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斌
摘要:在石化企業的生產經營中,由于生產需要,原料和產品一般有較大量的儲存。根據石化企業生產物料的性質,最常見的儲存方式就是儲罐儲存。比如,某公司就有罐區50余座,各類儲罐640多個,總儲存量200萬噸。如此巨大的儲存量為生產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與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預知的火災危險性。而在發生的眾多油罐火災中,有一類火災極具危險性,那就是沸溢性液體火災。據油罐火災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發生油罐火災的概率約為14.6%。其中屬于沸溢性液體的原油火災占第一位,約為40%,所以對沸溢性液體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沸溢;熱波;火災
沸溢性液體指的是在儲罐著火情況下,由于熱波作用,使油層中的水分發生汽化而產生沸溢現象的液體,較常見的沸溢性液體有原油、重質石油、瀝青油、渣油及粘性烴類混合物等。沸溢性液體相對于其他可燃、易燃液體來說,特殊之處在于易發生沸溢和噴濺。一旦發生沸溢與噴濺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1989年8月12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所屬黃島油庫油罐因雷擊發生火災,原油發生了沸溢和噴濺,造成了14名武警官兵和5名油庫職工犧牲的重大火災事故。沸溢性液體火災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本文將對沸溢性液體的特性及滅火、防御戰術進行探討。
一、溢性液體沸溢和噴濺現象的形成原因
沸溢性液體的沸溢和噴濺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原因在于沸溢性液體由多組分組成,沸程較寬,并且含有一定量的水分。
在種類繁多的化工物料中,可燃、易燃液體又有單組分液體和多組分液體之分。單組分液體只有一種成分,組成分子唯一,液體內部各處的密度、熱容、揮發性等物理性質相同。所以在發生火災時,要么發生爆炸,要么能較穩定的燃燒。
而多組分液體則不同。多組分液體是指成分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液體,它屬于一種混合物,例如原油就是一種由不同烴類及水分等物質組成的復雜混合物。由于液體中有多種組分,組分間只是機械地、物理性質地混合,各組分的密度、揮發性、爆炸極限、閃點、熱容、燃燒值等物化特征不同。在燃燒過程中,輕組分首先沸騰,重組分滯后沸騰,所以原油等沸溢性液體的沸點并不單一,而是一個溫度范圍,物理學上稱為沸程。一旦發生火災,燃燒區通常在液面形成,這時不同組分在液體燃燒過程的揮發先后、燃燒順序、燃燒組分的比例、處于燃燒液體內部的層次就出現了不同。液體中沸點較低的輕組分首先揮發成蒸氣離開液面進入燃燒區,并且揮發速度較快,燃燒猛烈;較重的組分由于溫度沒有達到其沸點,不能汽化,則攜帶在表面吸收的熱量向液體深層沉降,逐漸形成一個熱的鋒面向深層傳播,并逐漸加熱冷的液層,這就是熱波。熱波的初始溫度等于燃燒液面的溫度,也就是該時刻沸溢性液體中最輕組分的沸點。隨著沸溢性液體的不斷燃燒,液面蒸發組分的密度增大,沸點越來越高,液面溫度逐漸上升,因此熱波溫度也越來越高。
原油等沸溢性液體一般來說粘度較大,并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沸溢性液體中的水分一般以乳化水和水墊兩種形式存在。例如原油,在開采、運輸過程中,水分由于強力攪拌成細小的水珠懸浮于油中而形成乳化水。在放置較長時間后,部分水因密度較大而沉降在油罐底部而形成水墊。
在熱波從液面向下傳遞熱量的過程中,經過不同的液層,由于熱波溫度遠遠高于水的沸點,因而各液層中的乳化水會受熱大量汽化,產生的大量蒸汽會穿過油層向液面運動,在向上移動的過程中,形成油包氣的氣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水蒸氣氣泡的泡沫。這樣必然鼓動液體,導致液體體積膨脹,向外溢出,于是在液面發生沸溢現象。熱波的傳播速度一般比燃燒速度快,不同組成的沸溢性液體有不同的熱波傳播速度。例如,我國出產的輕質原油的熱波傳播速度約為0.38~1.27m/h不等。
隨著油品的燃燒,熱波的溫度逐漸升高,熱波向下傳播的距離也逐漸增大,當熱波到達油罐底部的水墊層時,水墊層的積水由于吸收了熱波帶來的大量熱量而迅速汽化,產生的蒸汽體積迅速膨脹,從而將水墊層上面的液體推出油罐拋向空中,并向四外噴射,于是發生噴濺現象。當油罐著火發生噴濺時,能把燃油拋出70~120m的距離,噴濺的燃油如同一個個飛濺的火球,并且密度較大,所到之處會立即引起燃燒,不僅對撲救人員構成嚴重傷害,而且危及相鄰罐的安全,危險性非常大。
綜上所述,沸溢性液體發生沸溢和噴濺現象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多組分組成,具有較寬的沸程,并且沸程越寬,越易發生沸溢。
②油層中必須存在乳化水和水墊層,乳化水遇熱波形成蒸汽,水墊層遇熱波會發生噴濺。
③油的粘性大,使水蒸氣不容易自下向上穿過油層,從而鼓動油層,產生沸溢和噴濺。
通常情況下,發生沸溢要比噴濺的時間早得多。且發生沸溢的時間與原油的種類及含水量的多少有關。例如,經測定含有1%水分的石油燃燒45~60分鐘就可能發生沸溢。而發生噴濺的時間要根據油層的厚度、熱波傳播速度、油品的燃燒線速度等數據進行估算。
二、沸溢性火災的撲救、防御戰術
一般來說,由于生產過程的必然結果和需要,原油等沸溢性液體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的水分,因而火災情況下就可能發生沸溢和噴濺現象。那么撲救沸溢性液體火災時應注意什么呢?在沸溢性液體火災撲救中,可采取進攻戰術和防御戰術相結合的原則。
①沸溢性液體大多以浮頂罐儲存。如果火勢不大,如少量油蒸氣泄漏遇火源后會形成穩定燃燒。這時可采用一般油罐的進攻滅火戰術,首先對著火罐和鄰罐進行冷卻,防止著火罐出現爆炸或罐體變形倒塌。然后,伺機用覆蓋物捂滅或用噴霧水、泡沫、干粉等撲救。
②如果火勢較大,如油罐發生爆炸,造成罐頂坍塌、部分或全部罐蓋被掀掉,這時整個油層液面會形成燃燒區,火勢猛烈,火焰高,難以控制,局勢比較危急。這種情況下,最關鍵的是密切進行觀察和估算,防止沸溢和噴濺現象的發生。
在一定的時間內,即發生噴濺之前,應進行積極的冷卻與滅火進攻戰術,盡早將火災撲滅。一方面對著火罐和鄰近罐進行冷卻,防止著火罐爆炸、沸溢、噴濺或罐體變形倒塌。在冷卻油罐時,應注意冷卻射水要均勻,水流不宜進入罐內。在冷卻的同時,積極進攻,如油罐的固定或半固定滅火系統未受破壞,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迅速啟動固定滅火系統進行滅火。如固定滅火系統遭到破壞,可使用移動滅火系統,如車載泡沫炮進行覆蓋滅火。
當經過較長時間的撲救仍未奏效時,要注意運用防御戰術,警惕沸溢和噴濺現象的出現,尤其是噴濺的發生。
噴濺現象發生的時間,可采用下面的公式估算:
T=(H油-H水)/(V+Vt)-K*H油
式中,T-預計發生沸溢的時間,h,小時;
H油-儲罐中液面的高度,m,米;
H水-油罐中水墊層的高度,m,米;
V-油品燃燒的線速度,m/h,米/小時;
Vt-熱波的傳播速度,m/h,米/小時;
K-提前常數,當油品低于閃點時,K=0.當油品高于閃點時,K=0.1,h/m (小時/米)。
例如,對于含水0.3%的重質原油,其燃燒線速度約為0.13 m/h,熱波傳播速度約為1.27 m/h,如果油罐中油面高度為15m,水墊層高度為3m,則可計算出,發生噴濺的時間約為8.6小時。當撲救時間過長,已接近噴濺發生時間時,要果斷采取撤離或防護措施,這時隨時都會有噴濺現象發生。
油罐火災在出現噴濺之前,通常會出現某些征兆,如油面蠕動、涌漲;火焰增大,發亮、發白;火焰顏色由濃變淡;出現油沫(即發生沸溢現象)2~4次,;發生劇烈的“斯!斯!”聲等征兆。而且由于蒸汽劇烈鼓動油層,油罐會出現罐壁顫抖,同時因液面劇烈沸騰和金屬壁變形而出現強烈的噪聲,并伴有煙霧減少、火焰變亮、火舌尺寸變大,形似火箭等跡象。這時預示著油罐很快會發生噴濺現象,這不僅會導致火災發展,而且嚴重危及撲救人員的生命安全,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充分做好預防或撤離準備。
采用積極防御戰術,還可以利用倒油攪拌和排積水操作,來防止油罐發生噴濺。
倒油攪拌目的是破壞噴濺現象發生的必要條件,消除油面上層的高溫層,及熱波的傳播源,以防止沸溢和噴濺出現。
所謂倒油攪拌、抑制沸溢的方法,實際上就是攪拌降溫的方法,通常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種:
①由罐底向上倒油,即在罐內液位較高的情況下,用油泵將油罐下部冷油抽出,然后再由油罐上部注入罐內,其形式如同鍋煮餃子點水,為使用滅火劑滅火創造條件,
②由非著火罐向著火罐內注油,即在罐內燃燒油品處于低液位的情況下,用油泵從非著火罐內抽出與著火罐內油品相同質量的油注入著火罐,其原理與前一種方法相同。
③使用儲罐攪拌器攪拌,即在存儲罐內對油品進行攪拌,使冷油層與高溫油層融在一起,降低油表面溫度,防止罐內形成高溫層。
但在倒油攪拌時,應注意:
①由其他油罐向著火罐倒油時,必須選取相同品質的油。
②倒油攪拌時,不得將罐底水墊注入熱油層,以免發生氣化現象,造成泡沫溢流。
③倒油攪拌前,應判斷好冷、熱油層的厚度及液位高低,掌握好倒油量與時間,防止倒油超量,造成溢流。
噴濺發生的另一個原因是水墊層。為防止熱波傳播至水墊層而發生噴濺,也可以采用排除油罐水墊層積水的方式。具體方法是通過油罐底部的虹吸栓將沉積于罐底的水層排泄到罐外,這將直接消除了蒸汽的產生源。運用排水防濺措施時,應注意:
①排水前應計算水墊的厚度、重量及排水時間。
②排水處應指定專人監護,防止排水過量,出現跑油現象。
另外,如果油罐的罐頂部分坍塌,應注意冷卻保護罐頂殘留部分,防止因長時燒烤后,殘留罐頂變形坍塌落入油罐,導致水墊層積水遇熱汽化,出現噴濺。
如果沸溢性液體發生了沸溢或噴濺,會造成大量油品的流淌火災。為堵截液體的流散、阻止火勢的無限度蔓延,可根據儲罐液體油火流散的情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物,采取不同的方法,筑堤攔壩,阻止漫流,將流散的液體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為滅火創造條件。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結合沸溢性液體的物料特性,掌握火災事故危害的發生原理和規律,以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滅火戰術,將會有效地減少火災的危害,成功撲救沸溢性液體火災。
參考資料:
[1]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安全監督局編.《石油化工安全技術》(ISBN7- 80043-717-5/TQ.418).中國石化出版社.1998年4月
[2]公安部政治部編.《滅火應用戰術》.(ISBN7-81027-937-8/G.367).警官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年.
[3]公安部政治部編.《滅火戰術基礎》.(ISBN7-81011-977-X/D.800).警官教育出版社.北京.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