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雪
“先學后教 ”是一種新的語文教學模式,需要每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去實踐。
從學的角度看,先學就是在教師沒有教之前的學生自主學習,是“先學后教”模式的出發點、立足點,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第一步。它與傳統意義上的課前預習不同,這一區別在于前者由學生無序學習,后者是在老師指導下的有目的有要求的學習,是語文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教學步驟,這是先學后教模式的創新,它把以學生為主體的“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不是任其隨心所欲,想學就學,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應該是圍繞學習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完成學習任務,并有獨立、創新的學習成果;在這一階段,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不是沒有事可做,而是應該把“教”的工作做得更細致,更扎實,更有啟發性,把精力放在“導”的作用上。充分而有效的“引導”是這一教學過程的關鍵所在。“導”得合理,“導”得深入,“導”得科學,“導”得有效。
先學的過程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需要教師深入地鉆研教材,精心地設計,認真地備課。
一、精心設計導學案,發揮導學的作用
如果說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那么教師就是被學生“邀請”來達成他們未知意愿的的客人。
過去我們寫語文教案,那是寫給自己的用的。是自己如何完成一節課教學任務的“計劃書”,是進行一節課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方案。寫的是教師自己的思路,主題詞是“教學”:教給你學習的知識。
現在我們寫導學案,那是寫給學生用的。是教師指導學生圍繞一節課的知識點展開自主學習的“計劃書”,是在集體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的指導預案。寫的是引導學習的過程,主題詞是“導學”:引導你參與學習過程。它要求學生必須主動進行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在詢問、質疑、訓練、展示、歸納等學習活動中掌握知識。
相對比之下,后者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也更加體現了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1、提供可供選擇的學習目標
2、提供可供選擇的學習方法
3、提供可供選擇學習量
二、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課堂上,教師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教師作用的發揮決定課堂教學的有效程度,決定著學生發展的程度。在“先學后教”教學模式中切莫只顧了學生先學而輕放了教師的教。
1、教師要教給學生“學”。
學生的先學并不是教師什么都不講就先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學。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將要學什么。這一點通過學習目標告訴了學生,但教師在讓學生自學前要組織學生先閱讀學習目標,明確讀書過程中的中心點在哪里,教師要設計好便于學生引動思維的閱讀問題。學生的讀才能產生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學弈》一文時,由于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難,我設計了這樣的自學:首先,在學生讀文后,引導他們思考:(1)讀文言文和現代文有沒有什么區別?通過對比,學生發現了,讀文言文速度比較慢、句中停頓較多。(2)讓學生自由反復誦讀,重點讀好“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然后,讓學生邊讀邊結合文后的注釋,說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再聯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然后同座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最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總結出一個什么道理?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目的是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對待學習的重要性。
學生通過這樣的自學,對新知獲得豐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發現問題,帶疑聽講,在教學中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目標一致,同步和諧,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學生自學中的盲目性。
2、教師要教給學生“問”。
學生的“學”不光只是讀書。要“學”得明白必須會“問”。
教師要把“問”的權力交給學生,一個以學生“問”為中心點的課堂才能算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比如:教學《題西林壁》一課時,通過前測我發現,班中絕大部分學生已經會背這首詩了,而且也大略知道了詩的意思,于是課堂上我大膽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匯報的形式來學習。首先我帶領學生們回顧了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題目—理解詩句意思(借助注釋、看圖、聯系上下文、補充詞語等方法)—感愛—背誦。然后提出小組合作的要求:1號組長負責分工 ,每個成員要參與進來,2號組長負責主持,3號組長做一些記錄,4號組長負責紀律,如果有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在小組內解決,也可以跨小組詢問。這樣一來,學生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在我的指導下,組長分工合理,使得匯報時,每個成員都參與進來了,更可喜的是,學生們能夠不懂就問,小組間也有互動。
綜上所述,“先學后教”,看起來主要是學生自學,但教師的引導也很重要,教師要像教練一樣對學生給及時的的引導、指正。如果教師指導自學不得法,精講中抓不著要領,先學后教的效果就成問題。因此,先學后教的效果有多好,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有多高。
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紅巖小學 遼寧 大連 11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