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美亞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日趨多元化,單純的知識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課堂教學的深度調整勢在必行。將淺層學習發展為深度學習,是對時代要求的一種回應,也是對課堂教學深度調整的一種有益探索。那么,何為深度學習?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就是教師引導、幫助學生去發現、理解、思考、應用知識,使學生成為語文教學過程的主體,促進他們高階思維的培養和對知識本質的把握,并以此為基礎,將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實現深度學習呢?首先是要進行閱讀,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參與學習,獲取、建構知識和信息的過程;其次是要確立主題,確立了主題,才能為學生提供明確的目標,使教學過程系統化,更好實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思考、應用。
情境引入,開啟探索
要完成從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轉變,就必須確立兩個定位:一是對知識的定位,要明確知識只是教學的載體;二是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地位的定位,要確立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相應的,認識到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而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因此,對于語文的主題閱讀教學而言,必須從教學過程的開始階段就引導學生進入對相關內容的探索中,而非等待接受知識。要做到這一點,情境的創設顯然是必要和有效的。
比如,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很明確,那就是“新聞”,所以可以將主題確立為“實習小記者的成長”。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一個剛到報社實習的小記者,而教學的過程則是該記者成長的過程。于是,學生對這一單元學習的認識不再是聽教師講新聞的相關知識,將其作為一個學習任務進行記憶、理解和應用,而是將自己假想為另外一個人,去體驗以前沒有過的經歷。這讓學生很有代入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教學過程的開始階段就開啟對相關主題的探索,能確立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任務驅動,推進教學
學生進入情境后,教學過程就開始了,那么如何讓教學過程自然、有序推進,并保證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呢?除了情境的延續,教師還需設置不斷遞進的任務加以驅動。就“實習小記者的成長”這一語文主題閱讀教學而言,教師可以扮演報社派來指導實習小記者的老記者,然后給“實習小記者”們布置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新聞閱讀。作為“實習小記者”,首先要了解新聞,而要了解新聞,必然需要先去閱讀新聞。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和課外報刊上的新聞,并在閱讀中了解新聞的不同體裁、新聞的特點等信息,讓學生對新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一任務所需時間較多,所以不能局限于一節課。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課外帶著任務,或個人,或組成小組,進行廣泛的相關閱讀。雖然這一任務中涉及的學生的思維活動主要是記憶、理解等低階思維,但是低階思維不等于淺層學習,培養高階思維也不等于放棄低階思維,高階思維的培養必須以低階思維為基礎,循序漸進。此外,這一任務還可以幫助學生養成閱讀新聞、關注社會生活的好習慣。
在學生完成第一個任務后,“實習小記者”們就可以接第二個任務了,那就是新聞采訪。在任務布置之后,教師先讓學生組成小組,這是為了在培養學生個人思維能力的同時,兼顧他們合作精神的養成。小組組建后的第一步是確定采訪的內容,這一步需要學生運用相關的新聞知識,進行運用、選擇和判斷,這能培養學生應用、分析和評價這三種思維。然后,第二步是讓各小組制訂采訪方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最后一步是讓各小組去采訪、搜集新聞素材,使理論實踐化,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遷移到具體情境中進行運用,這有利于學生整合、運用碎片化、文本化的知識,得出原理和規律,把握知識的本質。
采訪完成后,就進行第三個任務:新聞寫作。這一任務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思維能力等,讓學生更好地思考、應用知識,強化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成果得到體現,使教師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評價中了解到的學情,對今后的教學進行改進。
認識升華,立德樹人
情境的創設和任務驅動,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高階思維。但是如果就此判斷主題閱讀教學完全達到了教學目的,顯然還言之過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而不只是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教學最終還要指向立德樹人。在主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升華學生的認識,將培養學生知識、能力與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聯系起來。在“實習小記者”這一主題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他們閱讀的新聞、搜集的新聞素材、撰寫的新聞等進行分析評價,使他們能對新聞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從而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追求。
綜上所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就是教師設置一定的情境,以知識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參與教學過程,培養高階思維和正確的價值觀,以期實現深度學習,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作者單位系昆山高新區漢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