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銳
摘要:本文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的綿碚兩地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其發展現狀、面臨的共性問題及獨特問題,探討兩地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四大影響因素,最后提出綿碚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三維目標導向設計方案。
關鍵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旅產業;綿碚
文化旅游產業(下文簡稱文旅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因其關聯性高、輻射面廣、帶動性強而成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產業之一。它的出現與旅游者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經由傳統觀光型旅游數次升級而來,最終落腳于旅游中的更深層次的一些元素,如旅游中的文化因素,即旅游者對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傾向性,進行更為豐富的融合體驗和互動。
巴蜀文化作為一個整體,與其他區域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中華文明大家庭中展示出其獨特的地域差異性,比如歷史上巴山蜀水的地貌交通以及物候,曾為李白、李商隱等許多詩人所歌頌。在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范圍內,對文旅產業進行融合發展,加強成渝雙城文旅合作,協同推進、共同發展,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巴蜀文旅產業帶,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計劃中的重要內容。
而四川省綿陽市·重慶市北碚區作為“雙城動力源”中的“極點支撐”(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軸向拓展上的重要發展極點),主動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進行協調聯動創新,推進文旅產業的共商共建共享、實現互惠互融互促的協同發展,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對于綿碚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本文主要以經濟學理論為支撐,從“產業集聚”的視角來展開研究。Stabler等(2010)以理論的形式討論了旅游研究方面的經濟集聚應用模型。王永剛(2011)以不完全合作博弈的模型,認為長三角旅游一體化進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利益博弈。鄒光勇等(2013)認為實現了區域旅游一體化的若干條件,區域旅游一體化的收益將大于成本。侯兵等(2013)認為可以基于交通通達性指數來測度南京都市圈內的各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強度。李燁等(2016)根據我國現有文化旅游資源的主要影響因素將其劃分為遺址遺跡類、旅游商品類、人文活動類等六種類型,進而劃分出遺址遺跡類旅游區、建筑與設施類旅游區等四類文化旅游區域。單銘磊(2016)則研究了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的現實路徑與策略選擇。
一、綿碚文旅產業發展現狀分析與重點問題
綿碚文旅產業間的合作屬于非毗鄰、跨板塊的兩地文旅產業開展合作,兩地相距直線距離大約300公里,這兩者之間能夠開展文旅產業間的協同發展,得自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正是在這個國家戰略之中,四川綿陽與重慶北碚自愿組合在一起,兩地開展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其中之一就是兩地文旅產業的合作。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兩地在文旅產業上的協調聯動創新,既具有很大的意義,在當前又有產業一體化發展的現實條件,從而能夠融入以及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具體來看,綿陽是李白出生地、中國科技城。既擁有特色鮮明的優美山川,享有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迪拜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榮譽,又在2200余年歷史上形成了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嫘祖文化、禹羌文化、三國文化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現有面積2.02萬平方公里,人口531.2萬人,主城區建成面積16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1.97萬人,是四川第二大經濟體和成渝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在產業結構上擁有電子信息、汽車產業等6大重點工業產業,新型顯示、北斗衛星應用等6大創新產業,科技服務、現代物流等8大服務業重點產業。全市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6.61%,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全國創業先進城市、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北碚在發展歷程上,先后獲得國家生態示范區、國家園林城區、國家衛生區、迪拜獎、全國首批風景名勝區、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等稱號,歷史底蘊深厚。20世紀20年代盧作孚、晏陽初等在北碚掀起鄉村建設運動,抗戰時期老舍、梁實秋等三千名流匯聚于此。現幅員面積7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1萬人,是重慶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重慶自貿區的重要板塊,全市唯一的民營經濟綜合改革示范試點區。產業結構上形成以電子信息、汽摩、裝備制造、材料等6大產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積極布局集成電路、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智能產業的未來發展制高點。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先進文化區、重慶市工業大數據制造業創新中心和新材料示范產業基地、傳感器特色產業基地。綿碚兩地開展文旅產業合作具備了廣闊的舞臺,源于經濟上的資源稟賦、產業特征、文化底蘊(產業文化以及企業精神)和經濟發展愿景方面的高度相似性。
在實踐上,綿陽于2019年成立了四川文化旅游新技術孵化產業園,提出了推動文旅與科技、教育等相關產業和行業融合創新的發展理念,以實現全產業融合成勢、能級提升。北碚將重慶“雙曬”活動北碚專場在淘寶、抖音等平臺開啟直播,大力推介北碚文旅,體現巴山夜雨、溫泉故里、自在北碚的文藝時尚風范。2020年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戰略提出后,重慶繼續開展自去年啟動的雙曬推介活動第二季來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為全國文旅產業復蘇做出了表率;四川在去年1月召開的2020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上高標準地瞄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來謀劃全年工作;綿碚兩地則在2020年4月簽訂了未來3年雙方將開展的十大行動計劃,“文化旅游交流融合行動”成為十大行動之一。2021年,在川渝兩省市全方位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之中,綿碚兩地間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具體項目不斷推進,比如舉辦了多場文旅產業互推活動,聯合開發共同文旅產品,進一步加大文旅產業各種資源的互通共享等。
但是,由于當前我國的文旅產業發展仍然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進程中的大融合時代,融合發展的方式逐步多元,融合范圍逐步擴大,融合程度逐步加深,產業融合而形成的文旅新業態也是層出不窮,這一基本判斷的持續不變,使得文旅產業進入黃金發展期、戰略提升期、產業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的“四期疊加”,文旅產業面臨著供給側矛盾、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升級調整問題。綿碚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也面臨著這樣的共性問題,亟待進行經驗總結以把握發展的規律。同時,在兩地文旅產業的合作中還應看到以下具有獨特性的重點問題。一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進程中,綿碚兩地間的文旅產業經濟協作程度的不斷深化問題。要著力于打造聯系緊密的文旅產業鏈條,既形成平行發展的兩地“極核”,又在兩地間有文旅產業上的分工互補。在整個文旅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產業進行整合和拓展,以形成規模集聚效益,其中尤其應關注兩地文旅產業和基礎交通、文旅金融、信息技術的關系。二是綿碚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各種機制的組合和完善。這一系列機制設計包括利益共享機制、規則約束機制、沖突協調機制、激勵及補償機制。如果把綿碚文旅合作視為一個跨行政區的利益博弈過程,那么通過一套穩定長效又彼此協調的策略,達成雙方認可的有效協議。
二、綿碚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是文旅資源因素。綿陽城區三江匯流、四山環抱,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1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15個。北碚城區山環水繞,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4個。為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優厚的資源條件。而且,綿碚兩地在傳統文化和近現代文化上能很好地結合為一體,從而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敬業誠信、開拓進取、合作兼容、學習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為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的靈感激發提供良好氛圍。
二是產業創新能力因素。文旅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需要區域全產業的支撐,因為文旅產業具有綜合性強、關聯度高的特征,與許多產業相互關聯,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文旅產業的發展越發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文旅產業上的不斷創新融合產生新的產業形態,信息技術對該產業的創新能力起支撐作用。綿碚兩地是雙城經濟圈中的技術創新能力高地,綿陽科技城、重慶科學城是成渝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體系中的“四大科學城”的組成部分,是產業創新的主要承載區域;兩地也是“成渝科創走廊”的極點,擔負著以點帶線的作用,是技術創新的策源地。從當前兩地的發展來看,綿陽積極打造智慧旅游網,做到一部手機游綿陽、一部手機品綿州。北碚智能產業蓬勃發展,如智慧公園、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互聯網產業園等的建設不斷推進智慧文旅提質增效。
三是專業化人才因素。充足的專業化人才資源使文旅產業能夠持續發展。綿碚不僅擁有優秀的學者、藝術家和科學家,還有眾多的產業管理、文旅產業專業化人才。綿陽有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高等院校14所,兩院院士28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3.7萬;北碚有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級科研院所4個、高等院校4所,兩院院士5名,各類研究人員逾萬人。這些使得兩地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充滿朝氣和活力的高速發展。
四是市場需求因素。綿碚兩地文旅產業的協同發展,會使兩地優勢疊加放大,將極大優化產業結構、加速文旅產業集聚,使共同品牌和產品得以快速轉化為市場優勢,從而在雙城經濟圈內部產生極化效應。對于作為整體的巴蜀文旅而言,綿碚兩地文旅產業形象在其外部市場上也將不斷提升文旅形象和吸引力。廣闊的消費需求和不斷增強的市場輻射力為兩地文旅產業合作賦予光明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
三、綿碚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導向設計
把經濟學上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運用在文旅產業的發展中,可以成為綿碚文旅產業合作發展的可行目標。具體為:目標一是形成產業鏈的集群。綿碚文旅產業合作要以旅游業為龍頭,做產業鏈的集群,圍繞優勢旅游資源或區位條件優越的旅游休閑目的地形成空間地域的集聚體。目標二是布局供應鏈的紐帶。供應鏈的形成都是以客戶和最終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的,在綿碚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要以“旅游者為核心”的發展理念,以作為最終客戶的旅游者為中心、將客戶服務、客戶滿意、客戶成功作為管理出發點。目標三是打造價值鏈的樞紐。對于綿碚文旅產業來說,要積極推動大量從事簡單旅游業務的企業,努力向“微笑曲線”的上下游延伸,盡量拉長價值鏈,開發研發設計、品牌營銷、供應鏈管理、售后服務乃至金融服務等業務,以便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和盈利水平,用最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最大的價值。
四、結束語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協同發展,將促進要素市場一體化。金融市場一體化作為要素跨區域流動的重要手段和載體,是要素市場一體化的重中之重。實際工作中,需要明確綿碚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導向,分析影響產業融合發展的因素,并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
參考文獻:
[1]李鋒,陳太政,辛欣.旅游產業融合與旅游產業結構演化關系研究——以西安旅游產業為例[J].旅游學刊,2013(1):69-76.
[2]敖榮軍,韋燕生.中國區域旅游發展差異影響因素研究——來自1990-2003年的經驗數據檢驗[J].財經研究,2006(3):32-43.
[3]王晞,汪宇明.競爭與整合:中國區域旅游發展與合作態勢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5-12+38.
[4]張兆福,劉琴.共享資源的多景區合作的激勵機制研究[J].現代商業,2015(1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