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林 史奇卉 索肇瑞 李一帆




現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健康生活,參與體育鍛煉的人不斷增加,但是因鍛煉方式不科學,場地因素以及意外情況等造成的關節損傷病例持續增加,影響了人們的鍛煉效果,降低了運動熱情,損害了身體健康。本文通過研究太極拳結合按摩手法治療關節病的效果,得出相關結論,為民眾治療關節損傷,科學合理運動提供參考。
1 研究背景及現狀
2020年隨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個人健康,開始花費更多時間投入到體育鍛煉活動中,然而不同年齡段的人選擇的鍛煉項目也大不相同,青少年大多數選擇激烈性、對抗性、積極主動的運動方式,如“足球、籃球”等,中年階段的民眾選擇以戶外跑,騎行,健身房鍛煉的方式為主,年齡較大的中老年人則以太極拳等傳統武術項目鍛煉為主。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的運動項目選擇伴隨著不同的運動損傷問題。年輕時身體機能較好,對身體關節保護意識淡薄,有絕大多數的人們在運動中受到關節損傷以至于影響運動效果表現,甚至影響未來的運動項目選擇,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較重會導致鍛煉者難以進行高強度的鍛煉項目,如“籃球、足球、羽毛球”等對膝關節活動幅度要求較強的運動項目,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日常生活中上下樓梯不便,不能長時間站立、行走,對正常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同時這也是民眾在選擇不同運動項目時年齡差異較大的原因。
針對上述問題對比幾種常見的運動項目后發現,中華傳統武術太極拳作為老少皆宜的運動項目,深受大眾喜愛,群眾基礎深厚。如在公園、廣場常見有老年人練習,一些中學在課間操活動時讓學生學習并練習太極拳,在大學體育課中也有許多學生樂于選擇學習太極拳。且在不同的鍛煉者身上也體現出不同的鍛煉效果,其中最普遍的效果則是靜心凝神,舒展肢體,促進身體機能恢復。同時練習太極拳對骨骼、肌肉、關節活動的影響十分突出,以脊柱為例練習太極拳時要求含胸、拔背、松腰,這對脊柱的形態和組織結構都有良好作用。
骨關節作為人體運動的樞紐也是運動中最易受到損傷的部位,現代醫學對關節損傷的治療以手術治療和按摩治療兩種方法為主,其中按摩治療因治療費用相對較低,對本體損害較小,治療效果顯著,而受到大多數關節損傷患者的青睞。但是按摩治療后患者缺少功能性練習,身體機能恢復較慢,不愿或不能進行低強度的體育活動,將太極拳結合按摩治療則可以有效的解決該問題,使患者在短時間內不僅能減輕關節損傷帶來的疼痛感,還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關節活動度,增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提高關節穩定性,快速恢復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
2 練習太極拳的效果
太極拳又被稱為“冥想運動”“藥物運動”,在許多研究中表明,太極拳這種身心運動在治療和預防許多身體疾病上有很大效果,有些動作結合象形的鍛煉方式,如太極拳中的“白鶴亮翅”“野馬分鬃”等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理念。
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動作十分緩慢,這就要求練習者有很好的身體控制能力、穩定性和協調性,同時又要有一定的力量支持,太極拳中的大部分動作又相互對應,并且肢體的運動路線又十分圓潤,從而使肌肉可以最大限度的得到放松,進行高效的收縮與舒張。關節的活動度較大,對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骨骼鍛煉效果顯著,非常適合運動損傷后無法短時間恢復運動能力的患者進行康復鍛煉,以及易在運動中受傷的人群練習,以達到增強身體機能,保護薄弱部位,減少運動損傷事故的發生,如籃球運動中拼搶籃板球時落地的動作對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沖擊十分明顯。而太極拳中步法移動特別講究緩沖的作用,使得動作更加連續和美觀,還可以保護練習者的關節。當緩沖應用到籃球運動中,則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運動者的關節,減少運動損傷。練習太極拳對提高練習者膝關節、踝關節的力量和穩定性效果顯著,也可以降低練習者在練習其他項目時受到損傷的概率。
3 太極拳結合按摩治療的意義
從生理上來說,太極拳作為一項運動可以最直接的達到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作用。作為中華傳統武術廣泛的太極拳愛好者,經過實踐證明了太極拳本身的健身價值,且應用體育運動來預防身體機能損傷。以及損傷后康復治療都是十分高效的。
從心理角度上,太極拳是一項柔和的運動,項目練習的過程是全身心放松的身體,松柔但穩健有力,心情平和寧靜,且思緒清晰。練習過程中配合呼吸吐納,對人的身心調養作用極大,練習時間久了,不僅可以消除焦慮,增強內心的抵抗力,還能培養堅持不懈。處變不驚的處事態度,使人內心充滿喜悅,樂觀向上,對生活充滿信心與希望。
從文化角度來說,太極拳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千百年來一直被傳承發揚,可以肯定其自身的價值。并且從太極拳中可以看到它的社會性,哲學性。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練習太極拳的康復效果十分明顯,這也是為什么太極拳被中老年人選擇較多的原因之一。通過太極拳結合按摩治療關節病給關節損傷患者帶來福音,讓他們可以更快更好的康復,也是從另一方面體現了太極拳的實際作用。不僅有利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繼承,還有利于激發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
4 實驗對象及數據對比
4.1 實驗對象選取標準
(1)具有陳舊性關節損傷的在校大學生
(2)通過醫學影像檢測,確定為關節損傷
(3)有意愿,且有充分時間接受治療
(4)無其他嚴重病癥
4.2 測定分類標準
(1)肌力一般分為0-V級:1、0級是肢體完全不能活動且不見肌肉的收縮;2、I級是可見肌肉收縮,但不能引起肢體的運動;3、II級肌力是肢體可以活動但不能對抗重力,也就是患者的肢體不能抬離床面;4、III級肌力指患者可以對抗重力,但是不能對抗阻力,患者一般可以勉強抬離床面;5、IV級肌力就是患者的肢體可以抵抗一定的阻力,如抬起患肢的時候給予一定的阻力,可以感覺到患者的患肢有一定的抵抗力;6、V級肌力是正常肌力。從0-V級是肌力逐漸增大,0級是完全癱瘓V級是正常肌力。
(2)各關節活動度正常范圍:
頸部:前屈35-45度、后伸35-45度、側屈左右各45度、旋轉左右各60-80度
腰部:前屈90度、后伸30度、側屈左右各30度、旋轉左右各30度
肩關節:前屈90度、后伸45度、外展90度、內收40-45度、內旋80度、外旋30度、上舉90度
肘關節:屈曲135-150度、過伸10度、旋前80-90度、旋后80-90度
腕關節:掌屈50-60度、背伸30-60度、外展25-30度、內收30-40度
髖關節:前屈90度、后伸40度、后伸40度、內收25度、外展45度、內旋40度、外旋40度
膝關節:屈曲45度、過伸15度
踝關節:背屈35度、跖屈45度
(3)疼痛等級的分級最簡單常用的是數字分級法:
其中分為0-10,0為無痛,10為最痛。1-3級為輕度疼痛,患者有痛感,但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4-6級為中度疼痛,患者疼痛明顯,不能忍受,影響睡眠;7-10級為重度疼痛,疼痛劇烈,不能入睡。疼痛對應等級:第一、手背用力鼓掌,約1-3級疼痛、第二、頭發被拉扯,錐子刺大腿小于等于4級疼痛。第三、刀切到手,軟組織挫傷,扭傷等,約4-7級疼痛。第四、生產時的持續疼痛約2-3級,宮縮最厲害時達到7-8級疼痛。第五、一度燒傷,嚴重的椎間盤突出,重度血管性頭痛,偏頭痛可到8-9級。第六、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引發的神經痛,晚期腫瘤壓迫神經引起的癌性疼痛等,為10級疼痛。
5 實驗效果分析及結論
實驗時將受試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比組,實驗組進行太極拳結合按摩手法治療,對比組a組只進行按摩治療,對比組b組進行太極拳練習治療。對比組c組只進行靜養,不做練習。在持續進行16周的康復治療后,將兩組受試者進行運動能力測評得出相關結論:實驗組康復治療效果相較于對比組最明顯,關節活動度比較治療初期有明顯改善、關節周圍肌肉力量明顯增加、疼痛感有顯著減輕。對比組a組只進行按摩治療的患者有一定的康復效果,如關節活動時疼痛感減輕、舒展度較治療初期有一定改善,但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變化不大、運動時動作連續性與運動時間的持續性較差;對比組b組只進行太極拳練習治療的患者也有一定的效果,如關節靈活性、舒展度、明顯改善,關節的穩定性有所增強,但對于關節疼痛感改善不明顯,甚至有的加重,尤其是膝關節疼痛感增加最為明顯;對比組c組進行靜養的患者,關節的靈活性、舒展度、穩定性沒有明顯改善,關節的疼痛感有一定降低,但效果不明顯,運動能力相比之下最差。
研究表明太極拳結合按摩手法治療對關節的作用十分明顯,關節疼痛改善效果顯著,對受試者的下肢,髖,膝,踝活動度改善最大。對增強腿部肌肉力量和膝關節穩定性作用顯著,兩者結合,在治療初期,按摩可使關節周圍的肌肉,結締組織,肌腱,韌帶充分喚醒。從而疏通經絡,滑利關節,促進氣血運行,同時通過外部的機械刺激,產生一定的力和熱,促進病痛部位的血液循環。解除肌肉酸痛,麻木,無力等癥狀從而提高練習者鍛煉的意愿,然后進行太極拳練習,通過受試者身體的自主動作以及太極拳自身對練習者的作用,使受試者在康復過程中內外結合,不僅可以減輕病癥,還可在短時間內恢復良好的運動能力和身體機能。
6 小結
太極拳與按摩作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對國民的影響十分深遠,利用傳統文化造福患者,也是將傳統文化的創新。相比于其他治療方式太極拳結合按摩手法治療關節病,便于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還符合中醫整體觀的治療思想。另一方面,其成本代價較小,對人體沒有永久性損傷,民眾基礎較好不僅可以進行關節受損后的康復治療,還可以通過自身的練習達到預防的效果。是一種十分便于推廣的治療方式。
本文系呂梁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太極拳結合按摩手法治療關節病的研究”(202010812010)。
(作者單位:呂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