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偉
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鄉土文化資源是語文課程教學內容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融入鄉土文化的課程開發利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獨特的優勢。
成縣古名成州,又叫同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鄉土文化中蘊含著豐富而獨特的課程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成縣本土文化資源,可以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應用能力和學科綜合素養。
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開展學生的思想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成縣歷史發展進程中蘊含的豐富德育元素,結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相關篇目,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讓本土資源促進學生德育素養提升的目標更加具體化。
教師應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一個人只有懂得愛自己的家鄉,才能在內心深處激發對祖國的熱愛。鄉土文化資源對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講授《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了解成縣的風土人情和地理風貌,首先讓學生愛自己的家鄉,進而由家鄉到國家,通過情感啟發讓學生的情感上升一個層次和高度;在教學《最后一課》《木蘭詩》等戰爭題材的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抗金名將吳挺的民族氣節,以及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成縣的事跡,鼓勵他們瞻仰吳挺紀念碑、成縣文化館等,激發學生對在保家衛國當中做出貢獻的歷史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喚醒他們的愛國情懷。
教師應充分利用本土紅色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成縣有著豐厚的紅色革命文化教育資源。1936年,紅二方面軍曾經在成縣短暫停留,隨后揮師北上,其間發生了著名的“成徽兩康”戰役。在學習《黃河頌》《土地的誓言》等戰爭題材的課文時,教師可讓學生了解抗戰時期成縣人民踴躍支援抗戰的事跡,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犧牲和奉獻換來了今天幸福的生活。同時,教師還可以語文實踐教學為基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第二課堂,引導學生搜集成縣革命故事,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借助鄉土文化資源,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語文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著眼于學生實際,注重地方課程與教材的結合。教師借助鄉土文化資源,通過系列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能增強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實踐操作性,而且能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確立主題,實地體驗。教師與學生充分討論之后初步確立實地研學體驗項目,如《西狹頌》文學價值解讀,教師首先可組織學生實地觀摩漢代摩崖石刻《西狹頌》,接著引導學生閱讀《西狹頌》的內容,分析講授《西狹頌》的文學價值和摩崖石刻的書法造詣,讓學生通過實地體驗,感悟《西狹頌》的藝術特色和恢宏氣勢。
搜集素材,引導探究。教師可組織學生閱讀《成縣志》《同谷史話》等書籍,引導學生搜集教材上與成縣相關的文化故事、諺語民歌,搜集鄉土文化數據資源,結合一系列有關成縣鄉土文化教學資源的解讀,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研究的實踐精神,激發學生了解本土文化資源、學習語文學科的興趣。
分工搜集,合作探究。教師可號召學生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在搜集素材的基礎上,確立實踐探究類型的語文學習主題,首先,制訂合作探究方案,或采訪老黨員,或搜集民間故事,或撰寫研究報告,或組織鄉土文化知識競賽;其次,對方案進行篩選,讓學生自行分組,有條不紊地開展探究性學習。
結合鄉土文化資源開展語文綜合實踐,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應用能力
成縣鄉土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像成縣現存的老建筑、西峽古棧道、摩崖石刻,各鄉鎮民風民俗,秦腔社火,無一不為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提供了寶貴資源。教師在深入挖掘成縣的鄉土文化資源的同時,可結合教材內容,將鄉土文化資源融入綜合性學習教學,引導學生從家鄉的傳統習俗、名勝古跡、飲食文化等入手,把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任務落到實處。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時”,教師可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到風光優美的大自然中去,切身感受家鄉的自然風光之美,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審美的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綜上所述,鄉土文化資源是語文教學中十分寶貴的課程資源,在語文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資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在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上,為學生建立大語文觀提供思想保障。
(作者單位系甘肅省成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