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娜
1月24號,星期天。家住新牌坊的龍女士在手機上打開了重慶海扶醫院的微信公眾號,找到了“網絡醫院”入口。
選擇醫生及問診方式、描述癥狀、上傳電子病例……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不到兩分鐘,她就完成了所有操作,預約到了第二天早上8點的專家號,掛號費10元,比窗口掛號費還要便宜10元。
第二天上午8點,龍女士坐在家里的沙發上,拿著手機在“診后復診”的對話框里,跟醫生一問一答,約5分鐘就看完病、開完藥,全程沒走一步路。
The Chongqing Smart Medical Work Plan (2020-2022) released in August last year clearly stated that by 2022, Chongqing will build a smart medical basic system in an allaround way, and a leading smart medical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city and medical intelligent industrial base in China. Among them, there are three key tasks: improving the basic support system of smart medical care, deepening the application system of smart medical care, and building a smart medical industry system.
處方藥配送上門Door-to-door Delivery of Prescription Drugs
55歲的龍女士被更年期的一系列不適困擾多年,從六七年前起就常年在海扶醫院看病、開藥,是醫院院長汪煉的老病患。去年,她好幾次在醫院聽醫生說“手機上也可以復診、開藥”,但一直沒試過。
這次因為抽不開身,加上家里的藥也吃完了,她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選擇了互聯網醫院。汪院長在網上給她開了電子處方,并發來鏈接。她通過鏈接填寫郵寄地址完成支付,當天下午就收到了醫院藥房寄來的處方藥。藥房和汪院長還先后打來電話,跟她確認是否收到藥,并再次囑咐她服藥方式和劑量。
龍女士說,人雖然沒去醫院,但得到的服務跟以往沒差別。
對慢病患者而言,跑醫院開藥已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各大醫院門診大廳,最常見的身影就是那些“跑醫院都跑煩了”的慢病患者及家屬。今后,“慢病續藥”的功能將在各互聯網醫院的平臺上開放,動動手指,等藥上門,將免除慢病患者諸多奔波勞累。
由擁有處方權的醫生開出電子處方,是互聯網醫療能夠推行的關鍵環節。而此前,互聯網醫療的雛形只能滿足基本的咨詢服務,病人要確診、治療依然免不了到醫院跑一趟。
事實上,早在2015年的12月10日,全國首張電子處方就通過烏鎮互聯網醫院平臺開出了。這個場景還被搬上了當年的央視網絡春晚,成為互聯網改變中國人生活的標志性事件。
三年后,國家衛健委正式發布《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由國家對互聯網診療活動實行準入管理。2019年10月,重慶市衛健委出臺《關于開展互聯網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
2020年1月21日,重醫附屬兒童醫院正式拿到市衛健委頒發的互聯網醫院牌照。同年,重醫附三院、市急救醫療中心、重慶海扶醫院、渝北區人民醫院等也先后拿到互聯網醫院牌照。截至目前,我市互聯網醫院已有數十家。
以兩江新區為例,已先后有4家醫院拿到互聯網醫院牌照,其中既有公立醫院,也有民營醫院。“截至目前,已服務線上患者259萬人次,為患者提供居家復診、醫保在線結算、藥品配送等全流程線上線下服務,患者五星好評率99.7%,滿意度99.5%。”兩江新區社會發展局局長張光明說。
讓患者少跑路Ease the Burden of Patients
讓數據多跑腿,讓老百姓看病就醫少跑路。如今越來越多的重慶市民像龍女士一樣,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的就醫便利。
1月26日,兩江新區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及代謝病科診室,醫生鄧娟忙得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一天下來接診的病人有80多人。
“慢病復診的熟面孔占了很大一部分。”鄧娟說,針對這些慢病患者,醫生要做的無非是根據他們最近的檢測結果,調整用藥方案,指導生活方式。這些事不一定都需要面對面,完全可以用線上交流來替代。
兩江新區第一人民醫院位于人和,輻射天宮殿、人和、鴛鴦等5個街道,服務逾57萬居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居多,慢病患者集中。日均門診量2000人次左右。每天前來醫院掛號就診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患者,開一次藥就要跑一趟醫院。

從2019年開始,兩江新區第一人民醫院開展信息化建設,2020年12月23日拿到了互聯網醫院牌照。對很多患者來說,以往花大半天時間跑一趟醫院要辦的事情,在互聯網上只需要十分鐘就能完成。在線預約、電子病歷共享、遠程會診、在線醫囑與在線處方、送藥上門等便捷服務都在手機上輕松完成。憑正規電子處方還能到就近藥房取藥,相關病案復印也在網上“一鍵”預約后快遞送貨上門,解決患者的“后顧之憂”。
讓數據多跑腿,讓患者少跑路,正是互聯網醫院的內在價值。重慶海扶醫院的互聯網醫院已上線運行一段時間,作為一家面向全球的醫院,其服務的患者來自世界各地,互聯網醫院上線后更凸顯出極大的便利性。
“鄒醫生,我檢查出了子宮肌瘤,想來你們醫院做海扶刀手術。”1月15日,海扶醫院婦科主任鄒敏在手機上接到一位大足患者的問診。鄒敏讓病人發來當地醫院的檢查報告。根據檢查報告里肌瘤大小、形態判斷,鄒敏回復患者可以手術,并為其預約了2月2日的手術,還給出了一些術前生活指導意見。2月1日,這位病人從大足來到主城,只跑了一趟,就完成了看病、手術、住院的全過程。
鄒敏從建院初就在這家醫院工作,迄今已有10年,她的病人中超過一半都來自外地。坐火車、坐飛機來看病的比比皆是。她說,現在通過互聯網,將咨詢、問診甚至決策環節都放在線上,真正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腿,讓患者少跑路。
高品質醫療High-quality Medical Treatment
“互聯網醫院將醫療服務從線下延伸到線上,能同時實現預防和治療,優化患者的就醫體驗,這是實現高品質醫療的重要方式和發展趨勢。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互聯網醫院更是最大限度降低了交叉感染風險,解決了看病難題。”張光明告訴我們,兩江新區每年投入上千萬元用于區屬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在當前的疫情防控形勢下,還將進一步推動有條件的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惠及更多老百姓。
打造高品質醫療,互聯網醫院還只是第一步。智慧醫療將在更大程度上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以科技之手帶來健康的撫慰。
去年8月發布的《重慶市智慧醫療工作方案(2020—2022年)》明確,到2022年,重慶將全面建成智慧醫療基礎體系,建成國內領先的智慧醫療應用示范城市和醫療智能產業基地。其中包括3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完善智慧醫療基礎支撐體系、深化智慧醫療應用體系、打造智慧醫療產業體系。
“兩江新區正在推動智慧醫院的建設,在互聯網醫院的基礎上為老百姓帶來更高品質的就醫體驗感、獲得感。”在張光明的描述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幅未來智慧醫療的圖景:人工智能可以從某人的健康檔案中,自動為其生成針對性的膳食建議、運動指導;基于海量的數據存儲、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將對病人的檢查結果作出更全面、精準的分析,醫生的工作便是在這樣的分析報告基礎上做綜合性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