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菊芬
摘要:地域文化教育是國內外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關鍵一環。學校開展地域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然環境,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地域文化觀念,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主動承擔起保護環境的公民責任。紹興市上虞區東關街道中心小學在傳承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回歸教育本源,以“本源教育”辦學思想為引領,通過打造小導游相關拓展性課程、開展系列主題活動、開發環境教育課程等方式,引領學生體驗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提高學生的地域文化保護意識,給學生傳授解決和避免環境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熱愛自然、珍惜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地域文化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鍵詞:地域文化;課程探究;人文教育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東關周邊地區屬于古越文化之中,歷史悠久,文化遺址較多,民間傳說流傳廣泛,名人輩出。東關鄉賢,對東關地域文化的研究比較深入,記錄下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王德江寫下《銀東關春秋》,大部分記錄的是民間史料,追記了早年紹興東關一帶的鄉土風情、民俗習慣、人文景觀、山川地理和古老典故;陸水根著《會稽東關史志考略》,記錄了從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年到2016年的東關歷史人文,內容全面,考證科學嚴謹;何仁山著《最憶東關美》,以優美的筆觸,細微詳盡地揭開塵封的歷史,沿革前進,記錄下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清麗婉約的水鄉古鎮風貌、古樸的民俗風情。這些東關鄉賢們的研究,為我校開展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基于地域文化開展拓展課程教育的意義
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動和城市化現象的加劇,建筑、城市以至人類的生存環境都面臨著特色缺失的同一化問題。現代科技的發展,新技術、新理念、新材料促使當代建筑創作背景及條件都有了飛速提升。在建筑創作過程中,地域特色、歷史文化、時代性、自然和人文環境等成為被反復提起的關鍵詞,建筑師們不謀而合地強調立足當下,關注地域內在特色和新技術、新思想對當代建筑創作的重要影響。
目前,我國學校環境教育的主要實施途徑是正規環境教育,即將地域文化教育作為一門教育科學,列入學校的教育工作中,如在生物、地理、語文、思想品德等相關學科的教學中向學生傳授民族性地域文化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然而,正規環境教育具有局限性,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環境素養,因此有關學者開始探討非正規的環境教育。
紹興市上虞區東關街道中心小學基于地域文化所開展的環境教育便是一種非正規環境教育,表現為通過營造校園氛圍、開發適合小學四年級學生使用的《小導游帶你游東關》校本教材。開發與之配套的評價手冊、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微課。能結合學生年段學習實際,做好小導游課程與其他學科的統籌和整合,打造校園環境及開展相關活動等途徑影響學生的環保意識與行為。因而,基于地域文化傳承的學校環境教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學校利用地域文化開展環境教育,突破了環境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限。結合東關文化歷史,豐富了教育形式,為學生創造了環保實踐的機會,拓展了環境教育的深度與廣度。
二、基于地域文化開展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開發小導游特色課程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鼓勵和指導學生就某個專題查找、閱讀、收集資料文獻,自主撰寫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導游詞、小作文,并組織學生交流,對優秀作品給予鼓勵、展示和推薦;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以加深理解。小導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課程以東關地域文化傳承和小導游應用技巧培養為價值取向,結合語文、音樂、美術、綜合實踐等學科資源的整合,注重學生的情感價值和素養提升。因此,在學習中要將技能學習和文化傳播、思想提升緊密結合。
(二)開發融合環境教育課程
學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開展環境教育,對地域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開發與利用。學校通過打造校園生態環境、開展系列主題活動、開發環境教育課程等途徑,引導學生參與到地域環境保護及地域文化建設中,有助于學生在與地域文化的碰撞過程中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在環境探索中提升責任意識與實踐能力。
(三)整合各科課程資源
以小導游拓展性課程為中心,以學生所處年段的語文、音樂、美術、綜合實踐等國家課程為資源,以“贊東關、唱東關、畫東關、走東關”為活動主軸,結合我校毓菁課程之“行走求是之旅”德育活動,做好課程資源整合,全面推進小導游課程的開展和實效。
參考文獻:
[1] 羅常軍.論環境教育的情感取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8( 1) : 78-82.
[2] 肖巧玲,張氣.生態體驗式游戲: 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實踐探索[J].教育評論,2015( 7) : 106-110.
[3] 黃瑞萍.德育維度下的小學環境教育探究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7( 35) : 15-17.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東關街道中心小學 31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