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
采用專家訪談、數理統計等方法,對我國蹦床后備力量位移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結果表明,位移問題是我國蹦床后備力量普遍存在的問題,起跳技術的好壞是影響位移的主要因素,通過對問題的研究希望能對我國蹦床后備力量的訓練的加強和成績的提高起到參考作用。
蹦床后備力量是我國蹦床項目的希望和未來,他們競技水平的發展決定著將來我們在國際賽事中的成績,而這要靠平時科學、正確的訓練保證。我通過對幾次國內外青少年比賽的觀察,發現我國后備力量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目前位移問題比較明顯,制約了動作質量的提高,影響了水平的發揮。目前,對我國蹦床網上后備力量的位移問題還沒有專門性的研究文章發表。我通過對2004年和2005年2次全國青年錦標賽位移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結合多年訓練的實踐經驗,提出相應措施,為進一步提高訓練效果和運動成績提供理論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2004年和2005年全國青少年蹦床錦標賽女甲、乙組的資格賽和決賽成績作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查找和閱讀近8年間的相關論文及國內外相關科研成果信息。
1.2.2專家訪談法。就與本研究有關的問題對有關的專家進行訪談。
1.2.3數理統計法。運用常規統計方法對有關數據進行統計。
2 結果與討論
2.1 位移的概念的就界定:
2017年國際體操聯合會蹦床技術委員會將位移分從技術評分中分離,作為一個獨立的評分因素,位移分值的增加對蹦床運動員在完成動作時的身體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運動員在保證高度、難度、完成質量的基礎上,還要確保位移盡量小,即做到動作“穩”和落點“準”的完美結合。為了應對國際體聯蹦床評分規則的改革,繼續保持我國蹦床的技術領先地位,使我國蹦床運動員實現位移扣分的最小化,提高動作穩定性,實現“高、難、美、穩、準”的協同發展,就有必要對運動員的位移特征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總結位移的成績特征、位置特征、區域特征、動作特征、身體姿態特征和大小特征,進一步探討在位移上的優勢和不足,找出產生位移的原因,并提出有效地應對策略,對提高我國蹦床運動員的整體競技實力具有實踐意義。通常把每個動作的起跳的點為起點,每個動作的落地點為終點,起點到終點之間的距離我們叫做位移。
2.2青少年網上位移目前的狀況:
從被扣分人數占參加人數的百分比(以下簡稱位移扣分比率)來看,我國蹦床網上后備力量的位移問題是個比較普遍存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位移的出現而導致的對成績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它不但會影響當前動作的正常發揮,而且會影響后續動作的順利開始,從而造成整套動作的完成和不夠理想、不夠流暢甚至引起失敗。運動員在各套次比賽時有多次中斷的情況發生,我認為這與位移也有一定的關系
從2004和2005年,女子運動員的位移問題有所改善,男子卻呈現嚴重的趨勢。從同一年男、女運動員比賽的成績比較來看,女子運動員比男子運動員的位移扣分略少。從甲、乙兩個組別的比較看,甲組比乙組的問題呈嚴重趨勢。我們注意到2005年女子運動員這一現象更加明顯,說明一些運動員并未因訓練時間的延長和個人能力的增長而使位移問題有效的改善。
應該說位移是運動員個人實力和技術水平的一種表象反映,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位移問題的研究,改進訓練方法,提高運動員技術水平的和競技實力,從而提高運動成績。當然,影響位移的因素也很多,我將以動作的難度和運動員對動作技術掌握程度與位移的關系為主,結合訓練中的體會對位移問題進行思考和探討。少年運動員正處于生長發育的敏感期,需要結合項目的訓練規律在人體發育敏感期著重發展不同的運動技能。
2.3 位移與難度
在2004年女子乙組的比賽中。運動員的動作難度在決賽時較資格賽時略大,但位移扣分卻明顯減少,并且位移扣分比率也明顯減少。再如:2005年女子甲組比賽中,雖然第一套動作難度遠遠小于第二套和決賽動作,但位移扣分卻很明顯的多于后兩套動作,位移扣分也不樂觀。另外,無論男女,也無論甲組乙組,前3名運動員的動作難度都是明顯大于全體運動員的。我注意到前者的位移扣分并未動作難度較大而比后者明顯增大。以上說明動作難度的大小對位移的影響不嚴重。在經修訂后的2017—2020年周期國際蹦床評分規則中,原有的技術分、難度分、高度分3項評分基礎上,又增加了一項位移分。從而,如何有效避免因錯誤位移而失分,就成為了競技蹦床的制勝因素之一。研究探討出現錯誤位移的原因,從而盡可能地減少位移分的丟失,提高運動成績。建立、提高、改進、“網性”能力,應貫穿于每一位蹦床運動員訓練的全周期訓練過程中。也是控制位移從而減少扣分的關鍵。對于出現的錯誤位移,要深刻的分析原因,不僅要分析技術上、心理上的顯性原因,也要分析生理上的某些隱性原因,對癥下藥、區別對待。
2.3.1技術掌握程度
位移與運動員對動作技術掌握程度之間的關系又如何呢?是否技術掌握程度越好,產生的位移將越少呢?例如:在2005年男子甲組比賽中,第二套和決賽動作在難度相同的情況下,運動員在決賽中比在資格賽第二套動作中技術發揮得較好,結果位移控制的效果就好,因此扣分較少。這一現象在2005年女子乙組比賽中更為明顯:雖然第二套動作比第一套動作難度大很多,但由于技術水平發揮得好,運動員不但第二套比第一套動作技術得分高,而且位移扣分也少于第一套動作。說明運動員的動作技術掌握程度對位移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那么是哪些動作技術對位移的影響更大?有沒有比較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對位移的問題進行解決呢?我通過對界內專家和教練員進行了訪談,結合訓練中的經驗和以往對比賽的臨場觀察以及對一些比賽錄像的分析,總結出了以為幾個與位移關聯較大的因素。
2.3.1.1起跳技術
蹦床項目一直追求的運動形式是垂直起跳又垂直著網,要求運動員在翻騰區甚至在“十字”標志附近完成動作。雖然大家都很清楚騰空后,運動員從網上獲取的能量、騰空的高度、運動的軌跡等都已經固定,可以改變的是身體姿勢和角速度。但仍然有相當多的運動員在起跳時由于心理和習慣的原因處理不好騰起的角度,位移在起跳的一瞬間即已注定產生,當運動員感覺到自己的運動路線有了偏差甚至高度也不夠時只能倉促完成動作,于是出現團身不緊,勾、屈、分等姿態的錯誤也就不足為奇了。蹦床競賽規則允許運動員在正式進行難度動作前可進行一定數量的連續預跳。目的是通過連續預跳,遞增騰空的高度,并調整身體狀態,為緊接其后的連續難度動作做好準備。為達此目的,預彈擺臂技術必須注意2個要領:(1)當人體合力向下壓網時,兩臂以從頭頂上方經身體兩側向下擺動的方式,配合人體向下用力,一增大人體對網和彈簧的作用力:(2)當網和彈簧的反作用力將人體拋起來時,兩臂盡量靠近人體重心向下擺臂,幫助人體升高和在空中保持平衡。
起跳技術可以分作幾個階段來看:預跳中的垂直跳、預跳最后一跳、兩個動作間的連接跳和最后一個動作后的結束跳等等。起跳技術的好壞主要是由前面的預跳和最后一次的預跳決定的,如果前面的預跳質量比較好,而且平穩地過渡到最后一次的預跳,那么最后一次的預跳下落時就不會有位移,身體也沒有前傾和后仰的角度,這樣就對第一個動作的起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此看出,預跳是起跳的技術基礎,而最后一次預跳是連接第一個動作的關鍵。通過對比賽和平時訓練的觀察,許多運動員都在最后一次預跳出現問題,最主要的表現有:最后一次預跳下落時身體向前位移;下落時上體前傾或上體前壓。這些不正確的姿勢直接影響到起跳動作,使起跳得不到最佳效果和角度。因此在平時訓練當中一定要注意觀察運動員最后一次預跳技術是否正確。起跳的主要問題是起跳時機及起跳時手臂是否向上立到位。一般情況下起跳時機過早,手臂立不住,上體前傾,完成動作后產生向前位移;過晚,手臂立不到位。完成動作后產生向后位移。其中垂直跳是起跳技術的基礎,也是關鍵。
2.3.1.2動作下落時的身體姿勢
動作下落時的身體姿勢應該保持筆直,如果出現屈髖,那么對下一個動作的起跳就容易產生位移角度。例如前空翻下落時身體不直,髖關節過屈,那么對下一個向后空翻的起跳就會產生向后甩頭、甩背的錯誤動作,從而影響后空翻的起跳角度和正確的身體姿勢,不但會造成位移,而且還有技術扣分。反過來,后空翻下落時髖關節過屈,落網時上體就立不起來。顯而易見,對下一個前空翻動作的起跳角度就會產生影響,伴隨而來的就是位移。
2.3.2展體時機
動作的展體時機也對位移產生直接影響。這種影響是連貫的。例如前空翻類動作展體時機過晚,身體落網時就會向后傾斜,那么對下一個后空翻類動作的起跳角度就會產生影響,使后空翻向后位移。如果是后空翻類動作展體時機過晚,落網時身體向后傾斜,那么對下一個前空翻動作的起跳會產生繼續向后位移的起跳角度。動作結構不同,平均用時特征也表現出不同之處,其中三個動作分別的壓網階段、起網階段和準備落網階段用時差別不大,完成動作姿勢階段和展體后下落階段是完成空翻轉體動作的主要階段。
3 青少年網上位移解決方法與措施
(1)抓緊起跳技術,每個動作的起跳盡量能保持垂直。
(2)抓緊每個動作下落時的身體姿勢應該保持筆直。
(3)抓好每個動作展體時間,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
4 結論
(1)我國蹦床(網上)后備力量普遍存在的位移問題。男子運動員較女子運動員位移問題明顯,甲組運動員比乙組運動員位移問題較明顯。
(2)起跳技術、展體時機和動作下落時的身體姿勢是影響位移的主要因素。
(3)動作難度對位移不產生嚴重的影響,而運動員對動作技術的掌握程度是影響位移的主要因素。
(4)運動員位移過大與多方面因素有關,主要受起跳技術的影響。運動員、教練員應該從以上方面進行下手,著重解決起跳技術問題,提高我國蹦床的穩定性。
5 建議
建議:對我國蹦床后備力量的訓練要以基本技術作為重中之重,對動作細節的要求精益求精。
建議:對我國青少年蹦床運動員在訓練中出現的位移問題要特別重視。
建議:對起跳技術的技術掌握要精準,特別是頂肩跳技術要多加訓練。
(作者單位:徐匯區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