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蓮蓮
[摘要]作文是運用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本文主要闡述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活動中,教師要轉變觀念,豐富活動內容,采取多樣化形式,規范活動,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有體驗。活動后討論,思考,整理寫作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寫作靈感,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觀念 ?內容 ?形式 ?活動
一次,聽了小學一位老師的講座,指出:每次秋游完布置學生寫作文的時候,都是看到這樣的開頭“星期六,老師帶我們去塔山公園玩。”發現現在我們的孩子寫作文都是在應付老師的作業而已,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真實想法,也不會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綜觀小學作文教學現狀,出現的一些問題不得不令人憂慮。首先,老師的指導往往停留在說教這一單一模式上,習作內容也以命題作文為主,很少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生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很難被激發出來。其次,學生寫作文也僅僅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缺乏寫作激情。在沒寫作興趣的狀態下進入寫作,就出現了內容假,情感假,布局千篇一律、缺少個性的情況。他們從開始的被逼寫到不想寫,接著就很少寫,最后就不會寫了。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改變學生寫作文千篇一律的問題呢?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轉變觀念
魯迅先生講過:寫作之于人生,尤重于衣食。《語文新課程標準》就指出: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我想,作文教學方面也應該如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
二、內容豐富化
現在的學生寫作,首先表現在作文題材的雷同,形式的單一。學生大量的習作就表現在寫人、寫事上面,只是一般形式的記敘文,很少有同學寫詩歌、散文等。為此,老師應指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文章寫作。如:聽寫作文、連續觀察作文、推測作文、再創作文、觀后感、讀后感、時事評述、科普作文、體驗作文等。
我進行了推測作文教學的嘗試。首先出示兩幅漫畫,主要意思為:
第一幅圖:下雨天,一個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見前面一個女人沒帶雨具,懷里還抱著孩子,胳膊上挎著包。
第二幅圖:那男人主動把自己的雨傘借給女人,接過孩子抱在懷里。
首先,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漫畫,說說自己通過觀察了解了什么。交流中,有的同學說他們是夫妻,丈夫在幫助妻子;有的同學說那男人是雷鋒,他在無私地幫助他人;還有的同學說那男人是人販子,他的目的是孩子……最后,讓學生在自己推測的前提下進行寫作。
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全體學生參與了思考與推測,反映了學生對生活多維度的理解。而且,由于結論的不確定性,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對話、寫作等幾個方面主動參與到課堂實踐中來,感受到漫畫的魅力、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形式多元化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活動作文教學中的“活動”應該是多元的,不拘泥于課堂。
(一)課內活動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作家沒有材料也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所以,根據學生關心時事的特點,在每節課前利用1-3分鐘的時間開展活動,讓他們圍繞一個中心,談自己的身邊人、身邊事,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為其他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在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可以開展簡便易行的課內活動,
(二)家庭活動。
與家長配合,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家庭活動。讓學生學當家長,體會家長的苦惱;學做家務,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家長交流,明白家長的苦心……
我可以讓學生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為題,把想對父母說的心里話寫下來,并讓父母閱讀后寫寫感受。
(三)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接受教育的場所,不能僅局限于學校、家庭,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家門、校門,積極參加社會綜合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探索自然、親近社會、發展自我。現在提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的學習活動,體現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把綜合實踐活動和作文教學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
1.巧借綜合活動激發寫作激情
比如在過節的時候鼓勵孩子們制作賀卡。雖然有的賀卡制作得不夠精致好看,但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樂在其中,抒發自己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活動過后,學生紛紛在日記上寫下了自己的收獲。
2.巧借綜合活動豐富素材積累
每年九、十月份節日較多,有重陽節,教師節,中秋節,還連著國慶節,這為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素材,如收集相關的資料,探究節日的由來,搜集神奇的傳說,吟誦美好的詩歌;制作各式賀卡,把祝福送給親朋好友;查閱月餅的來歷,去超市調查了解月餅的不同口味和銷售情況,等等。學生都能把自己經歷的、感興趣的事情寫下來,表達出來。
總之,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應以“活動”為特征。它既可以是課堂上的教育活動,也可以是課外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切忌為活動而活動,使教學形式化,表面看看熱鬧,實際對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沒有任何幫助。我們教師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有體驗、有感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寫作靈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田慧生 ?《 關于活動教學幾個理論問題的認識》,《教育研究》 1998年第4期
2、李白堅 張賽琴 ?《21世紀我們怎樣教作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4
3、高峽、康健、叢立新、高洪源著《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97年11月
4、徐家良《生活中的作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2
浙江省浦江縣大溪中心小學 ?3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