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現義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或教學理念,在體育專業課程中如何組織實施、采用哪些有效的教學組織模式是亟需明確的問題。高校體育專業《游泳》課程思政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為宗旨,充分考慮體育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溺水頻發的社會現實,遵循生命至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模式,才能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游泳》課程教學改革。
《游泳》是集體育教學、健康身心、生命安全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其教學必須從只注重蛙泳、自由泳等競技泳姿學習向游泳健身知識與實用游泳、水域安全教育與溺水自救施救、游泳文化素養與職業技能培養轉變。通過《游泳》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多元化的游泳技術動作與水域安全教育常識,以及從事與游泳相關行業工作的本領。
1 《游泳》課程思政中“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內涵解讀
1.1 “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與《游泳》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人既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以人為本”是教育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要求:“所有教師都要承擔起育人責任,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大教育格局”,點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對青少年的意義以及課程思政的地位。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指出“立德樹人”成效依然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體育專業《游泳》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宗旨,這與“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一脈相承:在教育目標上,都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家國情懷、職業理想以及社會責任意識;在實施路徑上,課程思政以課程為載體,教師充分挖掘蘊含在課程中的德育元素,滲透并貫穿課堂教學全程,助力學生全面發展,這同樣是落實“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在功能和作用上,《游泳》課程教學堅持健康第一,注重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學生頑強拼搏精神培養,遇到溺水發生時能在力所能及范圍內主動施救,這與課程思政的初衷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也是融會貫通的。《游泳》課程思政與“以人為本”教育理念都是以學生為核心和重心,以課程為載體,以教師德育教學組織為手段,以實現立德樹人為目標,因此兩者具有共生共榮的內在邏輯關系。
1.2 “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在《游泳》課程思政中的具體體現
1.2.1 學生是教學內容、方法、效果的基礎要素,教學目標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游泳是一項憑借自身肢體動作和水的作用,在水中運動的技能活動,具有健身健心和娛樂等功能,而且游泳還是一項基本的生存技能,可以有效預防溺水事件的發生,增強人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體育專業《游泳》課程不能以提升游泳運動技能、培養運動員和教練員為唯一教學目標,還要充分考慮體育專業學生畢業后轉向游泳教練員、救生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就業方向和崗位的現實,全面考慮課程的運動技能目標、身心健康目標以及安全教育目標。學生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的直接對象,是教學的基礎要素,《游泳》課程思政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在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選取、教學效果評價等所有要素和過程都是圍繞學生開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2.2 教師是教學組織、實施、評價的關鍵要素,教學組織應反映教師引導作用。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師是教學主導”發展到“師生關系雙主體論”,教師是課堂教學組織實施以及評價的關鍵要素都毋庸置疑。《游泳》課程思政建設首先應突出任課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在教學內容選取與組織實施等過程中給予教師最大的自主權;其次,各類課程思政激勵政策,應做到鼓勵教師勇于探索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提高教師積極性;第三,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既要考察學生學習游泳技術動作的進步和成長,也要看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付出和收獲,還要注意對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有差距的老師進行幫扶,使“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在師生中都得到有效體現。
1.2.3 課程是德育蘊含、挖掘、滲透的載體要素,思政元素應體現人生觀價值觀。
游泳與防溺同等重要!溺水高危行為是個體或團體在開放或非開放水域環境下做出的易于對自身或他人產生傷害的危險行為。早在2013年游泳就被列為《第一批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目錄》,溺水已成為青少年安全事故產生的重要誘因,給國家、社會和家庭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傷害。因此,體育專業《游泳》課程思政除挖掘游泳運動本身所蘊含的團結協作、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等德育元素外,還應重視體育專業學生在安全游泳、溺水自救以及被他人救助時的游泳等技能學習,具有向他人進行水域安全教育和施救能力,遇到溺水事故發生時能在保證自身安全前提下承擔救助的社會責任,展現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游泳》課程思政中“以人為本”的價值內涵和體現。
2 高校《游泳》課程思政教學組織模式應用分析
“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至少應包括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媒介,即學生、教師和課程三個要素,其中學生作為教育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都要為之服務。《游泳》課程思政的教學組織也要圍繞學生展開,綜合采用小群體、分層、反轉課堂、課內外一體化等教學模式,挖掘和融入與游泳運動有關的思政內容和德育元素。
2.1 小群體教學模式:小群體教學模式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按照某些共性或特性的聯系組成學習群體,共同學習和提高。《游泳》課程小群體教學模式可以根據學生性別、水平和興趣愛好等進行分組,并將小組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教學和考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間的人際交往,增強集體凝聚力和協作意識,為傳統班級制的游泳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2.2 分層教學模式:分層教學法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個體差異等不同,將學生分為層次不同的若干組,分別實施不同的教學深度和廣度,并適時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練習及課后作業等進行調整,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游泳》課程采用分層教學模式,可以消除學生對水的恐懼感和害羞心理,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建立起符合自身水平的學習目標,既避免了王者對弱者的蔑視,也促進了低水平學生向高水平行列的靠攏,有利于和諧班級構建和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培養。
2.3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教學觀念,改變了教師與學生間的地位,拉近了師生關系,老師的主導作用更加明顯。《游泳》課程翻轉課堂教學可以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虛擬教學與實際授課相銜接、現代化信息教學方式與傳統課堂教學優勢相融合,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課前教師要求學生查閱與游泳有關的歷史人物、標志事件等視頻、圖片及文字進行預習,并與國家意識、民族自豪感等相聯系;課中師生可以互動討論游泳技術動作,并滲透進行規則意識、愛崗敬業等內容的學習;課后師生分別進行總結與回顧,梳理教學中思政元素和德育融入效果。
2.4 情景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教學思想,運用情境化的問題設計,開發模擬化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參與研討并切身體驗的一種教學模式,具有案例情景化、系統連貫性、環境情景化和情景適應性等特點。體育專業《游泳》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游泳技術技能,更需要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知識和內容。但水域安全教育只有模擬真實場景和經過長期訓練才能掌握,這就需要運用情景教學法對水域安全和溺水自救施救技能進行專門練習。《游泳》課程思政教學可以導入踩水、仰漂、水母漂等實用游泳技術增強自救技能,教師也可以模擬溺水者對學生進行入水、接近、解脫、拖帶以及心肺復蘇等施救方法實踐。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課堂始終,當遇到溺水事故發生時能利用自己所學知識正確去搶救溺水者生命,使“以人為本”教育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2.5 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游泳技術動作的掌握和水域安全教育內容的學習需要一定的教學時間作為保障,但目前體育專業《游泳》課程學時偏少,學校游泳場館器材設施及師資力量都稍顯薄弱,這就需要向課外進行延伸和補充,課內課外兩手抓。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賦予課內教學、課外練習和實踐一定的分值比例和地位,課內進行游泳基本技術動作的學習和理論知識的講授,課外進行游泳技能訓練和公益性的青少年暑期游泳技能培訓,以及游泳教練員救生員等職業資格考核培訓。《游泳》課程思政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拓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場域,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發展了人際交往等社會適應能力,獲得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感與正確的健康價值觀。
3 《游泳》課程思政教學組織實施保障體系
3.1 師資隊伍保障方面:課程思政需要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通識課教師的協同,也需要輔導員等政工隊伍的支持配合。《游泳》課程任課教師要主動向其他相關教師學習和請教,建立常態化的教師培訓制度,盡快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和方法,提升德育元素挖掘和融入能力。
3.2 平臺條件保障方面:首先要建立相應的組織管理平臺和網絡教育資源平臺,為課程思政實施提供一定數量的教學案例,靈活根據教學組織目標和進度安排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其次,要建立一批《游泳》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基地,促進理論與實踐的銜接和轉化。
3.3 經費組織保障方面:組建不同層級領導機構,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專項經費,建立《游泳》任課教師課程思政研討交流群體和組織,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技能和把控能力。
3.4 評價反饋保障方面:思政元素的滲透與教學效果需要評價和反饋,可以從供給和產出兩個視角考慮:供給層面基于供給側改革視角,綜合考察行政部門、任課教師及教學環境在《游泳》課程思政中的投入情況及表現,是否為課程思政提供必要的制度及物質保障;產出層面根據OBE成果導向理論,以學生獲得感為教育目標和出發點,對《游泳》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效果進行客觀評價和推廣應用。
基金來源:江西理工大學課程思政建設項目(編號:2020113);江西理工大學教學改革項目(編號:XJG-2019-28);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JXJG-20-7-26)。
(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理學院體育系)