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界上罕見的、影響深遠的疫情。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抗擊疫情的偉大實踐和大規模網絡教育教學,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可靠的依據。在面對西方意識形態的背景之下,新時代外語類高校人才的思政教育應對于疫情防控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進行系統深入的思考。在后疫情時代,高校探索疫情防控工作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渠道,對積極落實“立德樹人”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網絡思政;外語類高校;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界上罕見的、影響深遠的疫情。自其爆發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成為本世紀的人類災難。與此同時,在黨中央高度重視下,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也取得了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前,內國疫情形勢趨于穩定,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雖然這場疫情必然會走向消亡,但萬眾一心、舉國抗疫的壯舉和對外施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卻銘記在人們心中。
在后疫情時代下,外語類高校要以“四個正確認識”為切入點,將我國“抗疫精神”融入進學生思政課堂中,利用互聯網技術,講好中國故事,培養中國精神,傳播中華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定中國立場和文化自信,從而為建設國家輸送道德品質、專業技能、思想認識全面發展的優秀外語類人才。
一、外語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在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的背景之下,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尋疫情防控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融的路徑與機制,以“四個正確認識”為切入點,真正將疫情防控的精神、舉措、成果融入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答卷,努力為打造“大思政”格局、提升育人成效而不懈努力。
(一)外語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新趨勢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通過對教師的在線部署和培訓,幫助教師認識到疫情防控期間的思想政治課具有特殊的“主題教育”意義,并引導教師深刻認識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和獨特的戰斗經驗是一門生動的思想政治課。同時,要在外語課程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疫情防控和網絡教學并重。思想政治教育應與學生所學專業相輔相成。
疫情期間學生參與在線教育教學黏性增強。因此,在網絡思政教育上應建立實現先進思想接受者到先進思想產生者再到先進思想傳播者的路徑。要用好、用活寶貴的教學資源,根據各自學科、專業及課程特色,借助中國大學MOOC、超星學習通、智慧樹等網絡教學平臺以及微信、QQ、騰訊會議、釘釘等網絡工具進行的線上授課,呈現出線上教育的諸多優勢和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廣闊前景。
(二)外語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的問題
1.2.1教師方面
對抗疫精神缺乏更為的深刻理解:目前,關于疫情防控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總體僅僅將抗疫素材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教本,而對于疫情防控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時代價值、基本原則實施路徑等都缺乏較為系統的思考。因此,作為輔導員教師,應主動學習和理解疫情防控的精神內涵,學習和理解黨中央下發的各項決定和文件;結合學生成長發展規律,結合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規律,從輔導員的角度和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抗疫故事和時代精神,去講好抗擊新冠疫情的中國故事。
對互聯網技術掌握不夠熟練:互聯網更新換代快,信息種類多,熟練運用互聯網技術需要一定的門檻。教師若沒有充足的準備與培訓,很難將思政教育通過互聯網傳播。
1.2.2學生方面
積極性不強,易分散注意力:在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的今天,大學生可以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大眾媒體對疫情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此時教學不深入、不明了,容易讓學生感到無味、啰嗦,從而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削弱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積極性。其次,網絡上信息紛繁復雜,泛娛樂化現象嚴重,學生抱著獵奇的想法,更容易被一些新奇、古怪的新聞信息所吸引,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被虛假信息誤導的后果。
二、后疫情時代外語類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外語教育本身具有鮮明的特殊性,需要直接面對外國意識形態和西方主流話語。它的文化價值往往根植于語言背后。如何通過語言意識形態來引導學生的價值觀,是外語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因此,外語院校要善于準確把握黨和國家的重大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事緊密聯系起來,利用互聯網技術,把疫情的“戰場”變成思政教育的“課堂”,講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引導學生認清國家發展形勢,為最終戰勝疫情作出積極貢獻,對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服務黨和國家的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國人民的生命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黨中央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統籌兼顧,不惜一切代價同疫情作斗爭。隨著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我國經濟恢復發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放眼世界,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但“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的對比,彰顯了中國疫情防控的重要成果,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感。外語類高校開展疫情防控下的思政課堂,講好中國的抗疫故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黨中央關于疫情防控的相關決策,積極配合黨中央疫情防控和國家日常工作,為維護社會穩定、培養人才提供強大力量。
(二)服務學生成長的需要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新冠肺炎疫情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社會發展和自身生活狀況的良好機會,有助于幫助大學生進行自我審視和成長。面對疫情,90、00后主力軍不畏艱險、奮勇前進,體現了新一代的責任和擔當。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在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的現狀下正常進行學習生活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開展好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網絡的思政課堂,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強化責任擔當、確立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為他人做貢獻的人生價值觀。
針對外語院校的國際化特點,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培養大學生愛黨愛國的真摯情感,牢牢樹立人類和諧共存意識,與世界人民站在一起,勵志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建設者;鼓勵同學們以更加堅定的立場、無畏的精神、開拓進取的態度,挑起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三、后疫情時代外語類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發展路徑
根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實踐更是充分地體現了我國網絡文化的繁榮。以大規模網絡教學為契機,加快思想政治教學模式改革,講好正能量故事,弘揚時代和社會新潮流,強調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繼續講好戰“疫”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后疫情時代,外語類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仍應優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主動去了解中國精神,學習歷史,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實現中國夢、弘揚中國精神而不懈努力。
外語類高校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不僅要教授外語文學,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還要在教育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如何面對和評價外國文化和價值觀,通過中外對比,過濾出需要摒棄的消極思想和糟粕。同理,在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要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領會我國“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價值取向,透視西方國家“甩鍋”疫情、污名化疫情的本質,追問疫情防控背后的“中國之治”。從而能讓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和領悟“四個正確認識”,積極地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未來命運之中。
(二)最大化利用新媒體技術
外語類高校要適應網絡發展的新特點,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拓展網絡思政教育渠道,降低思想政治課程資源建設成本、提高建設水平、降低審查風險,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媒體技術。在宏觀層面,高校要不斷拓展與教育上層、各級黨政部門、校外各界宣傳平臺、各類媒體等網絡生態空間的對接渠道;在微觀層面,加強校內各領域、各院系、各部門、各環節、各群體的網絡生態空間與渠道的聯系,不斷創新工作管理模式、思維和發展方式,學習先進的新媒體教學手段,充分運用現代傳播技術,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三)網絡思政課堂要適時化解泛娛樂化
思政教育既要寓教于樂,也要保持嚴肅性。當前,“泛娛樂化”開始以其強烈的趨勢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大學生還處于長期的身心發展階段,容易出現誤判、思想迷失、信息缺失等現象,從而影響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效果。
要化解思想政治教學的泛娛樂化,就必須在教學中構建知識觀,提高教學的教育性。與此同時,還要適時進行互動轉化。既要避免校園官方化的理論說教、行政指令、政策嚴格話語,又要充分運用網絡傳播的社交性、互動性和沖擊力大、關注度高等特點,注重戰“疫”之后的心理建設,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習,變娛樂享受為規約接受。
(四)紅色文化的注入
紅色文化是學黨史的鮮活教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特別對傳承紅色基因、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利用新媒體以及融媒體技術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是網絡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各種專題實踐活動,利用豐富的網絡紅色資源,不斷加強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學,將紅色文化注入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提升師生的政治情感認同,培養思想過硬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在外語教育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具體內容,運用中外比較的視角來介紹中國故事元素,如“中國制造”“高鐵建設”“‘天眼’工程”“脫貧致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另一方面可以設計具體案例,并通過課堂討論、線上線下作業和考試題目等有機融入中國故事內涵,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和國情,這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愛國主義、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加強對“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家政策的理解,充分理解外語專業的使命和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在后疫情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逐漸顯現。外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新時代互聯網發展的新特點,適應信息時代教學路徑改革,在課堂教學中加大新媒體技術的運用,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利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以“四個正確認識”為切入點,講出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蘊含的生活性、思想性,把疫情防控講深刻、講徹底,滿足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需要,激發學生求知欲,服務大學生成長發展,增強學生的政黨認同、國家認同、制度認同,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為祖國和民族的發展提供有生力量。
參考文獻:
[1]徐曉寧,任嵩.疫情防控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結合的價值與路徑研究[A].巢湖學院學報,2020.
[2]李家富.高校講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的策略深析[A].高校輔導員,1674-9618(2020)06-0029-05.
[3]楊萬鵬,王仲科,徐煒杰.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A].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96-711X(2020)23-0109-03.
[4]楊金才.新時代外語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A].21世紀英語傳媒.
[5]吳璇,遷徙后疫情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發展 DOI:10.16324/j.cnki.jcts.2021.04.027.
作者簡介:
宋麗麗(1986—)女,漢族,遼寧大連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