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爐
新課程改革提出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設計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為了更好地滿足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需要對原有體育課堂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和創新。本文就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教學評價的制定提出幾點思考。
教育部于2014年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將核心素養作為新的歷史時期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理論構想與行動指南。在此背景下,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的各學科教學改革研究工作迅速推進。2017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正式提出了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如何保證核心素養的總體要求合理分解到具體的體育教學目標之中,如何選擇和組織有針對性的體育課程內容以及如何制定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都是有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1 核心素養視角下教學目標的設定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高中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核心素養,明確了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著重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來對學生進行培養。但無論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還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都是相對宏觀、寬泛的教育目標,并不能直接指導具體層面的學科課程教學實踐活動。
將宏觀的、總體的教育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的通常做法是:首先明確總體教育目標在各學科情境中的主要表現以及各年齡段的水平特點,依此制定包含不同領域、水平要求的學科課程目標,再在學科課程目標的基礎上精選、重組課程內容并提出具體的單元或課時教學目標。總體的教學目標只有以這樣“分層轉化”的方式,才能實現育人指標在各學段、各學科課程中的垂直貫通與有機銜接,最終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落細、落小、落實”。因此,為推動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地”,也需要經歷一個“分層轉化”的過程。建立起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堂教學體系,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指向學科核心素養,并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主線細化到課堂的教學目標中,圍繞著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
2 核心素養視角下教學內容的組織
2.1 教學內容結構化
體育教學內容作為體育課程教學的素材,除了其本身的教育價值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其作為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載體。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內容的學習能同核心素養的培養畫上等號,唯有結構清晰的教學內容,才能使學生了解體育學科整體架構,并且通過有組織、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深入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內在的發展性和關聯性,建立系統化的學科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最終形成核心素養。
2.2 教學內容情境化
教學內容情境化就是將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依靠一定的教學情境去實現,將教學內容中那些學生不感興趣或者因重復學練而使學生感到枯燥的內容情境化,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來進行主動探究,自覺學練,從而達到更好地學練效果。有效的情境化教學內容應結合運動項目的特征,緊扣教材內容,符合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2.3 教學內容問題化
教學內容問題化是指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出一系列的問題,使這些問題能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問題的設計,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以及難點,并且對教材內容以及學生情況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將學生在“學習、提高和運用”某項運動技能時可能出現的問題羅列出來,并且以“問題鏈”的形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并運用合理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
3 核心素養視角下教學評價的制定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評價,應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傳統的知識技能傳授是以追求課堂的高效率教學為導向,而現在的課堂教學已經不再追求“單位時間內的知識積累”,而是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自我構建,注重學生在比賽情景或復雜環境下對運動技術、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能較為直觀的進行評價,但是諸如學生的體育精神、品格等隱性因素該如何進行評價。所以,在體育核心素養視域下的課程評價體系需要不斷進行完善,多元主體的評價以及豐富評價的內容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多元主體的評價指的是讓學生主體、教師共同來參與評價,評價內容的豐富是指學生學習評價必須由單一的內容走向多元內容。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和學生主體間的交流,也需要學生與學生主體間的交流,主體間的互動和交流決定了學生也應該是體育教學評價的主體,這樣就形成了“學生自評、他評和師評”的“三位一體”的評價模式,以更加綜合、客觀的反映學生的學業質量水平。其次,對于評價內容的選擇,可以依據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來進行探討,在運動能力評價外,從體育精神、道德和品格,健康知識和行為等多方面增加評價內容。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