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紅
在英語語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常使用提問來串聯教學并引導學生思考和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發散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和創新能力。正確的教學提問,能正確引導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參與度并激發學習動機,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如果能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讓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思考,完成文本的學習和發掘,這樣,就會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全面發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進行英語語篇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問學”這門藝術,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的水平和質量,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問學指求知和求學。具體而言,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依據學習情境的不同和信息來源的不同,主動提出問題并確定學習目標,找到最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問學教育方式的實施,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進行主動調控。提出問題是問學的核心內容,它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廣,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改變教師的教育方式,并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英語教學中,語篇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能有效培養學生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應用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英語語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在語篇閱讀教學中,一般是從句型、詞組和單詞等方面出發,而句型的各種應用是教學方式圍繞的重點。這種教學方法的語言形式把語篇閱讀理解分成了各個部分,如此一來,就會讓學生很難理解到完整的語言意義,進而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造成影響,最終影響教學效果。
教師應通過語篇教學的提前設問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教師在進行英語語篇閱讀的教學時,需要對教學的要點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只有這樣,才會促進英語語篇閱讀的質量和水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在語篇閱讀教學環境發生變化時,教師也要相應地改變教學手段。在進行英語語篇閱讀之前,教師要實現創設好情境,利用創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的情境中要包含對語篇背景知識的介紹,便于接下來教學時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且,教師需要最大程度地降低語言知識障礙。在英語語篇閱讀時,教師要采取聽讀和跟讀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在課上利用點讀機播放音頻,或者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讓學生進行跟讀并提醒學生模仿語音的語調、感知語篇的大意。之后,教師要讓學生略讀,把握文章整體,帶著教師提前設置好的問題進行語篇閱讀,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快速閱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理解運用能力。

教師應通過英語語篇教學發展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
教師應讓學生從語篇整體出發設計提問。引導學生跟著話題走是語篇教學中學生問學的主要目的,這樣的引導可以使學生對語篇的主要內容的把握具有整體性。所以,教師提出的問題不需要過多涉及英語語篇的細節內容,而是要從整體出發,引導學生提出主要問題,從整體上一覽全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主動思考,不斷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另外,教師需從學生的實際和語篇的主題出發,找到文本的“切入點”,從大局入手,巧妙探究整篇的主要問題。
教師應帶領學生逐段提問并分析。教師應引導學生把語篇分成若干部分,并針對每一部分的內容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能明白整個語篇的脈絡。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合適的學習方法,提醒學生完成課堂筆記的記錄,教會學生制作思維導圖來梳理語篇。在這樣的語篇教學中,學生會掌握如何將知識進行整理分類,思維導圖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思維邏輯更加清晰,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教師應活用課文插圖,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提問。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英語教材一般是圖文并茂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插圖,根據插圖設置問題,引入全文,便于學生對整個語篇的內容有一個深入和透徹的理解。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創新性地提出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
綜上所述,教師應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斷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要采取有效的小學英語語篇閱讀教學實踐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市錦溪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