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心理、學習和生活方面都有明顯的特點。以“大統戰”,“大思政”為理念思考少數民族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意義的。
關鍵詞:少數民族心理健康教育
一、討論背景
(一)“大統戰”的背景
所謂“大統戰”,即中共中央以更高更開闊的視角,爭取人心,凝聚力量,充分發揮統戰工作的“大團結”“大聯合”作用,為實現黨和國家的宏偉目標而團結努力[1]。簡言之,“大統戰”強調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視角應對新時期、新階段的統戰工作;提倡“共識教育”。
(二)“大思政”的背景
“大思政”指高校運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資源來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為前進的基礎。其根本點是在通過將教師的教書育人、學生本身的成長和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相結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并基于反饋的情況,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進行改善與升級[2]。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特點分析
1.生源情況
以保山學院為例,截至2020 年11月,在校學生9610人,漢族學生6867人,占比71.5%,少數民族學生2743人,占比28.5%,涵蓋超過25個民族。
根據人數排列依次是:彝族學生1033人,白族417人,傣族學生185人,壯族180人,哈尼族177人,傈僳族171人,苗族129人,回族126人,納西族61人,佤族55人,景頗族31人,拉祜族28人,瑤族24人,藏族20人,布依族17人,布朗族16人,阿昌族15人,普米族13人,土家族12人,仡佬族5人,滿族5人,怒族5人,蒙古族4人,侗族3人,獨龍族2人,黎族2人,土族1人,基諾族1人,德昂族1人,其他民族4人。
男生3480人,占比36.2%;女生6130人,占比63.8%。
本科生7312,占比76.1%;??粕?677人,占比17.5%;專升本621人,占比6.5%。
中共黨員和預備黨員36人,占比0.4%;共青團員8417人,占比87.6%,群眾人1157,占比12.0%。
少數民族學生生源絕大部分來自云南省各地,少部分來自貴州、重慶、四川、湖南廣西等全國各省市。
2.少數民族學生分類
第一類少數民族學生是來自全省及周邊的漢族和少數民族社區的學生。與漢族學生相比,這類少數民族學生無論在外表上都沒有明顯的民族特征語言、氣質、性格沒有明顯差異。
第二類少數民族學生是來自偏遠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這些少數民族學生雖然很少穿民族服裝,但他們仍然保留著一些民族習慣,如使用本民族語言、傈僳族語言、白族語言、苗族語言等,回族學生還有飲食方面的禁忌。
3.學習情況
第一類學生在各個成績段的比例與學生整體狀況相比沒有明顯區別,不及格科目數與學生整體情況基本持平。第二類學生80% 以上成績居于班級的后40%,不及格課程也明顯偏多[3]。
4.家庭情況
在家庭經濟方面,結合近年來對貧困生的識別結果,少數民族學生在貧困生中的比例高于漢族學生。留守兒童的經歷和來自多子女家庭的情況也比漢族學生突出。
5.心理狀況
在應對環境、觀念、文化等變化過程中心理落差較漢族學生要大;因為性格內向、有學業困難、家庭經濟困難和有心理問題等因素可能會影響其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在滇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將“大統戰”與“大思政”進行積極融合并迅速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之一:
從管理上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符合高校黨委和統戰部門的運作條件,相關部門通過關注和強調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來達到相應的工作目的。
從內容上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升華,是價值觀念、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學途徑之一,是實現團體和諧發展和個體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從對象上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針對全體學生共同開展,也可以結合不同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征分別開展。依托不同的教育主題,從不同的維度開展針對不同對象的具體活動。
從形式上來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限于課程教學,還包括課程、講座,咨詢、團建、讀書會、戶外拓展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可以個別開展,也可以組織團隊合作完成,可操作性強。
從平臺上來看,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很好地整合各種新型的媒介和現代化手段,能夠通過網絡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進行“線上+線下”的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青年學生的需求和習慣,利于調動他們的熱情,以開發、接納的態度來學習和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統戰”與“大思政”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兼具共性和差異性,搞好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多調研、多思考、多討論,從少數民族大學生實際的心理狀況出發,為少數民族的學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郭元君,栗秀萍,張利平. 構建“大統戰”工作格局中高校統戰部門作用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8(1):11—15.
[2]黃群芳,方建斌.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實現路徑探析[J].西北素質教育,2019(3):24-26.
[3]謝長旺.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工作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7( 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