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秋雯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成了廣大教學工作者重點探究的課題。
教師應創新教學形式,營造人文氛圍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愿意融入課堂,才能完成人文素養的培養目標。要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就要創新、優化課堂教學形式,為學生營造優良的人文氛圍,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地理學習、探究。那么,如何創新地理教學的形式呢?具體而言,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師應聯系現實生活展開地理教學。在正式教學時,教師可以滲透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元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地理教學,為人文素養的培養創造良好條件。另一方面,教師應借助現代化教學設備實施地理教學。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還對教學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已有資源利用起來,給學生展示一些直觀的圖片、視頻,讓學生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從而更加喜歡地理這門課程,這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教師應打破思維定式,樹立人文理念
作為新時期的教學工作者,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明確和尊重學生的主人公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于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來說,這點也是不例外的。在具體教學時,教師要在發揮自身引導作用的同時,鼓勵學生直抒己見、暢所欲言,就個人的真實想法、見解發表看法。
例如,在教學“中國的自然環境”中的“自然災害”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自然災害”為主題的交流分享會,如洪災、地震以及旱災等,讓學生談談對這些自然災害的認識及這些災害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方式實施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喚醒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讓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得到有效鍛煉,促使學生在思考、分析以及解決問題時,學會從多個方面考慮,使這個過程更全面、客觀。除此以外,在分享交流會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得到了良好的引領,他們能逐步形成尊重規律、敬畏自然、愛護環境的意識,并且將其付諸實踐,這對其人文素養的發展具有極為關鍵的促進作用。
教師應注重實踐活動,培養人文素養
就初中地理教學來說,除了課堂、教材的學習以外,教師還可以將其延伸到課外,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樣的方式具有更加鮮明的優勢,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全面激發,以最佳的狀態參與地理學習、探究,真切地走進自然、社會,感受自然,認識社會,對我國地理情況形成大致掌握,懂得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重要性,這不正是人文素養的有力體現嗎?
例如,在教學“中國的自然資源”中的“水資源”這部分知識內容時,當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形成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即結合課堂所學的知識,調查當地的水資源情況,并做好記錄,最后以報告的形式進行呈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真正了解當地是否存在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并且就此制訂應對方案。這樣,則能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培養,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自然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教師應關注時事熱點,豐富人文精神
地理是一門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知識于一體的課程,要更好地學習和掌握這門課程,就有必要將其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適當滲透時事熱點,帶領學生就此展開思考、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和平臺,這樣才能切實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使其自覺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貢獻力量。除此以外,通過時事熱點的分享,學生還能試著感知并認可人文的多元化。
總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提高教學實效、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舉措,值得受到充分重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創新教學形式,營造人文氛圍”“打破思維定式,樹立人文理念”“注重實踐活動,培養人文素養”“關注時事熱點,豐富人文精神”四個方面入手,在完成基礎教學目標的同時,實現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鹽城市北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