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斕
微課程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和學習方式,它從幼兒當下的興趣、需要出發,由小及大,由一點到多元,形成連續、靈活、滲透的呼應式課程,促進兒童的整體發展,培養兒童的學習品質,激發教師、兒童和家長共同學習和成長的力量?,F如今,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展了微課程活動,教師通過案例、主題等多元化的方式來不斷探索、創新和完善。但是如何有效開展微課程、怎樣選取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和事件、如何提升幼兒能力等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探討。
課程的緣起
班級微課程的確定應從幼兒的日常談話和游戲中尋求,需要教師仔細觀察幼兒的游戲、認真聆聽他們的對話,從中找到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并分析探究此次活動中幼兒能獲得的學習品質,從點到面,全面提升幼兒的核心素養。
課程源于生活,教師應擴散幼兒的多元思維。教師可以在與大自然互動中,或在日常生活習慣培養、行為規則養成、游戲活動等方面選擇小班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如我們班的幼兒在小班時對自然角中的蠶寶寶很感興趣,于是我抓住契機,開展了《可愛的蠶寶寶》課程活動,從蠶寶寶這個點展開,從不同領域、多個維度設置好主題實施框架,讓幼兒利用多種感官感知蠶寶寶、探秘蠶寶寶。
小班的孩子往往對自然界中的事物充滿好奇,有強烈的探索欲,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在小班年齡段開展與大自然、與小動物有關的課程活動。小班的孩子在進行微課程時,教師應以感知和體驗為主,結合生活、行為習慣的養成,幫助他們獲得發展。
課程源于問題,教師應發現其中的學習契機。在中大班中,教師可以在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遇到的問題中發現學習契機,注重活動的可操作性,幫助他們獲得多元發展。如我們班幼兒在中班時遇到了問題,他們經常會討論“為什么有時候出了汗,黑黑的衣服上有白白的東西”,于是我抓住這個學習契機,開展了《鹽的秘密》課程活動,引導幼兒了解物質的溶解和析出等有趣的現象,孩子們在操作中興趣盎然。
中大班的孩子在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社會交往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課程的選擇上需要考慮活動的可操作性以及團隊的合作性等方面,讓孩子們在每一次的活動中都有提升。
課程的實施
教師應化被動為主動,提升幼兒的核心素養。在主動學習中,幼兒核心素養會充分發展。在微課程的實施中,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在幼兒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教師應通過引導式提問,向幼兒拋出橄欖枝,幫助他們想到辦法。這樣的學習方式效果是顯著的,整個活動實施后,孩子們的核心素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如在中班《鹽的秘密》中,有幼兒提問“我們吃的鹽是從哪里來的呢”,大家通過搜集資料知道了鹽的來源后,又開始討論“如何提取鹽”,大家通過投票,選擇自己認為可行的方法進行操作,最后通過分組實踐獲得了答案。幼兒只有通過主動嘗試,才能牢記鹽的析出的原理。從中可以看出,幼兒在探究行為、問題解決能力方面有了提升。在探究行為方面,他們觀察細致、有探究欲望,能進行探究并有所發現;在問題解決能力方面,他們能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
教師應減少干預,真正讓幼兒做主。幼兒的學習是在“做中學”,因此在微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以一名輔助者、一名好伙伴的角色參與其中,主要目的是引導他們思考和探索學習的方法,獲得學習的經驗。因此,教師需要減少干預,作為引領者,向幼兒拋出橄欖枝,幫助他們獲得提升。
課程的反思和提升
微課程能促進兒童的整體發展,培養兒童的學習品質,激發教師、兒童和家長共同學習和成長的力量。《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支持和滿足幼兒發展需要,不僅要求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牢記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而且要求教師在課程結束后及時分析、反思,找到需要改進和提高的環節,避免在以后的課程活動中出現類似問題,完善課程的實施過程,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系昆山高新區鹿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