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宇 胡勇
摘要:為幫助大一新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筆者在教師的指導下為新生開展了“自我認知與成長小組”活動。筆者在本研究中分析了大一新生所產生的不適情況及成因,小組的構成以及活動設計,評估與反思,力求在社會工作理論的指導下開展相關活動,協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
關鍵詞:社會工作;成長小組;適應性
眾所周知,大一新生步入大學后會產生不少適應性的問題,其成因,主要包括大一新生的心理正在往“成熟”的階段轉化,容易產生消極,偏激的想法,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也會存在不相適應的問題;其次,許多同學對新專業不熟悉,對未來就業感到迷茫;第三,大一的課程不多,新生易出現不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時間的情況。筆者認為面對具有共同特點的大一新生,開設“成長小組”更為合適。如果及時開展成長小組會使新生切身感受親切感以及正確認識自己,并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理論依據
1.鏡中自我理論。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他人這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正確的認識自己。時常個人是不能對自我產生準確的認知,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了解自己的行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夠作出正確的改變,就需要他人這面鏡子。也就是說,組員的行為能夠帶動小組全體成員的改變。
2.社會支持理論。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在社會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持,在成長小組中,工作員應該多關注組員所擁有的資源,在小組活動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去培養組員彼此支持,增強組員對其自身所擁有資源的認識以及運用能力。進而學會自己解決所遇到的困難。
3.小組動力理論。該理論認為通過改變群體來改變個人比較容易。所以在小組工作的過程中,工作者應該建立一個和諧充滿動力的氛圍,通過積極的小組氛圍去影響組員的個體改變,為他們帶來積極的動力,增強成員之間的交往,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
二、“成長小組”的構成和活動內容設計
1.“成長小組”構成。小組是本專業開設的自我認知與成長小組。其中工作員由本專業三年級學生擔任,組員人數為9人,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宿舍將大一新生進行組合。通過小組的8次活動,使組員學會溝通,表達,適應新的環境以及對未來職業有所規劃。
2.內容設計。為了完成小組活動的最終目標,使組員之間形成一個小的互動圈進而適應大的新環境,設計8次不同的小組活動。通過多次的小組互動,增進了組員間的凝聚力,并提高組員之間的信任,彼此溝通交流,促進組員的成長,應對在新環境中出現的不適情況,進而加快大一新生適應新環境的時間。
三、評估與反思
1.工作員評估:在小組活動過程中,工作員運用了傾聽、專注、自我袒露、真誠、同感以及同理心等專業技巧,帶領組員參與整個活動過程,并且在每次活動后都會與組員進行溝通分享,詢問組員對于本次小組活動的意見以及建議,并根據所提建議看情況進行采納,并對接下來的小組活動進行調整。還有想象和現實中總是會出現一些偏差,在小組開展之前會覺得都會按照計劃進行,但是在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小問題,比如有些活動效果不佳,有些覺得組員會不感興趣的反而很感興趣,這就需要反復征求意見,多次調整計劃。其次在活動過程中理論知識轉為實踐活動的能力有所欠缺。最后是在帶動組員進行分享的環節,快速地引導出組員對活動的真正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2.組員評估:通過組員在最后的評估中,可發現大部分組員達到了成長小組的基本目標,小組活動帶給他們很多積極的影響,通過她們之間的溝通,交流,互助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可以有信心克服,增加組員對專業的認同感以及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加快融入大學生活。有的組員反饋說:“通過成長小組,讓本人知道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相同的,在小組中,我們相互理解,做到和而不同,也讓我明確了自己未來的職業計劃,成長小組一次次將我的勇氣培養了起來,我慢慢的敢于表達。敢于表達是一方面,而大膽又精準的表達會使我在今后的人際交往中受益無窮”;有的組員反饋說:“參加小組之前每天都是暈頭轉向的生活,感覺自己在荒廢,又無力挽回,控制不住自己。但是自從參加了三四次之后,讓我暫時忘卻了這種壓抑與苦惱,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慢慢調節自己的心態和生活方式,改變了許多。在小組活動期間,我也用眼睛去細心地觀察人和事,用心地積極地從他人身上學習,學著改變,學著變得更加開朗外向,成為更好的自己。
綜上所述,“成長小組”對于工作員和組員無疑都是一次成長,在這八次小組活動,每名組員都有程度不同的改變,他們在人際關系方面,交流能力方面,時間分配方面以及對專業和未來職業選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筆者建議鼓勵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向全校新生招募,開展成長小組活動,使其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更好地促進其自我成長與進步,并加強社會工作實務在學校社會工作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彭君芳,張彥敏.“成長小組”對大學一年級新生適應性的影響初探一以北京農學院為例[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8(1):49-51.
[2]田潤怡,王靜文.小組工作的理論與方法在大學新生適應性中的應用研究——以北京農學院新生成長小組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05):38-39.
[3]李曉鳳.小組工作介入大學新生同伴交往問題的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6.
[4]盧楚韻.小組工作方法介入大學新生人際關系適應問題研究[D].福州大學,2017.
[5]劉旭瑩.高校大學生心理適應與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研究——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人民長江,2020,51(12):226.
作者簡介:
范春宇(1998.11),女,漢族,北京人,北京農學院文法與城鄉發展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
通訊作者:胡勇(1971.01)北京人,北京農學院文法與城鄉發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殘障社會工作,社會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