使用頻率逐漸降低,但也有研究者認為保留“jì”的讀音或許可以避免白讀的失韻。
(二)加強對詩句整體含義的把握
在不了解句意的情況下,師生容易被多音字難倒。因此理解句意對于讀準字音極為重要。以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杜牧的《泊秦淮》為例。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部編本小學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首誦讀詩歌,其中“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一句中的“重”為多音字,有“chóng”和“zhòng”兩種讀音。教材對于“花重”的解釋是“花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3](P.109),所以這里的“重”是沉重的意思,花經過一夜春雨的浸潤,吸收了許多水分,理應是沉重的,讀作“zhòng”?!蹲髌愤x》中的解釋是“花枝飽含雨水,故曰重”[4](P.135),此處 “重”也是沉重的意思,應讀作“zhòng”,而不能讀作“chóng”。
杜牧的《泊秦淮》被選入部編本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開頭第一句“煙籠寒水月籠沙”中的“籠”字在字典中有兩種讀音,作名詞時為“lóng”,如鳥籠;作動詞為“lóng”,如籠罩。這句詩的意思是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由此可以看出“籠”在這里不能作名詞,翻譯成籠子、鳥籠等意思,它應該用作動詞,意為籠罩,讀作“lóng”。
漫無目的、不知其意的背誦意義不是很大。傳承古詩詞本質上是傳承其背后的文化,因此理解句意至關重要。糾正此類字詞讀音,也是在糾正繼承傳統文化的態度,領悟詩歌內在意蘊能夠修養身心,這遠比干巴巴地記憶重要。
(三)要注意古今字形和詞義的演變
古詩詞的學習一直以來都是中小學語文課程學習的一個重要板塊,然而由于時代的發展,古詩詞的讀音發生了極大變化,很多古詩詞中字詞讀音至今仍存在爭議?!巴僮帧迸c“古今字”的辨別就是其中的一個問題,而中小學教科書并未對通假字和古今字做出明確的區分?!巴佟敝傅氖恰巴ㄓ谩⒔璐保僮忠簿褪怯米x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原本的字,原本的字與替代字往往出現于同一時期。古今字是同詞異形且有區別意義的一組字,今字在古字的基礎上衍化而來,二者出現在不同時期。下面以杜甫的《望岳》中“蕩胸生曾云”中“曾”字為例,進行闡釋。
杜甫的《望岳》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20課《古代詩歌五首》中的第二首,選自《杜詩詳注》卷一(中華書局1979年版)?!笆幮厣啤币痪渲械摹霸弊郑n下注釋為“曾,同層”[5](P.118),學生讀到這里會困惑“曾”應讀“zēng”還是“céng”。要明確“曾”的讀音,需從其詞義入手。朱東潤版本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以下統稱《作品選》)對此句詩的闡釋為“望見山中層云疊生,舒展飄拂,心胸像經過洗滌一般”,其中“曾,同‘層’”[4](P.101),由此推斷,“曾”在此詩中的讀音應與“層”字讀音有一定聯系。然而無論是教材中的注釋,還是朱東潤《作品選》中的注釋,他們都沒有詳細解釋“曾”與“層”之間的關系。
在《康熙字典》中,“曾”字“又與層通?!踞釢h·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6](P.505)?!皩印痹凇犊滴踝值洹分小坝帧驹鲰崱考壱?,古通作曾?!臼酚洝に抉R相如傳】坌入曾宮之嵳峩?!盵6](P.300)可見“曾”“層”是“古今字”,并非“通假字”。
中小學語文教材對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區分不明確,課本注解通常對整句帶有通假字的詩詞直接進行闡釋,很少將其中的通假字或同字單獨羅列出來進行解釋,因此“通”和“同”之間的界限并不明顯,容易造成學生對字音的誤讀。
(四)通過平仄韻律把握正確讀音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被收入部編本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跋抡唢h轉沉塘坳”一句的“塘坳”在《作品選》里解釋為“低洼積水處”[4](P.136),語文課本的注釋為“水勢低的地方”[7](P.125)可見對于“坳”的釋義基本一致,然而兩者標注的讀音并不一樣?!蹲髌愤x》中注音為“āo”,語文教材的注釋中“坳”注音為“ào”?!犊滴踝值洹防铩佰辍钡慕忉尀椋骸啊緩V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交切,音凹。窊下也?!厩f子·逍遙遊】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爲之舟。又【集韻】於敎切,音拗。義同?!?[6](P.226)。有學者指出,“坳,亦平聲肴韻字,於交切,應念āo?!痹谠娭小俺枴瘜倨铰暫理嵧猓肌摇c‘坳’都是平聲肴韻字。這幾句詩,韻押得好好的。有人將‘坳’字與拗口的‘拗’相混,讀成去聲ào?!盵8]由此可見,根據詩句的平仄規律,“下者飄轉沉塘坳”的“坳”讀為“āo”。
杜甫的《春望》被收入部編本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詩中“渾欲不勝簪”的“勝”字讀音也有爭議?!皠佟笔浅R姷淖?,一般讀作“shèng”,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容易忽視對其讀音的探究,常常習慣性地讀第四聲。實際上,“渾欲不勝簪”的“勝”的讀音應為“shēng”。《作品選》的注釋中,“簪”是男子束發用的長針,“不勝簪”指“插不上簪”,意思是男子束發時插不上簪。在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的注釋中,“不勝簪”也解釋為“插不住簪子”,并且明確了“勝”的意思是“能夠承受,禁得起”。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第四冊指出,“勝”讀“sheng”,陰平聲,此時為動詞,用于名詞的前面,表示“禁得起”之意,與《水調歌頭·中秋》的“高處不勝寒”的“勝”讀音一樣。此外,遵循唐人五律平仄的典范,尾聯兩句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勝”字當為平聲。內在的音樂性是古詩詞最大的魅力之一,忽視平仄,更改古音,不利于人們感受古詩詞的韻味。
語文教材應尊重并強調平仄押韻問題以便于師生進行教學活動,不要過分追求所謂現代的規范而破壞詩歌語言的韻味。
(五)重視古音中的罕見讀音
1.倩
“倩”字除了“qiàn”這一讀音之外,還有一個讀音“qìng”?!皅iàn”讀音使用較多,“qìng”使用較少,因而人們常常會忽略后者。朱敦儒《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中最后一句“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的“倩”就讀作“qìng”。這首詞被選入部編本八年級語文上冊教科書中,課本中“倩”注音為“qìng”,解釋為“請人代自己做”[1](P.152)?!蹲髌愤x》也給“倩”標注“qìng”音,意為“請托”。[9](P.58)在王力先生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中,當“倩”讀音為“qìng(慶)”時有兩種意思,一種指“女婿”,如《史記·扁鵲傳》:“黃氏諸倩”,另一種意為“請別人代自己做事”,如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笑倩旁人為正冠”。[10](P.306) 葉嘉瑩認為“‘倩’,就是‘使得’。我就叫悲哀的風把我亡國破家的眼淚吹到北方的揚州去(揚州在江北)。”[11]以上四種說法基本一致,“倩”在表示請人代自己做事時應讀作“qìng”。僅僅因為“qìng”的使用頻率不高就將兩個讀音并作一個讀音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2.飲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里“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中的“飲”的讀音也需要強調。這首詩被選入了部編本九年級語文下冊教材中。課本標注出“飲”的讀音為“yìn”而非“yǐn”,表示“宴請”[12](P.138)。此句可譯為:主帥所居的營帳中擺好了酒,宴請返京的客人。王力版本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中當“飲”讀作“yìn(?。睍r,意思為“給……喝”[10](P.463),與課本中的解釋基本一致。以上兩種說法都支持“中軍置酒飲歸客”中的“飲”讀作“yìn”。師生在教學中看見“飲”會習慣性地將它讀成“yǐn”,忽視另外一個讀音,這是錯誤的。
多音字的不同讀音使用頻率有差異,常見的讀音會影響學習者對字詞讀音的判斷。由于不同讀音一般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且這些讀音有時也與詩句的平仄有一定的關系,教師面對此類情況時不能夠含糊其辭,否則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詩詞。
三、古詩詞規范讀音的意義
當前中小學課本傾向于給字形復雜的字詞注音,它們常常既不是多音字又不是通假字,讀音上面并沒有特別大的疑難。反而一些看似常見的字,在古詩詞中的讀音可能與常見讀音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學教材沒有明確這些字詞的讀音,師生都會出現誤讀問題,甚至“將錯就錯”。朱東潤版本作品選中的先秦部分注釋注音詳細,但唐宋詩詞的注音較為簡略,部分讀音至今仍有爭議,大學生的學習與研究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古詩詞讀音規范是非常必要的。
北大孫玉文教授認為應適當保留舊讀,這對推廣普通話有促進作用。葉嘉瑩先生也表示不按照古人聲律、用普通話讀詩,會破壞詩的美感。傳承古典詩詞應當保留部分舊讀,尤其是關系到字詞句意和平仄和諧的讀音,如果忽視這部分,用錯誤的讀音讀,將會破壞詩境,不利于人們學習古典詩詞。
合乎聲律的讀音反映了詩人的創作思維,與詩詞意境的形成密切相關,今人能通過古老的讀音進入古人的世界,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古典詩詞。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組織編寫;溫儒敏總主編. 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八年級 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07.
[2] (東漢)許慎撰. 注音版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2015.06.
[3] 教育部組織編寫;溫儒敏總主編. 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六年級 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
[4]朱東潤主編.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中編 第一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06.
[5]教育部組織編寫;溫儒敏總主編. 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七年級 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
[6] (清)張玉書等編纂. 康熙字典[M]. 北京:中華書局,1958.
[7] 教育部組織編寫:溫儒敏總主編. 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八年級 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1.
[8] 張仁賢.希望《現代漢語詞典》不要再支持“讀白字”了[J].文教資料,2011(36):262-266.
[9] 朱東潤主編.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中編 第二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06.
[10] 王力等原編;蔣紹愚等增訂.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第4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07.
[11] 葉嘉瑩,楊愛娣.葉嘉瑩講女性詞(二十二)[J].文史知識,2020(11):60-65.
[12]教育部組織編寫;溫儒敏總主編. 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九年級 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
基金項目:2020年揚州大學大學生科創基金資助(項目編號:X202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