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芝
摘要:五一新區是烏魯木齊市與昌吉市經濟一體化發展不可跨越之地,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城市經濟的區位優勢。本文按照城市經濟發展要求,通過SWOT分析五一新區城市經濟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查找不足,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五一新區;城市經濟;產業結構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實施,烏魯木齊市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成為具有帶動輻射作用的“發展極”,五一新區與烏魯木齊市毗鄰,依托烏魯木齊市這個龐大的經濟體,主動融入烏魯木齊市“一港五中心”的建設,切實將工業化和城市化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城市經濟。
一、五一新區城市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五一新區由五一農場、三坪農場和頭屯河農場組成。位于烏魯木齊市都市區的核心地區,東部、北部與烏魯木齊市高新區接壤,距地窩堡國際機場5公里;南與烏魯木齊市經開區相鄰,距烏魯木齊南站(高鐵站)約8公里;西部與昌吉市隔頭屯河相望。五一新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發展空間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準發展城市經濟的基本條件。
(一)人口情況
2018 年,五一新區常住人口有21637戶,約6.42萬人。五一新區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五一農場、三坪農場、頭屯河農場。
(二)用地情況
五一新區總用地面積181平方公里,現建設用地43平方公里,其中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為24.61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五一農場場部、三坪農場場部、頭屯河農場場部、頭屯河工業園、烏魯木齊綜保區。
(三)區位交通情況
五一新區區域交通情況,環兵團五一新區有“兩縱四橫”快速路,分別為西繞城高速公路、東平快速路、繞城北路、烏昌快速、烏奎快速、蘇州路西延線。三個農場場區內部交通基礎較好、較為便捷。
(四)產業情況
1.五一新區生產總值情況
五一新區的生產總值2017年達到20.7億元,2018年達到23.5億元,2019年達到65.3億元。三個農場2019年生產總值的增幅均較大,說明這三年五一新區緊扣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得到了較好的調整。
2.五一新區三次產業發展情況
五一新區第一產業大力發展觀光旅游農業、設施農業、林果業。種植業主要是蔬菜、瓜果、苗木、花卉。按照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農業+旅游”“農業+觀光”等新型業態。第二產業以大航城小微企業創業園、絲路裝備制造產業園為突破,重點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新型建材、倉儲物流等一體的商貿物流產業園。第三產業依托已建成的綜合保稅區、寶新鋼材物流園、金石國際石材城等大型批發市場,著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現代服務業、康養醫療服務業、職業教育服務業。
3.五一新區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五一新區固定資產投資2017年達到63.72億元,2018年達到40.21億元,2019年達到67.84億元。2018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比2017年銳減23.51億元說明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投資方向不明確,投資項目少。
(五)生態建設情況
2018年底五一新區綠地與廣場面積為93.11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5.36%,人均用地面積為15.02平方米。城區綠地率36%,綠化覆蓋率40%。
二、五一新區城市經濟發展的SWOT分析
(一)五一新區城市經濟發展的優勢(S)分析
1.區位優勢
五一新區位于烏魯木齊市都市區的核心地區,東部、北部與烏魯木齊市高新區接壤,距地窩堡國際機場 5公里;南與烏魯木齊市經開區相鄰,距烏魯木齊南站(高鐵站)約 8 公里;西部與昌吉市隔頭屯河相望,距市中心8公里。五一新區周邊20 公里半徑內分布著烏魯木齊國家級高新區、烏魯木齊國家級經開區、昌吉國家級高新區等諸多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優質要素資源充分聚集。
2.交通優勢
五一新區四周環繞繞城北路、烏昌快速、烏奎快速、蘇州路西延線,為新區高效融入烏魯木齊都市圈,實現烏昌一體化發展、烏昌半小時通勤圈、融入烏魯木齊“雙港”建設提供便利的交通樞紐。
3.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五一新區內基本完成了七通一平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按照城市建設、治理要求,構建全鏈條公務服務設施體系,包括圖書館、科技館、文化中心、商業綜合體等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和幼兒園、休閑建設廣場、社區醫療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等服務設施。
4.產業基礎優勢
五一新區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城市經濟發展規律,已具備較好的基礎。一產圍繞都市農業、創意農業、觀光采摘農業,種植業以蔬菜水果為主。二產圍繞已有的產業園,絲路天山國際食品產業園、大航城小微企業創業園、絲路裝備制造產業園,重點圍繞食品醫藥產業集群、輕紡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專用機械設備制造業集群展開。三產以做市場為主,依托恒匯機電市場、天恒基汽車城、寶新恒源鋼材市場、閩粵恒遠家居建材市場重點發展現代物流產業、商貿業、政務(公共管理)服務業、空港服務業、金融/科技服務業及商務服務業。
(二)五一新區城市經濟發展的劣勢(W)分析
1.產業發展水平較低
五一新區各農場第一產業結構雖然調整為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但仍屬于低端農產品,沒有形成相應的農業產業鏈,與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產業結構還沒有形成。第二產業仍以傳統制造業產品為主,先進制造業中的醫藥制造、通用設備制造業的高端產品很少,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食品醫藥產業、電子信息大數據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第三產業服務業仍以交通運輸業、通信業、批發零售業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為主,而以知識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還很落后。
2.創新水平不夠
企業創新力不足、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與信息化融合不足。自主創新力不強,缺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平臺,沒有形成產城融合發展的模式。創新軟環境建設相對滯后。
3.專業人才不足,缺乏智力支撐
五一新區專業人才總量較少,結構不完善,特別是在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重點學科等領域領軍人才嚴重不足。
(三)五一新區城市經濟發展的機遇(O)分析
1.各級政府政策支持
國家層面,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強調發展是新疆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提出在“十四五”規劃中把烏魯木齊市打造成新疆區域經濟和科技創新中心。烏魯木齊市提出在“十四五”規劃中做強“八大片區”都將五一新區規劃進去。
2.新疆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十四五”期間新疆將著力構筑“一圈多群、三軸一帶”的城鎮總體空間格局。烏魯木齊市將形成“一心、一軸、六區、一廊”的空間結構。規劃總面積268平方公里,向西發展囊括烏昌快速和五一新區。
(四)十二師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的威脅(T)分析
“十四五”時期,區域發展競爭日益加劇。烏魯木齊市打出了“八大區”建設的拳頭品牌,對五一新區的發展必然會產生擠出效應。目前烏魯木齊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發展較好,五一新區則處于剛起步建設階段,在未來發展中會受到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市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競爭。
三、五一新區城市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提升科技創新驅動發展
圍繞五一新區重點產業體系、支柱產業以及產業鏈,實施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工程機械裝備自動化、智能化制造科技創新示范工程、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等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全面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
(二)強化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順應區域發展態勢,推進五一新區與烏魯木齊、昌吉的協同發展。五一新區是烏魯木齊市中心城區疏解相關專業功能、向西發展的主要承載空間,承擔推動烏昌一體化建設空間紐帶的重要作用。
(三)加快產業調整優化升級
堅持一產上水平,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和現代都市農業。堅持二產抓重點,用好比較優勢和產業政策,大力發展支柱產業和天潤乳業、正大集團形成的產業鏈,及綜合保稅區、絲路天山國際食品產業園等產業聚集平臺作用,科學合理布局產業項目。堅持三產大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引導現代金融、現代通信、現代服務、現代物流等產業有序發展;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培育生活性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
(四)合理布局五一新區城鎮化發展
五一新區需改進城市公共資源配置,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補齊教育、醫療、交通、社會保障等城市發展短板,打造示范新城(鎮)。
(五)補齊五一新區交通建設短板
加強五一新區與烏昌區域之間的聯系,依托烏昌軌道交通建設,做好與烏昌軌道交通建設的銜接,實現交通一體化,促進區域交通設施資源的共建共享。構建五一新區區域內的優質公交客運服務系統,確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運系統中的主體地位。
(六)培育外向型臨空臨港產業集群
構建五一新區臨空臨港產業空間布局。烏魯木齊空港是西北地區吞吐量最大的千萬級航空港,是疆內最重要的航空中心、面向中亞地區的航空門戶。強化五一新區與烏魯木齊臨空經濟區分工,錯位發展。以陸港為依托,加強五一新區與烏魯木齊組團的功能分工與協調,著力發展臨港物流業、臨港延伸制造業和口岸經濟服務業。
(七)加大人才內培外引,實施人才強區戰略
五一新區要實施人才強區戰略,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培育并保護創新者和企業家;制定相關政策和激勵機制,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為科研人員創造安心鉆研、潛心創新的良好政策條件;建立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并舉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
四、結束語
建設五一新區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利用SOWT分析法對五一新區的優勢、劣勢、機會以及威脅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提升五一新區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鄒進軍.淺議土地財政與城市經濟發展問題[J].財經界,2020(07):32-33.
[2]王明杰,黃曉慶,鄧睿.雙機場對成都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13):32-34.
[3]陳凌燕,竇燕.烏魯木齊城市擴張、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動態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9):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