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隔代教育,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社會問題,集中體現在我國一些僻遠的農村學校,而引發的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學校教育教學,甚至危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讓學生尊重生命,學會呵護生命,就亟需加強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試著從當前農村學校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出發,從三個方面提出解決方案。
主題詞:農村學校 ?心理健康 ?尊重生命
一、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生命教育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除了身體各項指標的健康外,還包括了心理各項指標的健康。身體健康為大眾所熟知,而且外部顯露出來,而易被人們發覺、識別,從而有效進行干預治療。因此,對于身體各種疾病的醫治手段和方法比較普遍。
然而,心理健康作為隱性評判指標,具有隱匿性,不易被人發覺,因此也不被大眾重視。而縱觀近些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每年大約有10萬未成年人因各種意外身亡,其中約近三成是由于心理疾病而直接或間接引發傷害事故。其中不少學生是因為患上了抑郁癥,從而厭倦生活,從而選擇了輕生。
面對這些花季少男少女的凋零,我們除了事后感慨外,也在不停的總結和反思,是什么導致本來處于生命蓬勃期,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孩子們會如此的漠視生命,會如此過激,會如此的憤世嫉俗。不得不說,這類悲劇發生,令人不得深思,當前心理健康與生命教育的缺失。
二、當前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存在的短板
1、當前農村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農村學校由于留守兒童居多,加之單親家庭,缺少父母陪伴與教育引導,一部分學生缺少正確的認知,包括對生命,對世界,對人生,對美丑,對是非都混淆不分。這給學校生命教育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2、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未成體系,一部分農村學校甚至未開設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相關課程,有的地方開設的課程單一,而且任課教師不專業,開設的課程形同虛設。
3、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干擾著農村學校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譬如農村孩子利用手機從網絡,影視作品中受到不良影響,又比如農村家庭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視,又如社會不良青年對學生的影響。
4、當前部分農村學校存在的重智輕德的影響,把追求升學作為學校發展根本,把分數高低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根本沒有把立德樹人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不重視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走形式,搞個過場,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5、缺少后續跟進的教育機制,若發現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問題,有輕視生命的趨向時,多數農村學校無條件跟進,對存在有問題的學生進行正確的彌補挽救,錯失了教育的黃金時機。
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孩子尊重生命
1、加強宣傳,營造尊重生命,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兩會期間與教育界進行座談時,說到我們不能做只關注學生分數的教育,要更多關注學生體格健康,心智健全。這說明了黨和國家越發重視對學生健康體格和心理健康的重視。各級政府,學校要通過多途徑教育平臺,多形式體驗方式宣傳生命教育,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是教育主陣地是學校,要通過各類宣傳標語、展板、黑板報、手抄報、校園廣播、主題演講、知識競賽、專題講座、團隊輔導等形式加強珍愛生命,關注自身健康的宣傳,對于隱諱的心理健康問題,要進行知識普及,讓更多老師、家長、學生提高認識自我,調整自我。
2、立德樹人,充分發揮學校德育思想引領,培養學生責任意識、擔當意識。
當下的學生為何對生命教育不關注,對自身以及其它生命漠視,其實是缺少一種責任與擔當意識。要抓好生命教育,就得從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培養抓起。
比如一些農村學校可利用留守兒童父母不在家,要求學生周天回家必須完成一項以上的家務,既減少了學生玩手機的時間,讓學生生活更充實的同時,也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責任與擔當意識。從而讓學生自尊,自信、自愛、自律、自強,真正從思想上解決根源問題。
3、健全機制,彌補短板,建立預警機制、定期檢測機制、后續跟進教育機制。
學校要建立一套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監測機制,及早發現一些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對測監中存在一定問題的學生多關注,并由班主任、班上親近同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孩子家長及親人多方合作進行干預,持續跟進,用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引導、感染學生,使其早上走上正軌。
4、完善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教育網絡,共同協作構建學生生命安全防護網。
針對部分農村家長知識文化低,對子女身心健康不重視等問題,可利用政府督學部門,加強對家長思想的教育和引領。社區要積極開展生命主題活動,并深入校園,讓學生充驗生命的來之不易,更加珍家生命。如可讓婦幼保健醫生走進校園,開展生命從何而來,甚至通過分娩體驗機器,或讓學生在自己肚子上綁上幾斤重的沙袋,從早到晚不準卸下,持續體驗一周,讓學生充分體驗母親懷著我們和分娩時痛苦,更加明白生命來之不易,更加珍愛自己生命,關愛他人生命。
學校對于孩子開展生命教育更是責無旁貸,要加強家校共育,每周、每月、每學期要跟家長進行一次溝通,交流學生在校表現,了解學生在家情況,摸清楚學生近期思想動向,有的放矢針對性地找學生聊天,進行心靈撫慰。構建三位一體的保護網絡,共同呵護學生身心健康。
主要參考文獻:
1、《心理健康教育》俞國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2、《健康心理與人才發展》賀淑曼等編著世界圖書出版社 2004.
3、吳麗秋.儒家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9
重慶市綦江區永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