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芳
摘要:高校公共音樂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高校公共音樂公共課程不僅僅是對于學生一種審美素質的培養,更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提升。將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與傳統的思政素質相結合,在培養高校學生的藝術細胞,文化內涵的同時培養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創造出新的思政素質教育與公共音樂課程教育聯合的教育新模式。具體而言,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與思政素質教育課程有機的相結合需要我們去創新探索,本文將通過對于公共音樂課程在思政素質教育中的具體作用和現狀進行分析,探究合適新的教育路徑
摘要:高校公共音樂;思政素質教育;創新路徑
一、公共音樂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音樂是人類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是人們情感的一種真實流露。隨著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高校的公共音樂課程與思政素質教育課程也不斷改革深入發展,學生可以通過對于音樂的學習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和文化素養內涵,通過對于音樂的學習,培養藝術細胞增強文化道德素質的內在建設。因此將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課程與思政素養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僅僅可以豐富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內涵,完善教學目的,而且思政素質教育可以通過公共音樂課程更加深入的去融入到學生們的學習中去,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素養。兩者相輔相成。通過對于音樂的學習與欣賞,可以提升高校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音樂往往能夠渲染情感氛圍,它可以通過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例如音樂節奏,歌詞等去引人入勝,讓人不自覺的去感受其中的精神內涵和道德渲染,加強對于思想素質教育的深入。將公共音樂與思政素質教育相結合,能夠培養高校學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在新的公共音樂教育與思政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學生可以通過對于音樂的學習和賞析培養道德文化素養,增強愛國主義。特別是在音樂的賞析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其思政素質教育的內涵。同時通過公共音樂課融合思政素質教育可以美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音樂本身就能對于人們進行一種心靈上的美化,同時思政素質教育的重點也是對于心靈的一種凈化。藝術文化的修養和道德品質的修養往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通過對于公共音樂課程與思政素質教育的相結合可以提升良好的道德品質。在音樂課程的學習中可以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誘導身心健康良好發展。
二、公共音樂課程融合思政素質教育現狀
(一)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設置不夠重視
目前,在各個高校中音樂課程都基本上已經開設,但是從學生到學校都沒有重視其公共音樂課程的意義,公共音樂課程還主要是通過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育,采取簡單音樂欣賞,老師教授的形式進行授課,于此同時公共音樂課程在整個學期的教學時間占比極少,思政素質教育未融入其中,導致教學內容缺乏目的性,學生也失去對于該課程的積極性。最終導致公共音樂課程在整個高校教育中對于思政素質教育影響力度不夠,對于高校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培養力度不夠。在師資力量上和資金力量上的投入遠遠不足,在公共資源配置上,公共音樂課程長期為專業課程讓路,使得公共音樂課程與其他教學學科發展不平衡,嚴重制約了學生的藝術素養的培養和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
(二)公共音樂課程教育方式缺乏創新性
公共音樂課程本身是一門藝術課程,需要不斷的去創新,會隨著音樂作品的推出和音樂風向,時代背景的不同而改變。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傳統的經典音樂和新的音樂作品,做到將傳統與新穎相結合。積極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和藝術教育,融合思政素質教育相結合,保持持續的音樂課程創新,通過運用不同的教育學習方法和手段提升公共音樂課程教學質量。
(三)公共音樂課程缺乏與其他有關課程的經驗交流
在高校的音樂教學課程中需要結合其他相關課程,特別是思政素質教育課程,通過對于藝術指導和價值情操的培養,從而對于其他相關課程進行促進。對于思政素質教育而言,音樂教育課程有很顯著的引導性和貫通性,缺乏相關的融合和促進,往往對導致學生在道德素養的發展上缺乏其廣度上和深度上的相互融合。
三、高校公共音樂課融合思政素質教育的創新
(一)準確定位公共音樂課程地位,發揮其思政素質教育的引導作用
在高校的課程設置中一定要準確定位其一門學科教育的地位,這樣才能在教育模式的選擇上有更清晰的認識。在開展素質教育和藝術教育相結合的創新教育模式,需要結合高校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整體水平。如何充分發揮公共音樂課程在思政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需要高校充分思考。在積極引導學生對于音樂藝術學習的同時注重思政素質教育,發揮公共音樂課程在人才培養和人才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正確建立完善公共音樂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和教學體系。通過對于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結合思政素質教育,提升高校學生的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建立完善的公共音樂教育體系,加快音樂課程與思政教育課程相融合
高校應該立足于對于道德素質的培養和藝術情操的培養,培養出新時代的綜合性素質人才,建立完善的公共音樂教育體系,應該盡可能地將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相融合,讓學生有更加廣泛的學習空間和更加深層次的了解和體會。通過對于音樂專業技能的培養,提升音樂鑒賞能力,提高個人的藝術文化水平,讓高校學生更加深層次理解其音樂的內涵和精神品質。,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三)優化教學環境,提升教學手段
公共音樂課程應該結合現代多種教學方式,開展現代化教學,將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相互融合,通過藝術文化宣講,開設藝術道德講座提高學術氛圍,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將思政素質教育巧妙融合其中,在提高高校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同時提升思想道德素養。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魅力,體會到思想上的充實,讓學生去發現美,理解美,珍惜美,融入美。
總結
公共音樂課程是高校對于思政素質教育和道德情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下,公共音樂課程對提升學生思政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公共音樂課程中融合思政素質教育進行創新需要高校和學生明確其音樂課程的重要地位,完善公共音樂教育體系,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完美的將公共音樂課程與思政素質教育相結合。通過對于公共音樂課程與思政素質教育的提升和優化創新能夠有效提升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建設。
參考文獻:
[1]鐘啟泉.音樂教育展望。2001
[2]錢仁康.音樂鑒賞.2005
[3]劉桂珍.中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發展的時代戰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