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菊蓮
摘要: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未來校園發展的主要方向,借助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夯實校園文化內涵,具有深遠影響。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將立足于武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了解武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基礎上,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用的重要意義,最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運用路徑展開研究,希望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支持。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威市;校園文化
前言:非物質文化是通過人行動、語言來傳承的一種文化形式,被認為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地區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代表當地的審美傾向以及文化特征,具有深遠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各地區學校將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學生成績以及品德教育上,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及教學的內容很少,這種教育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未來發展要求。因此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相關人員需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挖掘養分,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武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威市的非物質文化種類多樣,除了著名的華銳藏族民歌、涼州攻鼓子、涼州賢孝、河西寶卷之外,還有民勤嗩吶藝術、民勤小曲戲、涼州水陸畫等藝術類型,其中包括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省級31項,市級49項,縣區級235項。在《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中,更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武威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以及當地所采取的保護措施等。近些年,當地遵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收集、整理非遺要點,例如在2020年3月,武威市非遺文化涼州賢孝研究專著《涼州賢孝之“二十四孝”》等,爭取到唐卡、華銳藏族服飾制作技藝、剪紙等項目的培訓班,選派20多位傳承人及藝人到西北民族大學等高校進行學習等,這些措施對于推動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設工作具有深遠影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校園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意義
(一)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關鍵
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正確利用學校這一平臺,成為全面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關鍵。一方面,將非遺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滲透非遺知識,并改變學生的學生的認知,使學生了解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以及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等。對于平時學業繁忙的學生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校園文化的結合是學生近距離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舉措,具有極高的社會以及文化價值。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文化自豪感與自信心,引導學校教育模式的改革,例如學校可以在了解學生學習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開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課程,改變傳統模式下非遺傳承只能依靠父子或者師徒關系局限性,不僅能夠進一步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范圍,也能為非遺平臺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1]。
(二)非遺對學校發展的重要影響
非遺與學校文化建設的融合也是學校實現教育模式變革的關鍵能夠更好的適應未來教育需求,具有深遠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學校教育本身需要文化的傳承,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育人教育中,無論是知識的傳授還是傳統文化傳承,學校都需要主動開展文化傳承教育工作,這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實際上屬于教育,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非遺傳承能夠為學校教育提供必要的資源與素材,并兼具地方屬性與民族特色,對于學生而言,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文化元素,因此學習難度更低,這種情況無疑會進一步提升學生文化傳承的積極性。(2)每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各有特色,作為培養學生道德情操與文化素養的依托,校園文化與學生的知識結構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在校園文化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不僅可以凸顯地區學校的辦學特色,也能將深厚的非遺文化融入到學生的綜合素養體系中,使其成為學生歷史文化知識點的重要一環,對于廣大學生而言,其文化積約深厚,則綜合素質水平越高。并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下,學校所構建的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可以實現學生文化知識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相互促進,推動學校教育的變革[2]。(3)可以拓展學校的師資力量。從當前學校教育現狀來看,師資力量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從全面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的角度來看,在未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學校教育的新方向。因此對于學校而言,若積極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文化的結合,則可以為未來的師資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具有深遠影響。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案研究
(一)合理篩選,完善校園文化建設方法
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種類豐富,為了能夠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取得滿意效果,則需要相關人員能夠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元素,最終探索出合理可行的校園文化設計方案。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篩選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以下幾方面問題:(1)所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與本學校的教育理念相結合。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學校更多的是浮于表面,在進入校園后主要以表演為主,屬于“普及型”的活動,學生作為非遺表演活動的“觀摩者”,在非遺校園文化建設中更多的屬于走馬觀花的狀態,在活動結束后,學生對非遺的認知也結束了。所以為了能夠更好的服務于校園文化建設,要確保非遺文化的“連續性”,不僅要宣傳非遺的藝術性,更要讓非遺的“種子”在校園內生根發芽。所以為實現這一目標,學生與老師不應該單單成為非遺項目的“觀眾”,更是要以“演員”的身份投入到非遺項目中,感悟非遺的真正內涵。(2)所選擇的非遺項目是否可以服務于學校教育。目前武威市的非遺種類多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非遺項目都滿足校園文化建設要求,這就需要相關人員能夠實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例如涼州攻鼓子可以用于班級或學校的集體活動中、民勤嗩吶藝術可以用于音樂課上、涼州水陸畫可用于美術課等,通過上述方法,可以讓學生對武威市非遺項目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開展校園非遺實踐活動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引導作用體現在很多方面,而其中最為有效的方法,則是組織開展校園實踐活動。本文認為,學校開展校園具有可行性,這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成本低,學生的認可度高,甚至部分活動可以由學生自發組織,具有廣闊的受眾。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要點包括:(1)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學校在尊重學生主觀意愿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發展非遺團體,為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奠定基礎。例如針對具有廣闊受眾的華銳藏族民歌、民勤小曲戲、涼州水陸畫可組織相應的活動團體,并安排教師做相應的指導。教師在學生活動中可以通過網絡途徑發布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頻資料,為學生學習提供一條新的路徑。同時隨著學生對上述藝術活動有進一步的了解之后,則可以舉辦團體活動,在迎國慶等項目中表演非遺節目,將非遺節目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補充[3]。(2)為了能夠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效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針對具體非遺項目開展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在五一等節假日組織學生的時間團體活動,帶領學生練習非遺活動,將非遺藝術活動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結合在一起,最終潛移默化的感受到非遺項目的魅力。
(三)提升非遺文化的軟硬實力
校園環境作為學校風貌的主要體現,更是學校精神的所在,對學生的思想文化以及綜合素質養成具有深遠影響。對于學校而言,非遺與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必須要從軟硬實力入手,實現非遺與學校環境的良好結合。例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可以在校內環境上進行創新,例如將符合武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景觀、雕塑等元素體現在校園中,使學校成為宣傳非遺文化的陣地。例如涼州賢孝屬于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說唱藝術,為了能夠將涼州賢孝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可以考慮在學生午餐時間、課下休息時間等,利用學校大廣播播放著名的涼州賢孝曲目(如馮蘭芳先生的作品等),加深學生的印象。或者在學校內部裝飾風格上進行創新,將涼州水陸畫、河西寶卷、天祝土族婚俗等有關的民族元素作為外墻設計或者校園景觀等展現出來,這些措施都有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最后可以在學校內部打造非物質文化廣場,例如學校的操場、孔子銅像廣場等都是學生人流量較大的區域,根據學生的出行特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考慮將上述區域打造成非遺文化廣場,例如鼓勵學校內武威非遺團體在上述區域表演等,這些措施會充分吸引學生,形成群體效應,保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效果。
(四)舉辦匠人面對面活動,推廣匠人精神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為了能夠加深全體人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則可以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走進校園,在與學生做面對面交流后,在現場展示工藝技術,加深學生的理解。以武威市的涼州攻鼓子為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邀請攻鼓子傳承人到學校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點,通過單人表演、集體表演等方法,讓涼州攻鼓子走進校園,使學生能夠近距離觀察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同時在該活動中,可以利用學校的宣傳海報、微信公眾號,或者鼓勵非遺傳承人舉辦講座,介紹涼州攻鼓子的相關知識,如涼州攻鼓子的由來、表演形式等,通過故事來充分吸引學生,鼓勵學生仿照視頻或者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現場練習涼州攻鼓子,拉近學生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距離。從長遠角度來看,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全校師生也可以通過QQ、微博以及微信等渠道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根據學校舉辦的非遺活動,實現課上交流以及課下討論的良好氛圍;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利用微信平臺的這一優勢,通過微信平臺打造校園文化新陣地;在微信平臺上,教師可以通過話題討論的方法提前預告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導學生按時參與討論,保證學生參與校園文化的積極性[4]。
同時,學校也要做好人才保障工作,根據非遺項目將歷史文化背景與學生教育工作結合在一起,選擇具有較高學歷以及熱愛非遺項目的年輕教師,為非遺項目的推廣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使學校教師成為傳承、發揚非遺項目的繼承人,這樣不僅能夠為學校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也能對非遺項目的文化傳承工作做必要的填充,具有深遠影響。
結束語:
武威市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項目對于當地學校文化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因此為了能夠達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相關人員需要在了解非遺文化內涵的同時,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完善非遺藝術的應用路徑,這種方法不僅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走進學生實際生活,使學生能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獲得提升與發展,最終突顯校園文化建設的優勢,最終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胡瑞波,徐本麗.貴陽貴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發展路徑探索[J].湖南包裝,2021,36(03):74-76+145.
[2]譚天美,歐素菊.近二十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0(03):22-34.
[3]楊慧.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路徑探究——以湘西苗族民歌進校園為例[J].藝術評鑒,2021,4(09):89-91.
[4]葉萍,李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黑河學刊,2021,4(02):67-70.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武威職業學院院級科研項目“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提升校園文化的路徑研究”(ZYY2019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