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蘭
為構建21世紀教育體系,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教育運用“五種注重”寓美于教、寓教于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及對運動美的欣賞能力、創造能力、表現能力,促進學生愛美、創美,從而獲得“六種美”,使學生在感受運動美中樂學、愛學。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結合形成全面的教育體系。”現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教育運用“五種注重”,寓美于教,寓教于樂,可以使人的身心日臻完善;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及對運動美的欣賞能力、創建能力、表現能力,促使學生愛美、創美,從而獲得“六種美”(即美的儀表、美的心靈、美的行為、美的體形、美的動作),使學生在感受運動美中樂學、愛學,從而收到“快樂體育”的教學效果,達到“終身體育”的教育目的。
1 注重對學生美知識的傳播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和愛好是學習的原動力。學生只需具備一定的美學理論知識,引起審美注意,“只有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產生審美滿足,獲得一定的審美體驗,審美體驗不斷增加,才會使審美主體逐漸形成一定的審美觀念,產生一:審美趣味,孕育一定的審美理想。”所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培養學生運動興趣的前提。審美能力低下,審美知識匱乏,不可能對美的事物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更不可能充分調動想象和聯想去挖掘其中美的真諦。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理論課,向學生介紹審美知識,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什么是客觀的審美標準,什么是高尚的審美趣味。例如:有些來自農村的女學生,由于經常參加體力勞動,皮膚曬得黝黑。因此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城里的學生漂亮,自卑感不時困擾自己。經過理論課,使他們逐漸認識到人體美必須以健康為基礎,而不只是給人外在的感覺。從而改變錯誤的審閏觀念,重新樹立起自信心。
2 注重學生“四美”的教育
學生的“四美”即是學生約形態美、動作美、行為美、語言美。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生育發育時期,教學中教師要板據青少年不同年齡的生理特點進行形態美、動作美的教育。通過各種教學途徑和采用形式多樣,方法新穎,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實效性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對學生進行動、靜結合的形體和動作訓練,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養成正確的坐、臥、立、行的身體姿勢。例如,開設形體課,通過動、靜結合的體育鍛煉,從形態和技能上完善人體,使學生感受人體美,幫助學生改正不良的身體姿態,形成良好的站姿、走姿、坐姿,使身體發育正常、勻稱,獲得健美的形體,提高學生形體、姿態、動作的美感。教師還要善于觀察學生在運動中言行和表現,并針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語言美、行為美的教育。例如,在教學比賽中,因求勝心切,學生往往會表現出不守規則、損人利己、語言不文明、不尊重他人等不良行為,教師要及時針對這行為加以批評教育,使學生懂得作為一個當代中學生理應做到行為美、語言美、懂得遵守規則,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是一種美德。又如運動場上集體項目的默契配合能培養人的團結、友愛、奉獻、頑強的精神。運動的過程就是學生感受真、善、美的過程。
3 注重教師自己“四美”的影響
教師的“四美”即是教師的品格形象美、儀表美、教態美和教法手段美。體育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體育課傳播知識技能不僅要靠教師講解,而且還需要老師用形象的身體動作示范來感染學生,同其它課教師相比,其榜樣的影響更加突出。所以教師的語言、儀表、舉止、精神面貌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3.1 通過形象的語言表述和優美的動作示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審美認識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綜合作用”而想象則是在表象重新組合的基礎上,反映未直接感知事物形象的過程,是人的思維活動中最具活力的方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離不開想象。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描述動作要領,用貼切而又形象的比喻,說明抽象的動作概念,使教材的內容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明晰的動作意象,通地形象、生動、有趣味的語言展述,不僅可以喚起學生的審美聯想,調動已有的審美聯社經驗,而且有助于動作技術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對一些技術動作有一定難度的教材內容,采厙歌曲或口訣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情緒,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置身于和諧,歡快舒暢的學習環境中。教師在教學示范中應展示給學生教態美、美的儀表、美的動作示范。教師著裝要整潔、舉止要端莊、精神要飽滿、動作要準確、熟練、輕快、優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引發學生由欣賞——羨慕——向往——理解——實踐——愉悅的心理感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事業、生活美的追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達到形與神的有機統一。
3.2 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學生美的想象力,增強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教學中要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寓教于樂,寓美于教。例如,公元前五世紀中葉米隆所創作的《擲鐵餅者》,體現了健、力、美的有機結合,充分展示比例、勻稱、和諧統一的人體美學特征。我們在向學生介紹《擲鐵餅者》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表象的審美觀照上,而應啟發學生進行想象的“再創造”,去發掘作品在靜態美中所顯示出來的動態美,引發學生對這一投擲動作瞬間的聯想,培養學生美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如,耐力跑教材中可以運用跑的各種圖形、跳健美操或各種花樣跳繩(規定時間,次數)等方法、手段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練習興趣,在發展耐力素質的同時豐富學生美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
4 注重體育教學環境的設置
場地器材布置的美是體育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的直觀表現。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由于美的事物本身具有動情性必然會引起審美主體情感運動。線條、色彩在特殊方式下組成某科·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我們審美情感。根據色彩這一審美特性,我們在進行較大距離的越野跑,不同距離快速跑以及田賽遠度項目教學與訓練時,可在終點或目標處設置紅、黃定向標志,以縮短距離感,增強學生完成任務的勇氣和信心。形狀的多樣性,可以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在設計場地器材布局、隊伍隊形變換時,還應注意比例與勻稱,對稱與均衡的關系, 啟迪美的藝術思維,陶冶美的情操。
5 注重課堂上音樂的引進
把悅耳動聽、節奏鮮明的音樂引進課堂,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進行體育練習,不僅可以緩解和消除莊運動引起的單調感和疲勞感,而且可以讓學生進入美的境界,使其美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增強學生對美的創造力和表現力。根據聲音具有表情性和象征性的審美特性,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課的不同部分,選用不同節奏的樂曲,恰如其“氛”進行電化教育。使學生在美的愉悅中完成學習任務,保持一定的節奏形式,做到變化多樣、和諧統一。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注重運用美育教育的“五種注重”,寓美于教,寓教于樂,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終身體育和素質教育目標,具有深遠意義。它愉悅了學生的身心,使他們有著健康約體魄、優雅的氣質、開朗的性格和高品位的欣賞能力,使21世紀的學校體育教學更具有時代特色。
(作者單位:漳州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